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让《指南》为园本研究领航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9日
作者:张冠玮     来源:学前教育

文/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张冠玮

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学习和贯彻《指南》,并将其运用在教育实践中,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园一直以来针对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很多实践和研究,力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园的园本课程,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将学习和贯彻《指南》精神和我们的园本研究紧密结合,让教师能够在学习和贯彻《指南》的过程中有切实的抓手,从而不断领会体会感悟《指南》精神,将其转化成自身的教育行为。

通过学习《指南》社会领域的内容,在老师们总结交流自己的感受时,都提到幼儿社会学习的方式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由此可见,《指南》在引导教师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鉴于此,老师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重新审视我园社会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过于注重单一的社会领域活动的研究而忽略了社会性的渗透性和综合性;更为注重“道理”的教授而忽略了活动中孩子的个人体验;更加注重某一个活动的设计实施而忽略了幼儿社会性学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特点。在经历了这样的分析后,我们逐渐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进一步实践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入对幼儿日常生活的研究。

研究思路逐渐清晰,教师针对《指南》社会领域的内容再次学习,发现《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的不同。在这次交流研讨中,教师们聚焦在《指南》中社会适应子领域的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归属感”是《纲要》中不曾运用的词汇,但“归属感”所涵盖的内容和含义与《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同的是,“归属感”是从幼儿自身的角度提出,让孩子在关爱、温暖、尊重、信任中获得安全感,在体验被关爱、被温暖、被尊重、被信任的同时产生自我价值感,进而形成自尊自信,并学习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和周围的世界。这和我园园本课程文化中“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的核心理念完全一致,于是,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进一步的细致研究。

教师按年级组首先针对“归属感”学习讨论,经过查阅资料和共同研讨,老师们达成一定的共识,小班幼儿“归属感”的建立主要在于安全感的建立,中班幼儿“归属感”的核心侧重于公平和被集体认同,大班幼儿“归属感”则更多是责任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老师结合原有经验,围绕“为了帮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建立初步归属感应该营造怎样的班级氛围?可以开展哪些常规活动?采取哪些教育行为?如何起到示范作用?”等进行了进一步讨论。经过讨论,我们梳理出一些方法和策略,如,小班幼儿归属感的建立,要注意为幼儿营造温馨、稳定的班级氛围,班级设施、区域方位等要固定,不能频繁变化;班级老师要尽快记住孩子的名字,提前通过问卷了解一些有关孩子的信息和兴趣爱好,每天要尝试做到三个“一”——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赞赏,等等。这样的讨论帮助老师将自己的原有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形成一些预设的、能够在实践中尝试和应用的策略和方法,也将《指南》的目标和理念切实转化为教育行为,不断感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这也更符合一线教师学习的特点,更容易调动起不同水平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新学期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小班幼儿,前一阶段对于《指南》中“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归属感”这一目标的研究成果,很快被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教师利用小班入园前期的准备阶段,结合“快乐入园”的目标展开研讨,“怎样帮助幼儿尽快建立起对于幼儿园和班级的归属感,平稳度过分离焦虑期?”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研究为依托,班级环境的创设更多使用棉软的材料;班级区域设置和设施摆放方位以幼儿活动为核心,避免频繁调换方位;同时,在入园适应的时间上进行调整,将以往的“快乐入园日”变为“快乐入园周”,并进一步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规划这一周的活动内容。

我们将一周活动时间安排由第一天的两小时逐渐延长至半天,每天安排不同的游戏和亲子活动,有目的地一步步推进。例如,第一天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初步认识班级教师。老师们设计了《幼儿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这是哪里》、《自己来贴小标记》、《幼儿园里玩具多》等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了解幼儿园和班级各处的环境设施;通过表演手偶故事、藏猫猫、不同的老师带幼儿做不同的游戏等,让班级每一位老师都有和幼儿互动的机会,帮助孩子更加具体形象地认识老师,也更快和老师熟悉起来。

每天活动后我们都会针对当天活动的效果进行研讨,总结有益的经验,也讨论出现的问题。例如,第三天活动后,老师们发现幼儿的适应情况比预计的要快,经过讨论我们调整了后两天的安排,在园时间延长并请家长逐渐脱离幼儿;将预计的小班家长会调整至周五召开,及时和家长总结反馈这一周活动的同时,满足家长需求,针对分离焦虑开展专题讲座,便于在孩子正式入园后可以更加紧密地进行家园配合。这一周的时间里,班级教师合理分工,不但有计划地帮助幼儿入园适应,也分别和家长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家庭生活习惯等内容进行沟通,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熟悉和信任,也增加教师对幼儿的了解。

每个新学期开学,小班的“快乐入园”可以说是我们的常规工作,年复一年的重复中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不再去细致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活动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针对《指南》的学习和思考,让老师们主动积极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多地关注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对于《指南》的学习和研究还有待我们结合教育实践不断开展,持续贯彻《纲要》和《指南》的精神也将成为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经过对“归属感”的探索和尝试也让我们感悟,只有不断分析《指南》中的理论,并落实到教育行为中,才能够真正达到落实《指南》的意义和目的,《指南》作用也正像专家解读时所说的那样,“它不是尺子,不是我们简单用来测量孩子的标准,而是一个路标,为我们的教育和孩子的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