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师幼互动

以妙入手 从趣开始 让爱延续——新生快乐入园“三部曲”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4日
作者:钱 英 俞梦安     来源:《幼教博览》2016年9期

     每到9月,新生入园时大家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镜头一:
    含含躲在妈妈的怀里,妈妈轻轻地在他耳边说:“在幼儿园里要听老师的话。”奶奶也凑过来悄悄地说:“小朋友打你要告诉老师。”爷爷左手拿着含含睡惯了的被子,右手拎着零食和玩具,对老师反复叮嘱:“老师,等会含含肚子饿的时候,可以给他吃点小食品;还有,睡前他习惯喝400ml的奶粉……”
      镜头二:
      当妈妈、爷爷奶奶要离开的时候,含含开始大哭大闹起来:“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声留住了奶奶的脚步,奶奶说:“要不明天再送孩子入园吧。”但在老师的安慰和妈妈的坚持下,含含还是留在了幼儿园。
      镜头三:
      快吃午饭了,老师组织孩子们去盥洗。只听“哇”的一声,含含伤心地哭了。老师赶紧把他抱起来,轻轻地问:“宝贝,你为什么哭呀?”含含抽噎着说:“我不要洗手,不要吃饭……”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生活方式、环境氛围、角色地位的改变,引发了幼儿生理习惯与心理需求的变化,幼儿不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哭闹、焦虑现象是很正常的:
       1.生活方式的改变——生理需要的缺失
       我国的社会家庭结构现状决定了很多孩子从小由祖辈照料抚养,祖辈的宽容宠爱给孩子们亲情温暖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孩子们的言行任性随意,不受拘束。上了幼儿园以后,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规则限制和约束着孩子的行为,从而让孩子感到不适应、不喜欢上幼儿园。
       2.角色地位的改变——归宿感与自尊心的缺失
      养育幼儿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任务,各个家庭成员都围着“核心”转,事事都顺着幼儿的意愿。而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许多孩子一起玩、一起做游戏,集体生活打破了孩子在家时的“核心”地位。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在交往时还会产生一些矛盾,如争抢彼此物品、争夺先后顺序等。面对这些没见过的问题,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很不情愿上幼儿园。
       3.环境氛围的改变——安全感的缺失
       在家里,幼儿与亲人生活在一起,温馨的居家环境容易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对盥洗、教学等环境感到陌生,与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基本的信任感,甚至感觉到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因而极力回避这个陌生环境,常常表现出要回家的愿望。
       4.家长自身的焦虑——引发幼儿的焦虑
       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不单单只是自己的情绪问题,可能也会受到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孩子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怎么办?”“我家孩子胆子小会不会被人欺负?”“孩子平时在家吃饭要人喂,现在上幼儿园了会不会吃不饱饿肚子?”“早上送去的时候一直在哭,这么哭下去该把嗓子哭坏了”等等。事实上,家长的焦虑程度是影响幼儿焦虑情绪产生与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家长焦虑程度越高,孩子对集体生活的适应性能力越差。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分离焦虑是幼儿身心不平衡的一种现实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入园前主动与幼儿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了解,减少相互的陌生感;入园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入园后在爱的互动中延续幼儿园的生活这样的三部曲来实现幼儿的快乐入园。

 

                                            以“妙”入手——入园前的熟悉期
       1.班级环境——创设“爱之家”
       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应充分考虑到幼儿来园因陌生的环境而出现的焦虑不安情绪,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和家长一起配合,创设温馨的“爱之家”。我们创设了(1)“零食角”:幼儿可以随时享受自己喜欢的零食;(2)“豆豆家园”: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依恋物带到幼儿园,想它时可以随时去看它;(3)“亲情树”:树上有每个幼儿的全家福照片,可以在那里寻找到自己的家人;(4)独特的标记:每个幼儿的生活用品都有爸爸妈妈为自己准备的独特标记,如照片、各种动物图案等;我们还在厕所和喝水的地方设立了一些孩子喜欢、简单的标记,让幼儿尽快适应班级环境,消除陌生感。
       2.爱心家访——让我走近你
       新生入园前,老师会对每个幼儿进行上门家访,并发放一份《爱心调查表》;会叫叫幼儿的小名,牵牵他的手,通过身体的接触使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还会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玩具,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老师们特意准备了小礼物。这时候,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自己的担心等等毫无保留地告诉老师,方便老师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认识每一名幼儿。
       3.亲子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
       新生入园,家长们的焦虑程度不低于幼儿。所以在入园前,我们邀请家长和幼儿来园熟悉环境,参观教室;还举行了几天的亲子适应活动,邀请新入园幼儿及家长共同参加。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和幼儿不仅可以熟悉老师,还可以熟悉教室、午睡室、盥洗室、喝水处、寝室等多处学习、生活环境。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家长和幼儿相互配合,玩不同的游戏,每个游戏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一般我们会由第一类向第三类发展(见下表)。
       4.新生家长会——争做“六有”家长
       开学前,我们召开了新生家长会,一方面让家长相互认识,另一方面向家长介绍新生入园初期会出现的一些情绪表现以及家长如何正确有效地帮助孩子渡过入园焦虑期。同时,要求家长以正面语言引导孩子,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有充分的了解,既可以稳定幼儿情绪,降低焦虑程度,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家长的担忧心理。在新生家长会中,我们鼓励家长做“五有人”:“有准备”,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有恒心”,每天都要坚持送孩子入园;“有规律”,双休日及节假日在家中的生活规律要与幼儿园一致;“有狠心”,每天将幼儿送到老师手中之后就要果断离开,相信老师;“有快乐”,每天回家后和孩子聊聊幼儿园开心的事情,鼓励表扬孩子。

 

                                         从“趣”开始——入园时的适应期
      1.童话世界欢迎你
     “妈妈,妈妈,你瞧,是孙悟空,还有仙女姐姐呢!”小朋友们胸前戴着老师精心准备的姓名卡,兴奋地甩开妈妈的手,好奇地往“孙悟空”面前凑。“小朋友,早上好!”听到“孙大圣”和自己打招呼,小朋友们更是乐得不得了。在开学第一天,我们铺好红地毯,布置了孩子们喜欢的人偶造型,在幼儿园大门口热烈欢迎新入园的孩子们,不仅吸引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哭闹的情绪,也有效转移了他们的焦虑。这时家长可以巧妙地给孩子创编、讲述童话人物入园的故事,将他们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身上来。
       2.梯度式入离园
      “梯度式入离园”能够逐步延长幼儿的在园时间。入园前三天,我们安排了亲子游戏时间,游戏结束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回家。第四天和第五天是半日活动,即孩子要在幼儿园单独生活半天,午餐前孩子就可以回家。第二周,让孩子初步熟悉老师、同伴和环境,了解如何参加集体活动、如何进餐,孩子的离园时间为午餐后。第三周,孩子熟悉了环境和老师,学习在幼儿园午睡,所以离园时间是午睡起床后。第四周,离园时间延迟到正常的放学时间,开始全天入园生活。尽管这样的作息安排会导致家长比较辛苦,也会影响一定的工作,但是,为了孩子能顺利入园,我们想也是值得的。
       3.哥哥姐姐来帮助
       小班的年龄特点是好模仿,所以为了稳定其情绪,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带着孩子们到中大班做客,观摩哥哥姐姐如何进行做操、吃点心、喝水、上厕所等活动。也请中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来帮助、安慰新入园的弟弟妹妹,开展“大朋友小朋友”“帮助朋友真快乐”“连线好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另外,老师和家长可以借助故事、图书、情景表演、游戏等让幼儿认识良好的行为,并模仿、学习。
       4.小天使送大拇指
      “小朋友,早上好,你今天表现不错,早上来都没有哭,来!奖你一个‘大拇指’,希望你今天一整天都能表现棒棒的,好吗?”随着入园时间一天天的增加,大部分幼儿在早上入园时已经没有了哭闹行为。小班幼儿也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为了增强幼儿入园的积极性,我们在第二周的早上入园时,请哥哥姐姐当“点赞小天使”,在门口发放“大拇指”贴纸,以此来表扬、鼓励孩子们在一整天中的表现。还请家长们在家时,和孩子聊聊一天中的生活,发现他们良好的表现,并给予他们及时的赞赏。当然,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中好的表现介绍给老师和同伴,增强其自信心和入园的积极性。
        5.丰富的游戏
       肢体游戏 “宝贝,我爱你,就像妈妈爱你一样!”“来,让我们抱一抱吧!”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能起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心理、产生欢快情绪的作用。刚入园的幼儿因为对父母怀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所以会产生或长或短、或强或弱的分离焦虑。这时在音乐声中,与老师、同伴玩一玩拉拉手、摸摸头、碰一碰、抱一抱等肢体接触性游戏,会让幼儿体验到温柔的情感,在无形中拉近距离,产生温暖感和安全感,缓解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在音乐游戏《找个朋友碰一碰》中,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与教师及同伴之间肢体接触的快乐,从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而且在宽松的音乐氛围中,还认识了一些新朋友。
       感官游戏 爱吃爱玩是三岁左右幼儿的特点。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些让幼儿动手动口的游戏,如“水果沙拉”“好朋友夹心饼干”“摸礼物”“百宝箱”“甜甜蜜蜜的糖果”等。此外,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快乐涂鸦游戏的环境,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笔,在纸上随心所欲地涂鸦,让孩子们原本焦虑的心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样的游戏既能让幼儿转移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焦虑,又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逐渐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有趣。
      角色游戏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富有探索精神的个性特点。我们精心设计了区域游戏活动,幼儿进入这样一个温馨而具有家庭氛围的“游戏小天地”,可以玩一玩、搭一搭身边各种游戏材料,增加在陌生环境里的安全感,逐步适应和喜欢幼儿园的新环境。如在“豆豆家园”中,孩子们可以在“新家”中看到全家福,可以和亲人说说“悄悄话”,还可以“炒饭烧菜”,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豆豆理发店”中,孩子们可以给别人理发或者被理发等等。
       6.多元化沟通
       现代化手段与家长沟通。目前很多家长都是“80后”和“90后”,他们在生活中频繁使用网络,对于这些家长,进行网络平台沟通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在幼儿入园第一天开始,就利用QQ或微信等交流工具,将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和表现用照片、微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及时发给家长,让家长能更直观地看见孩子,从而放心将孩子交给幼儿园。此外,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手机跟幼儿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向家长传达幼儿在园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接受家长对于幼儿在家情况的反馈,共同努力缓解幼儿入园焦虑。
       一日生活学习情况反馈。为了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我们还设计了一张《幼儿一日生活情况》记录表,包括幼儿的情绪、两餐一点、喝水、大便等,做一日生活情况记录,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便于家长了解。除了纸质反馈,我们还将孩子一日内所学习的内容,通过校讯通、宣传栏、班级论坛等进行反馈,迅速便捷。此外,教师对幼儿的特殊表现也可以进行电话联系,帮助家长消除心中的不安,让家长与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让“爱”延续——入园后的稳定期
      经过一个多月的熟悉、适应,幼儿已经能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且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都有了一定的默契。
       1.我可以,让我自己来
       十月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孩子们,午餐时间要到喽,我们一起去小便洗手吧。”“好的,袖口卷一卷,小手洗一洗。”孩子们在儿歌中完成了盥洗。“孩子们,今天我们吃的是虾噢。”“老师,今天的虾是我自己剥的!”“真的啊,那你的小手真是太能干了。”
      孩子们已经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盥洗、午餐、点心、午睡等环节,而且也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的好习惯。虽然有些时候完成得不是很好,但是至少在孩子们愿意自己尝试去做时,我们就要给他们机会,相信他们。
       2.我们一起玩吧
      “老师,早上好!妈妈,再见!”一帆一进教室就和老师开心地问好。“老师,今天我想去玩娃娃家,那里有我喜欢的玩具。”“当然可以,你也可以找一个好朋友和你一起玩!”说着,一帆去和朗朗商量,拉着朗朗一起进了娃娃家。
大部分幼儿在早上入园时已经不再哭闹,能问好道别,与好朋友之间也能友好相处。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虽然也会碰到困难,但不再以哭来解决,而是自己想办法或告诉老师。
       3.老师像妈妈
      “老师,我希望你和我一起玩。”“老师,我想坐你身边。”常常在游戏活动的时候听到孩子们这么说,“老师,你就像妈妈一样,我妈妈的怀抱也是这样暖暖的。”“孩子们,老师也喜欢你们,我随时都会帮助你们的。”
慢慢地,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也有默契了,孩子们经常会来抱抱、亲亲老师,把老师当作妈妈一样。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抚摸的动作、一句关怀的话语对幼儿来说都是一股暖流。
       4.孩子在这里我放心
     “老师,太谢谢你们了,含含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却说:奶奶,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念儿歌给小朋友们听,老师还夸我儿歌念得好呢!”奶奶微笑着说:“老师,孩子放在你们手中我们真的很放心,孩子回家经常和我们说幼儿园开心的事情,真的谢谢你们。”
      我们和家长之间常常将孩子的情况相互反馈,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心中都高兴极了,愿意放心大胆地将孩子放在我们的手中。家园合作的模式也从刚开始教师单方面的主动到现在的合作无间,家长们常常发出的感谢之声让老师们也倍受鼓舞,为孩子们有了新的发展而和家长同乐,为家长真诚的谢意而深深感动。


       新生入园的三部曲,其实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幼儿与老师接触、亲近的机会,增加幼儿和家长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程度,有效缓解幼儿初入园的陌生感与恐惧感,缓解家长的焦虑。老师们努力的目的,就是让幼儿能少些哭声、多些笑脸,让家长多些放心、少些担忧。老师和家长都愿意将最真诚的爱奉献给孩子,让孩子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