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呼唤关爱——浅谈对幼儿利他行为的教育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12日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的核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都能很好地理解他人,会互相合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利他行为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社会的教育目标来实现了。
因此,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意识、“自私自利”思想,会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和健康快乐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对幼儿自发利他行为的现状分析
        孩子呱呱坠地,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期盼, 年轻的父母一定会想到要给他充足的营养、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开发他的智力等,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其实,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德乃做人之本。世界著名钢琴家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不是金钱。”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关键期,许多良好的品质很难形成。
       当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太阳”、“小皇帝”,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他们的身上,不求回报,使孩子形成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而不会施于,不会体验别人的情感情绪,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现代的居住环境让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孩子自我为中心、利己的心理学定势更加牢固。另外不少家长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因此教育孩子万事抢在前头,使孩子产生认识上的混乱。据调查研究88.4%的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倾向、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等。根据我们对合作幼儿园中、大班孩子的调查发现:在活动中会主动谦让的孩子只占18%,愿意与他人共享玩具玩的只占35%,孩子们经常会意见分歧而发现纠纷,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缺乏一定利他意识与利他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之重大,我们呼吁着社会、家庭应该对孩子们进行利他行为的教育。
        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与幼儿及其家长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们层出不穷的告状“老师他不让着我”“老师,昨天李小伟把我们孩子碰倒了就跑”“老师……”;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与同伴相处缺乏应有的谦让和帮助,与长辈们相处缺乏应有的礼貌和关心。他们得到了太多的爱,却不知怎样去关爱别人,不懂得如何帮助别人。
我们根据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及结合家长反馈的问卷调查表,汇总出如下的调查结果:
         情景一:“幼儿因身体不适,发生呕吐——”(测查人数221  年龄5—6岁)
         行为 围观 掩鼻而过 置之不理 主动关心和帮助
        人数 81人 35人 72人 22人
        百分比 36% 16% 34% 14%
       在这一情景中,出现“围观”行为的幼儿,一部分是在看幼儿呕吐的情况,一部分是在看老师什么;“掩鼻而过”的幼儿走过来一看,边捂住鼻子边嚷嚷着“好恶心”或者说“太脏、太臭”之类的话,然后跑掉或躲得远远的,他们在做出这些行为的同时,彼此之间还观察和模仿言语及动作;出现“置之不理”情况的幼儿,多数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的继续吃饭,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说话,有的玩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主动关心和帮助”的幼儿中男孩女孩都有,关心帮助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上:有的幼儿大声地喊着“老师,××吐了”“哎呀,他有病了,快去找医生吧”,这些幼儿脸上表现出急切、焦虑的表情,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手纸去擦赃物,还有的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端来漱口水,有的抢着去拿笤帚、簸箕、拖布,这些幼儿表现出喜悦的心情,有成就感。
        情景二:“能力较弱的幼儿遇到障碍和某些幼儿缺少合适的学习用具时—-” (测查人数174  年龄5—6岁)
        行为 告知解决方法 主动帮助 置之不理
      人数 24人 37人   113人
      百分比 14% 22% 64%
       在这一情景中,“告知解决方法”的幼儿大多数表现比较自豪、骄傲,虽然语言表达不流畅,用词欠准确,但幼儿之间交流容易接受;“主动帮助”的幼儿会手把手地教给对方或拿出自己的东西借给对方使用,语言比较简单,自己表现出满足感;出现“置之不理”情况的幼儿,在这三种行为中占的百分比较大,但是大多数幼儿没注意到,他们正在进行着活动和谈论其它话题,个别幼儿也表现不屑一顾。
        三、帮助幼儿形成自发利他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发利他行为,我们必须依靠坚实的教育理论及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1、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幼儿在做中学习利他行为
        幼儿自发利他行为,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关系,给生活增添爱意,使生活更美好,所以培养幼儿的自发利他行为不应该是一种口号,更不是简单地对幼儿讲一些道理,而是在生活中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围绕幼儿自发利他行为,结合幼儿年龄小,在认知、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教差,还处于情绪化、感受化阶段,对于集体活动中几次的教育,感受的快,忘的也快这一特点,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做中学,在做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费拉维尔的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和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受过角色扮演训练的幼儿比其他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儿童的认知因素影响到他们的利他行为,其中角色扮演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这个时期,教育他们“替他人着想”、“不侵犯他人利益”的最好办法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表演游戏“门铃响了”、“小象病了”等,让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习如何利他。昂特伍德和摩尔的研究也表明:角色扮演能力较高的,利他倾向也较高,角色扮演能力与利他行为的联系,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密切。
         2、运用反面情境强化结果,帮助幼儿掌握和理解利他行为。
       “反面情境”有两种:一种是反面情境全程化,指的是创设错误的不规范的行为过程,仅用语言描述行为结果;另一种是反面情境结果化,指的是创设错误的、不规范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仅用语言描述行为过程。通过反面情境的创设,淡化了注意的过程,将不良行为的表现用语言一笔带过,不至于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成负效应。幼儿在充分体验不良行为带来的否定的情绪的基础上抑制不良的行为,同时,也让幼儿逐步掌握和理解利他行为,并逐步内化成为行为的动机。例如,幼儿在观看完情境表演《笔丢了之后》,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你有笔画画,而明明的水彩笔没有了,他心情会怎样?”“没有人帮他,他没有了笔,会怎样?”“画完不成,明明心里会怎么想?”“明明难过,你会高兴吗?”……通过淡化反面情境的行为过程,而强调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他人的愿望,理解他人的处境,而且,幼儿从中产生了正确的、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在活动中,很多幼儿都拿出了自己的水彩笔给明明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
         3、运用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呼唤幼儿的利他行为。
        伙伴关系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社会关系,它对于幼儿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同伴的依赖增加,同伴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力也相应增大。幼儿羡慕同伴的成功,羡慕同伴的良好行为方式,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争取得到别人的赞赏和羡慕。让幼儿在生活、劳动、学习、游戏、交际等方面互相体贴、互相模仿、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唤起其利他行为,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和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约束自己;学会付出、接受,同情和友爱。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小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儿乐群、亲友、合作、共享等积极交往的能力。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在同伴中树立有利他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利他行为时,老师要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4、教师做好幼儿的表率,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幼儿大半的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而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幼儿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榜样作用。如老师有意识将自己的食物,与幼儿分享;当老师有了快乐体验时,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欲与幼儿一起游戏时,使用礼貌用语。久而久之,幼儿自会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对幼儿“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拉着手教育”,能及时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每一次自发利他行为,作为教育契机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关心帮助他人的事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能让幼儿发生很大的变化,产生体验,形成习惯。比如:班上的佳佳因为生病两天没来幼儿园了,经常和他在一起的伙伴就会问:“老师,佳佳怎么还不来幼儿园?”“她是住院还是在家呢?”,此时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幼儿“大家都很关心她,我们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对她的爱呢?”孩子们想出各种办法:给他打电话,制作贺卡,从家里拿最好的药等等,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体验关心帮助他人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自发利他行为的发展。
        引导幼儿产生自发的利他行为,教师要适时地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和塑造幼儿的心灵。如:给幼儿讲述《七色花》、《快乐王子》、《小猪变干净了》、《送你一把伞》等以帮助关心他人为主题的故事,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希望别人怎样做?别人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孔融让梨》的故事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而言大概不会陌生。教师可将这则我国传统美德的中华小故事,在午餐、午点的时候讲给幼儿听,并创设相似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独自处理问题,让幼儿体验,做出选择,领悟谦让,让谦让的真谛驻入人心。
         5、密切家园合作,构筑幼儿利他行为的展示平台。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利他氛围,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家庭和幼儿园要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让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首先自己要有爱心。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成人一点小小的善举都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和言行上的模仿。因此,我们应将家园互动作为幼儿利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总结
        教育幼儿的利他行为,应注重从孩子的感受出发,激发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接受感性的认识,得到行为上的熏陶,从自身感受、想法出发,在自身中渗透引导他们自发利他行为地出现,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强化。利他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和家长必须支持长期性,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定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仁爱,就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我们应从小就给孩子的心播下爱的种子,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作者:江云  李光生等    河北省玉田县第一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