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中班幼儿数学游戏化初探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作者:刘伟     来源:天津市河北区第一幼儿园

    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一、适应中班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将计算教学游戏化

  (一)教师是数学游戏活动的编制者,创造者
      1
、教师编制数学游戏,要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为来思维,但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来支柱。另外,除思维方式的具体形象特点外,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心理特点是爱玩,会玩。 幼儿数学教学有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教师编制数学游戏,要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从而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如在中班图形宝宝找朋友的游戏。将歌词变为“(教师)找找,找朋友,梯形(任意图形)宝宝找朋友,找到谁,听清楚,图形宝宝做朋友。(幼儿边唱边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找到圆形)我是梯形,我是圆形,我俩儿是一对好朋友。再见!”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适应了中班幼儿的需要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找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3 、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站队时多站几横排,然后分别请第几排幼儿游戏,在分别请第几排第几个幼儿游戏,这样在游戏中学习并且复习了序数。
  

      、幼儿数学游戏化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
     1、教师应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时,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套数卡、实物印章以及做纸球用的皱纸。孩子们通过游戏给数卡排队做实物卡看数字做纸球,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2、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进行中班序数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乘汽车的游戏情景。首先请幼儿按从左到右方向认识6以内序数,(请6位小朋友上车)提问:彤彤坐在第几个座位?谁坐在第5个座位?反复问幼儿,当幼儿明白后再请幼儿以买票形式对号入座。如拿6号的坐在第6个座位上,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地获得了知识,孩子们会很容易掌握序数。此外,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活动区里放置了各种教玩具。其中有彩笔,、印泥,各种印章,操作卡片,大小珠子,塑料小动物,分类盒以及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幼儿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我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其中教师不断的制作出操作性强的材料如:数卡接龙给实物卡片排序图形分类数字开花配一配等游戏,提高了孩子们数数、分类的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二)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对幼儿进行诱发、激励、辅导、组织、评价。因此我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调整。我通常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全班幼儿会不会使用材料?是不是对游戏活动感兴趣?材料是否吸引幼儿,是否具有操作性?通过反思观察发现:(教具设计不合理、没听清问题、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没掌握、动手能力差等)这些都会影响幼儿学习。因此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  

    (三)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灵活采取不同指导
   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如中班小组游戏“对号入座”幼儿拿着“票”来找座位其中就会有幼儿找不到,这时教师灵活指导:可以鼓励其他幼儿帮助她找到座位。

 三、数学游戏化增强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智力发展

    (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兴趣性的关键。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6”的教学活动,我以参观动物园引出课题,制作生动课件,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小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一些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跳舞、小猴吹喇叭。这些小动物形象动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在小动物乘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从单层汽车开始请小动物对号入座这一游戏活动中从单层开始逐步过渡到双层汽车这种由易到难的游戏幼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有意请幼儿帮助小动物:小动物手里拿着车票可是找不到座位快帮帮它吧,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小动物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小动物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三)通过游戏促进智力发展,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3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5以内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5棵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 ,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进行评判。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分别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通过幻灯片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东西,并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如螃蟹、小鱼、气泡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想象与思维的结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体验其中的乐趣。

   (四)动态的,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是兴趣性的保证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手操作,摆弄,让身体参与体验,看看,听听,摸摸这种动态的学习方式不仅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能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获得快乐的体验。如游戏“小熊排队”教师用硬纸板和冰棒棍制成高矮不同的小熊一家,在冰棍棒上涂上漂亮的颜色(2-3套不同颜色),幼儿操作时将棍儿插在装有橡皮泥的盒子里,孩子们反复操作材料仍兴趣不减,在玩中学到了排序的方法。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性、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理解数学的含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提高。幼儿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敏捷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更重要的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养成了认真做事的态度,尝试探索的精神,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会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天津教育委员会翻印,2002年版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3  幼儿园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4  2005年《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2005年7、8期

           5  冯晓霞,幼儿教育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