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31日
作者:汪小清     来源: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学前幼儿阶段是幼儿为入学,进行正规化、系统化学习的预备阶段,过去多年来,比较突出的多是存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倾向,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幼儿对知识的获得上,更不能于幼儿对一些“概念”“数学专用名词”“术语”的记忆。而应该从方法上、途径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策略。不能以小学化的你教我学、传授式的、填鸭式的方法进入,而应注意到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利用幼儿喜爱游戏这一显著特点,巧妙的采取各种游戏手段,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识欲。
 
一、环境是帮助幼儿获得丰富表象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类:一是幼儿生活其中的客观现实的大环境;二是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专门学习数学的环境。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和辩证性的特点,使得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为有利与独特。苏联教育学加里宁所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论断,是对数学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作用最为形象而又概括的说明。由于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因而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积累有关的表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数学区是教师精心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它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大环境。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这个大环境中的数学影响具有自发的、偶然的特性,虽然它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幼儿所得到的经验散的,完全依靠它来进行教育是有限的。然而在数学区所施加的影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和组织的。教师会依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结合目标,创设相应的环境和材料。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获得经验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强两大特点。更有助于概念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效的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宜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与其积极的发生作用,从而造构数学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二、游戏-是训练幼儿治理品质的独特活动
游戏是幼儿期独特的实践活动。游戏发展本身反映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在游戏中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提出思维的话题,能促进幼儿思维积极的开展、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盲目的接受别人的暗示和影响。例如开展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时,幼儿要学会分类、摆放厨具、各类食品、菜丝等。确实自己用什么,先拿什么,后放什么,如何模仿妈妈炒菜。这就学要幼儿思维独立去思考。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受游戏兴致的驱使,幼儿思维活动可以积极的展开。例如:幼儿参与捉迷藏游戏,幼儿置身其中,不断的变换不同位置,从而对空间方位有一直观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类似的游戏,幼儿思维的智力品质得到训练。
 
(一)游戏的内容与形式
游戏的内容应以数学内容为主。但也可以根据社会情况,渗透社会、自然、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我们玩“熊妈妈请客”时,既要在游戏中感知有几名客人,用了几只盘子,几只水果等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同时又可感受礼貌作客、相互谦让等品德教育。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摸、闻、看、尝等感官训练,对水果有全新的认知。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室内,有室外,手段可以千变万化。不单纯为了数学而数学。美术、语言、体育、音乐等活动中都有数学知识的体验。教师可根据幼儿兴趣目标的确立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如:在教幼儿感知比较长短时,我们采取的是以“小猫钓鱼”的体育活动的形式。猫妈妈给孩子们的钓鱼杆有长有短。回家后吃鱼要用筷子,还是有长有短。小朋友置身其中,既融于角色中,又要解决角色所遇到的问题,又愉悦了身心。幼儿对很感兴趣。当问题出现后,马上进行操作,在实践中获得了认知,理解了长于短的实际意义,体验概念的内涵,从而幼儿获得知识系统化。
 
(二)游戏的材料
幼儿对外界事务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必须新颖、新鲜、形象丰富。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在材料投放上,还应做到注意品种要多、数量足,且要有层次等几个方面,材料不只局限于一幅图,一盆积木,材料数量能满足参与幼儿同时操作。这样有利于幼儿与材料产生兴趣并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多层次提供材料,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的、创造性的使用材料。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做让幼儿自我寻找排列规律的数学活动时,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即有单一属性的,大小、高矮不同,同时又提供多重属性的一套图片内人物可按年龄排列,可按身高、胖瘦排列。幼儿在操作中乐此不彼,反复比较。极大的促进了幼儿主动思维发展。
 
(三)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教师在游戏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显而易见的。从游戏目标的确立到内容形式的选择,以材料的投放直到游戏过程的开展,无一不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完成的。教师在其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有戏中要又很强的游戏意识,热情的游戏姿态,投身到游戏之中去,感染幼儿适时的问题提出,便于幼儿对新问题的思考,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使每个幼儿在各自基础上有所收获。如:我们在玩感知黑天、白天时,我们设置的情景教学游戏法。利用讲故事,表演故事的手段,教师扮演其中之一角色,幼儿在表演故事内容过程中及游戏后,教师设置的提问中,自己感受总结出白天黑天的各自主要特征,既满足了他们爱游戏的天性,同事也获得了知识。
 
游戏,是幼儿期独特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受游戏兴致的驱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可以积极的展开,所以说我们将不断的探索游戏化教学的新路,促进和诱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到达认知的目的。
 
三、探索时间--是保证幼儿充分开展思维活动的首要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教育环境及个人先天性资质互不相同,这就使得幼儿在学习形式途径及认识策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速度上,有的幼儿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就能明白,有的幼儿必须通过反反复复实践才能掌握。尤其是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操作技能又不熟练,面对新的感念,更得慢慢来,急于让幼儿匆忙摆弄就获得理解是不现实得。势必会打乱幼儿的思维过程,使操作流于形式,所以每当我们在数学区域投放新材料时,都会演示给幼儿演示基本操作形式,让幼儿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在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展幼儿的思维。
 
四、语言――是发展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力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操作探索,经历了初步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以及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过程。无一不是依靠语言进行的,这就为数学活动中通过语言发展幼儿的思维提供了机会。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在数学活动中,对引导幼儿感知、探索、解答、整理、归纳数学知识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时,有些幼儿会说“这个多,这个也多”或者说“都多”而不说“一样多”。这说明幼儿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时,往往缺乏表达数学概念的相应语言。这些语言需要在教师启发下、引导下逐步掌握。
 
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提问设计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探索方向与思路,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五、直观材料――是激发幼儿思维积极性不可缺少的因素
材料是教师教育意图,目标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途径,获得哪些方面的问题。教师要慎重的选择直观材料,并引导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例如: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塑料小药瓶对应图形练习,大小、形状各类的瓶身,瓶盖。瓶身和瓶盖的图形是一致的。幼儿在拧开、重新组装时,就药按瓶身或瓶盖上的图形去找相同的图形。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幼儿能掌握的数学知识是很有限的,而思维能力如能得到发展,则能帮助幼儿形成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科学概念。为幼儿形成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