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论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01日
作者:郭向平     来源:河北省赤诚县第一幼儿园

    数学曾被看成是一套技能和运算过程,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只是为小学数学教育打好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家教育部对学前教育的关注日益加强,近些年来,这种观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数学被看成是幼儿通过模拟、象征、推理、分析和抽象的过程去思考数量、关系和样式的一种途径。幼儿园数学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来自幼儿直接生活经验中的数学问题;关注的是将数学用作记录有意义的现实的概念关系;也关注事物的那些可观察的特征,从而导致幼儿去学习可被概念化的几何性质和数学样式。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和计算不再重要,而只是反映了在幼儿园中有关数学教育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变化。

    在幼儿的头脑中,数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让幼儿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获取数概念?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着眼点应放置何处?如何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数学教育?有关幼儿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各种理论和研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观点,都给予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提供了背景。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时所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是我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分别是以下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必须科学。

1. 设计内容的科学性

(1)数学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数学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来设计的。数学知识对幼儿来讲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了使幼儿容易接受,对这些知识要加以形象化、通俗化,但必须注意正确性,否则有损于知识的科学性。例如,说“皮球是圆形的”,这就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了;在解释圆柱体的特征时说“摸上去圆圆的、光滑的,上下有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这就是圆柱体”;让孩子认识“0”是介绍说“0就是没有”;教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时说“问一共有多少用加法算,问还剩多少就用减法算”等等,都是不科学的,往往会引起许多错误的结论,例如:幼儿看到腰鼓说是圆柱体的,听到天气预报为零度时就说“今天没有温度”,碰到一道应用题“妈妈送给小红两只铅笔,哥哥又送给小红三只铅笔,问小红现在有几只铅笔”幼儿说这道题没问“一共”,也没问“还剩”,就是既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算。这些都违背了数学知识的正确性。

(2)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来源于现实世界, 是在长期的人类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时,其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在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时,那些苹果、梨、小狗、小猫等具体形象的知识内容是必须的,但还必须把最新的,幼儿所能理解的,如计算机、机器人、卫星等新的信息反映在数学活动中,这是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时,数据等方面也要符合客观实际。如给幼儿解答应用题时说“计算机厂昨天生产一台计算机,今天又生产一台计算机,问一共生产几台计算机?”一个厂家两天只生产两台计算机,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周全,使之符合实际。

(3)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为了有效的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获得发展的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及他们已有的“内部结构”,既从他们现实的需要、兴趣和可能出发,又要保证知识内容、技能等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努力可以习得。这样才能诱导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朝新的高级的层次发展,这样的知识内容才符合幼儿认知水平,才是科学的。

1.方法的科学性

    设计活动时,方法的的选用是否科学关系到教育目标实施效果的好坏。方法采用正确,能使教育活动开展的顺利,取得良好的效果。方法采用不科学,可导致数学教育活动的失败。

(1)根据数学教育内容的性质,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授知识的内容,另一类是复习性质的内容。对于新授知识的内容,可选用操作法、游戏法、讲解演示法等等。对复习性质的内容,则可选用寻找法、操作法等。如果新授内容采用寻找法,复习性的内容再选用讲解演示法,会使幼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效率。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用适当方法

   幼儿时期不同年龄阶段在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幼儿初期儿童更多的运用直觉行动方式进行思维,幼儿中期以后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的思维方式。幼儿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面的发展也都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小班幼儿可多选游戏法,大班幼儿可适当选用类推法进行教学。即使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年龄不同,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如游戏法中的竞赛性游戏,小班幼儿对这类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还没有情绪的体验,而大班幼儿则不同,老师即使不说比赛,他们也会力争第一。因此,大班幼儿可多采用竞赛性游戏,而小班幼儿可多采用游戏口吻或情节性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用操作法时也应注意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对小班幼儿可多选用摆弄形式的操作活动,对大班幼儿可选用贴贴粘粘的操作活动。

(3)单个活动设计中选用的方法不宜过多

 幼儿数学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在一个数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三四个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中既要面向全体幼儿,考虑幼儿整体性水平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活动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例如,复习5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问3+2是几,让幼儿去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再问5-5是几……一个个的问,让幼儿一次次去找数字卡片。如果问题形式换一下,老师问:“找出得数是5的算式卡片”,幼儿学习活动就大不一样,有的就找一张3+2的卡片,有的会找出几张全是4+1、1+4、3+2、2+3、5+0、5-0等的卡片。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发展较快的和发展迟缓的幼儿都能得到满足,获得发展。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设计活动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具体地说是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设计活动时首先要考虑与前一个数学教育活动要求之间的衔接,把前面数学活动中没有完成或完成的不够好的内容,在这次活动设计中加以复习,进行查漏补缺。这样,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就不是简单的重复以前的内容了。即使前面数学活动的要求幼儿都掌握的较好了,在设计新的数学活动时,也应该有复习旧知识技能方面的环节,但是要求上应有所提高,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其次,就一个数学教育活动过程来讲,各个环节之间、各个问题之间也应循序渐进。例如“踩数字游戏”,要求幼儿踩数字5。该游戏中每一环节的要求分别是:“踩数字5”、“踩比4多1的数字”、“踩红颜色的5”、“踩红色、长方形上的5”。这些要求先是一个维度的,接着是两个维度的,最后是三个维度的,一环紧扣一环,步步深入。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最后,循序渐进还应体现在教具的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利用直观教具,使幼儿直接感知事物,通过事物的外部形象来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技能。但是,直观教育的使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具的使用应逐步减少。因此在设计活动时,首先需要设计一定的实物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其次从实物教具过渡到具有概括性的模型、图片、卡片等,然后培养幼儿运用记忆表象来理解知识,最后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只有遵守以上的三个原则,教师才能在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很好的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自信心,使幼儿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