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家园共建

新建小区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的适宜性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6日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朝花幼儿园东坝园 康靖玉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快,城郊地区大片的平房院落变成了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小区、写字楼、广场、商铺。原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由农民转变为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外来人口入住新建小区,导致小区家庭的生活习惯、认同文化越来越多元。不过,无论何种家庭都比过去更关注生活质量,尤其关注孩子的教育。

但是,城郊结合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仍以民办园、社会教育机构居多,“小学化”倾向严重,相当多的家长受误导,认为幼儿园教育应该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轻视幼儿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我园成立于2013年底,地处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城乡结合部,所处区域被规划为未来的第二使馆区,是一所典型的城郊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目前,我园共有教师27名,其中3年以下教龄的占45%35年的占30%,新教师数量超过了75%。这些新教师刚刚走出校园,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不知所措,面对家长的询问和质疑容易惶恐不安,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渴望获得相关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们在对社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占44%,大专学历的占33%,高中及以下的占23%。再加上大部分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由家里的老人进行隔代教育,祖辈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比较困难。这就为新教师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增加了困难。

因此,我们着手开展研究,寻找家园共育的适宜途径和方法,提高新教师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的能力,也希望能让同类型幼儿园有所启发。

 

做到伙食信息公开、透明,增进家园信任

 

建园初期,我们发现家园共育方面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家长听不听,而在于家长信不信。由于媒体经常曝光某些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侵害幼儿和家长权益的种种不当做法,而我们所属社区附近的民办学前机构就恰巧发生过相关事件。这些负面新闻导致建园初期,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度极低。比如,家长极其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伙食,但由于最初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相当多的家长质疑“每天交那么多的钱,孩子到底吃得怎么样呀”。

开园初的一天,班上的小老师神神秘秘地找到我说:“园长,我们班的家长在微信群里议论食谱。有的说,孩子回家说的和幼儿园贴出的食谱不一样,还说了些别的。我不知道怎么说,没敢在群里回复。”争得了老师的同意后,我浏览了他们的微信群。果然,家长们昨晚着实议论了一番幼儿园的伙食。

“我怀疑幼儿园根本就不按食谱给孩子配餐,孩子回到家总是说不上来在幼儿园吃什么。”

“是呀,我家琪琪也说不上来。”

“问了两天,龙龙都说幼儿园吃番茄,怎么天天吃呀?”

“晚上接孩子时我特意看了食谱,说是吃番茄虾仁。”

“别看那食谱,我家孩子原来上的那家幼儿园就不按食谱吃。”

“不会吧,我看食谱定的挺好啦,营养搭配,两菜一汤啊。”

“你们没看到网上什么事都有吗?体罚的,扎针的,换个食谱还算事呀?家长看不到,孩子说不出,伙食费里抠点钱还不是正常的。”

“要是能看见孩子吃饭就好了,我家孩子本来就挑食,我还真不放心。”

看到这些,我不急不慢,组织新教师们一起讨论,先将这些议论进行分类。

很快,教师们归纳出家长议论的三类主要内容:一是孩子回家不会说在幼儿园吃了什么,二是对幼儿园是否按食谱进行配餐有质疑,三是想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进餐的情况。接着,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家长会有这样的议论?”老师们想到了如下理由。

理由1:对幼儿园的伙食不了解。

理由2:担心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吃不好。

理由3:受那些不正规幼儿园做法的误导,怀疑我们也会克扣孩子伙食费。

年轻的教师们分析得挺到位,我给与肯定,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那我们可以怎么做?”老师们开始积极想办法。

“每天孩子吃饭时可以拍一些照片,传到微信群里。”

“可以搞开放活动,让家长看一看孩子的进餐。”

“还可以让家长品尝。”

“利用伙委会,让家长了解食谱。”

“可以搞美食制作传授活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带领新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伙食的家园活动。

首先,教师每天都会在群里发一些孩子们进餐的照片,帮助家长了解每天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

然后,利用开放日进行或是开放,同时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请家长品尝;再建立伙委会制度,与家长代表定期深度讨论食谱,公示食品进货的渠道和品牌;定期请家长代表品尝创新菜,并提出改进建议。

新学期,在保健医和食堂师傅的协助下,我们开展了食品制作DIY的活动,通过视频,厨师师傅指导家长制作焖酥鱼,面点师傅指导家长制作面包和小点心。

两年来,这些活动一直坚持了下来。现在,家长们不但对幼儿在园伙食的营养、卫生和美味完全信任,并在社区中广为宣传,为幼儿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在这个过程中,新老师们也积极寻找办法,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进餐情况,解除家长的担忧,同时向家长渗透了大量的进餐习惯养成策略,便于家园合作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们逐渐开始信任这群比自己还年轻的新教师,初步认可了她们具备的专业性。

 

实现区域游戏的开放,让家长看得懂幼儿的学习

 

我们逐渐发现,家长已经不再满足于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不好,开始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都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当发现有类似诉求的家长已经超过了一半以上,我们决定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观摩活动改成每月一次。

但是,我们也发现,新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时往往会暴露很多问题,如提问没有重点、自问自答等。如果直接展示新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那么家长刚对新教师建立起的信任容易被瓦解,同时也会让新教师受到打击。

于是,我们先对新教师进行调研,80%的新教师认为面对家长组织一节教育活动太难了。怎样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怎样更好地开展每月的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这项常规工作?怎样让家长准确了解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看得懂孩子在幼儿园的游戏与学习,有效开展我们的家园共育工作?

我们组织新教师一起集思广益、出谋划策,讨论如何在半日开放活动中既缓解新教师的紧张情绪,又能把家长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上。

有一位老师提出:咱们可不可以只向家长开放一个环节,比如区域活动。这时候,孩子都在游戏,家长肯定都会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在玩什么。

但另一位老师提出了质疑:一个班有将近30名幼儿。每名孩子来一个家长,我们的教室本身就不大,将近60个人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待得下吗?针对这一敏锐的质疑,新教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新教师认为可以围绕一个区来开放,有的认为可以把某一个区做大做细,有的提出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大家的思路逐渐一致,接着又针对开放哪个区展开了讨论。排除了建筑区、娃娃家,大家一致认可开放数学区。因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是通过拼摆、操作来完成的,但很多家长还存在误区,认为口头唱数、简单的加减运算就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关键。

可这时,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数学区怎么开放,现有的材料并不够班上每一个孩子参与。于是,新教师们开展教研活动,根据各班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数学区的亲子活动,如排序、小猫钓鱼等,还制定了各种材料的名称、玩法和教育目的。

接下来,新教师邀请家长志愿者和幼儿一起制作数学游戏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渗透了这些材料的名称、玩法和教育目的,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如旧台历、薯片桶、瓶盖等材料。

当家长们看到他们亲手制作出来的玩教具,都发出由衷的感叹:“原来这些我们平时当做垃圾随手丢掉的东西还可以这样利用呀!”“真是变废为宝。”“这些不起眼的东西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孩子发挥想象。”

但是,家长志愿者毕竟是少数,还有更多家长不理解这些由废旧材料制作出的数学游戏材料的价值。于是,家长志愿者自发讨论解决方法,将这些内容制作成精美的提示牌,放在每一张游戏桌的左下角。

家长开放活动前,我们除了让新教师与家长沟通外,还让这些家长志愿者兼任活动的宣传员,向更多的家长传播活动的要求及玩具的玩法。

活动中,家长一边指导孩子玩,一边自己玩,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了在趣味操作、快乐游戏、日常生活中学数学的科学理念。

活动结束后,家长们纷纷向新教师竖起大拇指,理解了原来这样教数学才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

当家长能看懂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也就能理解幼儿园教育的专业性和适宜性。唯有信服了教师,包括新教师的专业性,家长才能从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乐于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当家园的理念一致、方法相同时,孩子更容易产生正面的自我认知,内心会变得更自信,也会呈现倍速发展。

 

挖掘家长参与的机会,结成家园共同体

 

当家长开始深入理解幼儿园教育,逐渐认同教师,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家园活动,给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机会,比如每学期一次的亲子运动会。

通过协商,教师们一致通过在附近的郊野公园开展一次徒步闯关活动。但是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从活动的设计到开展,都能给家长参与机会呢?新教师们又开始想各种办法。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召开家委会,一起商量活动方案;带家长到公园踩点,商量关卡设在什么地方;和家长一起设计适合本班开展的游戏。有的家长负责制作闯关卡,有的家长负责准备道具,还有的家长利用晚间散步的时间,实地勘察安全情况。

家长们的参与热情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活动当天更是有家长主动担当志愿者,配合教师进行指路和安全提示,还有两位医生家长和保健医一起组成救护站,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

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一起按照图示徒步寻找一个又一个关卡,就连一些爷爷奶奶也陪着孩子们一起走,并在路上不停地说:“就得这样锻炼锻炼。”一位爷爷对小老师说:“这个活动好,还是幼儿园和老师有办法。”

活动后,幼儿园针对这次活动分别对老师和家长进行了访谈。新教师的反思让我们意外又惊喜。

“以前这样的活动都是幼儿园布置,我们去做。我们不相信家长愿意,也不敢让家长参与,担心家长认为是负担,或者家长没有时间精力无法完成。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才认识到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原来家长特别有积极性,可以从各种角度帮助我们做很多事。”

“以前组织活动感觉特别累,常常还出力不讨好,总有个别家长不满意。但这一次,家长帮助我们一起做,更理解我们,居然没有一位家长提出意见。”

“感觉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近了。原来总不知道和家长沟通什么,通过这次活动感觉话多了。”

而家长们也反思到老师的不易,表示非常喜欢参加这样的家园活动,虽然和老师一起为孩子做事很辛苦,但是很快乐。

我们意识到,家长已不再是一味地配合幼儿园,而是能和老师一起结成共同体,共同参与孩子的活动,这才是家园共育的真正内涵。在学期末的家长满意度调查中,我园新教师的家长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家长给新教师的评价词也几乎都是: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专业。

新教师的付出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新教师的专业性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信服。在研究家园共育有效开展的过程中,新教师成长得很快,不光是在家园共育工作能力上,在教育教学上也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遇到问题时,她们会先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然后换位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努力实践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适宜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