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浅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24日
作者:王静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第六幼儿园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还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营养素”;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标准。

      一、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自信总被看作是成功的一个秘诀“没有自信的人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就会被自卑和失望的情绪窒息。”自信心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成功,有了自信,必然能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从小培养自信心尤为重要。

     (一)自信心对幼儿身心健康及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幼儿期是形成个性心理品质雏形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有自信心”  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内在情感,是幼儿积极向上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期是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在幼儿期加强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二)自信心的强弱对幼儿的性格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人从出生到五、六岁之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作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同幼儿自信心的状况关系密切。而自信心的强弱是个性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一个幼儿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羞于交往,怯于表达,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则其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运动能力等发展就会缓慢,并且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依赖性强、优柔寡断等性格特点;相反,一个幼儿如果具有自信心,有安全感、独立感、价值感、成就感、较高的自我接受度以及良好的判断力,积极参与,各方面发展就快,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乐观、勇敢、合群和独立等性格特征。可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极其重要的。

     (三)自信心对幼儿学习能力发展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自信是孩子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作为“精神世界的一朵鲜花”,自信可以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愉快的学习情绪,它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因为,自信会引导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获得更繁多的信息。“我们把自信心的培养比作‘百年树人’的素质教育,把注重知识的获得比作‘立竿见影’的应试教育”  ,其中取舍,已显而易见。

      二、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因素
      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一方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又主要来自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的影响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信心,那就会消极被动,就会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自信心较弱的幼儿主要来自以下几种不利于自信心发展的家庭环境:

      一是过分保护(溺爱型)的家庭。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家长把所有的爱都集中到孩子身上。这些家长对孩子总是溺爱、娇惯,过多的干预孩子的活动。著名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曾指出成人的过分呵护是造成幼儿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每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但成人往往将其视为柔弱的个体,总是竭尽全力照顾和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懒惰成习,遇事退缩,束缚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二是期望过高(专制型)的家庭。A.阿德勒指出成人的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幼儿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持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不考虑幼儿的兴趣、愿望和实际能力水平,盲目的要求幼儿按自己设计的轨道成长,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不容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幼儿由于知识经验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这些过高要求,这会使幼儿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严重影响其积极的自我形象的建立与自信心的形成。

      三是冷落、忽略(放任型)的家庭。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碌等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孩子,常常把孩子安置在家中独自游戏或交给老人看管,这类家长只看重孩子单方面的需求,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和意志性格的培养。例如:小壹井的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经济活动,他们只注意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她的情感与智力的需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与要求,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压抑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这样长期单一的刺激使孩子对家庭以外的环境感到十分的陌生,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交往,面对外界的变化无所适从,这也是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之一。

       四是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关系破裂,使幼儿失去安全感,形成孤独、忧虑的情绪,压抑了自信心的发展。例如:淘淘是一个自信心较弱的幼儿,父母离婚,他被寄居爷爷、奶奶家。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母亲又从不来探望他,和表兄妹一比总有低人一等之感,常常感到孤独无依。加之爷爷对淘淘管教甚严,增加了孩子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做事经常畏畏缩缩,画画、写字不敢下笔,活动中不愿意与小朋友交往,时间长了,就阻碍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方面
      教师是执行培育任务的人,是幼儿除了父母外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成年人,是幼儿信任、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孩子的爱心,平时的一言一行,教育教学中技巧和方法的运用,对幼儿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褒贬,或者有没有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建立是非观念等,都直接影响着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不断成功的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并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首先,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幼儿自信心的前提。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大多家庭关系融洽, 他们的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受到同样的重视。父母能信任和理解孩子,对孩子有明确的行为要求,从不随便打骂孩子,教育方法以鼓励引导为主,并能经常挤出时间带孩子游戏、上公园或与孩子谈话、讲故事等。父母的关爱、尊重、信任,使孩子感到安全。有安全感的孩子有充分的把握相信父母对他的爱和保护,他们愉快地探索世界,信心十足地迈出自主的第一步。

      其次,家长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父母适度的期望值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才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从而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如妈妈拿着一件泥塑作品问孩子:“你做的是什么呀?” 孩子回答:“大象”。妈妈说:“哦,挺不错的,只是鼻子太短了,尾巴又太长了点”。孩子说:“妈妈,我知道了,明天我要做一头更好的大象送给爸爸。” 

    (二)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与失败、屈辱与荣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使儿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数越多,儿童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经常获得成功的儿童具有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等特征,这些特征又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1、获得成功体验是幼儿形成自信心的基础
      父母、教师要善于让幼儿尝到成功的滋味。“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独立意愿,保护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设置适当的活动让幼儿参与,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脱衣服,到邻居家或隔壁班级借还东西,自己铺、叠被子,帮老师分发碗、筷、拿取食品及玩具、教具等,还可让孩子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自己梳头,收拾文具、桌面,独立洗漱、进餐等。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孩子的独立能力会逐渐增强,做事与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当然孩子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差错和闯祸,这时成人要耐心地指导,与孩子共同分析原因, 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教训和继续努力的方向。

       2、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不同层次的幼儿对成功体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在各项活动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幼儿,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其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对能力差的幼儿给予低层次的任务,对能力一般的幼儿给予中层次的任务,对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高层次的任务,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会产生努力去获得更高程度成功的自信心。成功的体验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我们应当鼓励幼儿将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让其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结果,向自己而非别人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他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不能为了让幼儿获得暂时的成功感而降低要求,一味迁就他们。否则,只能使幼儿获得脆弱而虚幻的成功感。

     (三)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客观、正确、积极的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心的催化剂。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生理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评价受暗示性强,通过成人的言语、行为、眼神来认识自己,从教师、父母、伙伴的态度中评价自己。正因为这样,幼儿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肤浅、不稳定的,完全从属于他人的评价。家长或教师对孩子流露的感情、表示的态度,如微笑、赞许的眼神、轻抚等,对幼儿都含有积极评价的意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即使是常常能够取得成功的孩子,如果没有成人积极赞许为反馈,孩子也不懂得相信自己的力量;反之,即使是能力较弱的孩子,如果经常肯定他的长处,给予应有的支持,他也有自信心,不会小看自己。当然,评价要适度,以防孩子在受表扬的过程中出现骄傲自满的消极心态。  

     (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成人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与伙伴交往和合作,发展其对伙伴群体的归属感,培养其合群性和合作性,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使幼儿获得尊重和自信的满足。由于幼儿在知识、生活经验、心理发展上基本处于相同的层次,在交往中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受,言语、行为表现也容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可以获得从成人那里得不到的心理满足,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其次,传授交往技能,使幼儿在快乐的交往中树立自信心。 缺乏自信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拘谨,作为教师, 我们不但要为这些孩子提供交往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 还应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向他们传授基本的交往技能。如怎样招呼同伴,并对同伴友好行为做出回应;如何使用日常的文明礼貌用语;怎样参与别人的游戏中去;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等等。 

       四、培养良好自信心应注意问题
      儿童自信心培养不能搞突击式、运动的方法,更不能不切实际的强迫他们形成自大的心态,因为这样做的话其结果都将会造成其相反的结果――自暴自弃和自卑。

       1、防止形成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在培养和提高幼儿自信心的同时,应注意防止幼儿形成自负的性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集体观念,自觉置身于集体的管理监督之下,使幼儿既有自尊心,又有谦虚的品格。

       2、注重儿童心理健康
      教师的不良心理状况,往往会引发对幼儿教育方法的失当,教师情绪好时对孩子无原则地适就、容忍,情绪不愉快时孩子的态度粗暴生硬,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失去信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特别注意提高自我修养。

       总之,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幼儿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要在游戏、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环节,而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还要以坚毅、勇敢、自信的行为去影响幼儿,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长大后成为自信自强的有用之才。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