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师幼互动

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05日
作者:姜美芬     来源: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体态语是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无时无刻不表现着各自的体态, 表达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如何识别对方的体态进而发起正向的体态, 是进行有效体态互动的基础, 是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 我们进行了苏州教育学会十五课题“教师体态语对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影响”的研究, 在工作实践中做了尝试。
 
    一、读懂幼儿的体态
 
    幼儿的体态如同一本书, 内涵丰富, 千姿百态。可以说幼儿的每一种体态, 都是他们特定的心理反映, 教师必须仔细观察, 恰当分析, 读懂幼儿的体态。为此, 我们请教师们进行幼儿体态的观察记录、分类, 以提高教师关注幼儿体态信息的意识, 正确解读幼儿体态语及进行恰当互动的能力。如:教师观察到幼儿在遇到困难时通常有这样的体态表现: 看老师、看同伴( 观察模仿)、放弃原来的事干别的事情、再次尝试、着急发出声音、哭闹、语言求助( 老师我不会)、抓痒咬指甲、重复手中的活动但无进展、重复探索有进展。幼儿回答问题时有这样的体态表现: 脸色红润站立拘谨、边想边讲表现自然、目光俯视不看老师同伴、举手快眼神热烈、左顾右盼、站立举手急不可待、悄悄举手却低矮、不言语、不举手或低头、又举又放神态犹豫、与老师失去视线交流。接受表扬时的表现:镇定自若表情自然、脸红表情不自然、低头、咬嘴唇、双臂伸直靠紧大腿两侧表情紧张、拉衣角或其他辅助物却低头、手摆动单脚跳走向别处。因此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分析是理解判断幼儿体态意义的必要途径。如: 小制作过程中, 嘉辉两次拉扯了大海的衣服。两次拉衣服的动作对家辉来说是不一样的: 一次是在百般无奈下拉了大海的衣服寻求大海的帮助; 另一次是在警告的状态下提醒大海:“我在贴伞柄,不要碰我。”如果教师能对孩子间或师幼间产生的体态进行时与境相连、事与境相融地观察分析, 那么读懂孩子的体态是不困难的。
 
    二、发起适宜的体态
 
    所谓适宜的体态, 是指在师幼体态互动中教师依据幼儿的体态对幼儿发起体态的时间和动作都恰到好处。
 
    1.适时
 
    适时就是指在恰当的时间给予一定的体态。这犹如烧开水, 早提壶水不开, 晚提壶水开过头。那么, 同样在教师与幼儿的体态互动中, 也要抓住适当的火候——适时互动。假如时机未到, 幼儿探索的程度就不够, 如果过了时机小朋友会失去兴趣, 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卑。
 
    镜头一: 贴彩链
 
    灵灵在粘贴彩链。当贴完连环小花, 要把彩链的两头连起来时, 有点犹豫的灵灵刚要琢磨, 老师立刻上前, 皱起了眉头, 脸带着急的神色:“灵灵不会了吧, 我帮你。”说完, 双手麻利地帮灵灵粘好了彩链。老师满脸成功感, 灵灵则莫名其妙地看着老师。
 
    分析: 教师在幼儿刚刚出现困难时就表露出了“着急、不满”的神情, 并接着给予了手把手的帮助,灵灵的彩链虽然粘好了, 但灵灵探索操作的信心和机会无意中被老师过早的不满和帮助剥夺了, 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空间和时间。
 
    镜头二: 做小伞
 
    明辉做小伞, 当做到伞柄时,明辉不知道怎样把伞柄装到伞上。他左看右看自己的作品, 再尝试着把圆圆的伞柄放到伞面上,不行; 他再看看同伴, 同伴已做好了并走到了别的桌边, 明辉跟到了那张桌前, 同伴又回到了桌前,明辉又跟到了桌前。看得出明辉想请同伴帮助, 但同伴全然不知;明辉又自己探索, 尝试两次但未成功, 他开始抓头发、眼睛看窗外, 似乎没有刚才的热情。老师递上一个样品, 对他微笑点头, 明辉领会了老师的意思, 又观察起样伞, 然后摆弄自己的作品, 但还是贴不上; 他又把浆糊涂到了中间,试图把伞柄在中间拧开, 把伞顶住, 但一放开, 还是不牢。又摆弄了两次, 明辉看看同伴、老师, 眼神是求助的, 这时老师坐到他边上, 和他共同研究了做法。当伞撑起来时, 明辉脸上露出了笑容, 甚至两手撑住桌面跳起来。
 
    分析:在明辉有困难的情况下,老师没有立即给予帮助, 而是采用观察幼儿——提供样品——幼儿再次操作探索——提供帮助这一途径, 让明辉既充分探索又体验到一种成功感, 从而“无意”中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显而易见, 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是受益匪浅的, 教师提供帮助(微笑点头、提供样品)的时间是恰到好处的。
 
    2.适态
 
    适态是指在师幼体态互动过程中, 教师针对幼儿的体态发起比较恰当的能促进有效互动的合适的体态。
 
    (1)体态力度大小的把握
 
    体态力度包括教师发起体态动作幅度的大小, 神态表情的收放。体态力度大小的微妙变化, 可以使幼儿在教师细微的体态变化中感受到教师所隐含的要求。如对幼儿回答问题的应答老师是这样分层次发起体态的: A: 能力强、容易满足的幼儿, 教师可尝试用微笑点头, 让他自己感受到老师对他回答问题的肯定, 又隐约感觉到老师的应答不是最热烈, 我还要更加好, 这样有效抑制了他的骄傲情绪。B: 对能力一般的幼儿, 教师的应答可以是跷拇指微笑, 并辅助语言激励, 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C:对能力弱的小朋友, 教师可用跷拇指、拥抱等大动作来夸大他的优点, 对他的作品表示肯定并摸摸他的头说“假如你的画颜色再多一些, 那还要漂亮”, 从而增强他的信心。
 
    (2)体态正负的选择
 
    体态语有正面体态与负面体态之分, 正面的体态可以使幼儿产生积极情绪, 负面的体态可以使幼儿趋向消极。在体态互动中,我们比较侧重应用正面体态, 使孩子在良好的状态下提升信心。我们觉得在幼儿回答问题、做作业、表演时一般使用正面体态为好。如当幼儿完成了一副并不美妙的图画时, 教师首先给予微笑点头、全神欣赏的体态, 然后再提出要求。当然事物往往需要一分为二待之, 当幼儿出现了极为负性( 有害自己或他人) 的行为体态时, 有时我们也未免会出现负向体态, 使幼儿感知自己行为的不当。如一次砸核桃, 某幼儿因争抢一把小榔头而扬起螺丝刀时, 教师给予他皱眉、瞪眼、手指顶手掌( 停止) 的体态, 使他放下了“凶器”。教师的体态使他马上感悟到了事态的严重, 从而控制了自己的偏激行为。
 
    三、反省自己的体态
 
    体态语的动态性和稍纵即逝性, 决定着反省体态的必要性。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体态进行有效的反省。
 
    1.分析与纠正相结合
 
    二看: 一看现场, 通过观摩活动, 让教师们有选择地比较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师幼体态互动的整个过程; 二看录像, 对典型的案例拍摄录像然后集中观看讨论, 必要时进行定格重点讨论。
 
    二谈: 一自谈, 对自己体态反思和剖析。二众谈, 大家围绕体态热点问题, 各抒己见, 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达到纠错的效果。
 
    二改: 一改心态, 二改体态。教师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幼儿, 要不断发现闪光点, 在幼儿身上找优点, 这样有利于积极心态的形成, 从而减少负向心境的形成, 杜绝不必要负面体态的出现。对于自己好的体态, 应积极延用和发扬, 教师互相借鉴。对不合适的负面体态, 教师应及时改正。
 
    2.制度与内省相适合
 
    体态有极强的动态性、随机性和即时性。在没有一定意识的支配下, 是很难达到师幼体态互动最优化境界的。这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辅助教师发起良好的体态互动。因此我们制定了“教师体态语十忌十应”。(1)忌: 两手抱臂、叉腰、背手、插口袋、相拢, 眼睛斜视幼儿。应: 两手自然下垂,身体前倾, 眼睛正视幼儿, 微笑着与幼儿进行眼神交流。(2) 忌: 食指指点小朋友。应: 手伸向前, 示意或做邀请状。(3)忌: 倚墙、桌等物与幼儿、家长交流。应: 自然站立面带微笑、身体前倾。(4)忌: 手拉扯幼儿衣服, 反复推搡或移动位置。应: 语言提醒或手势指示。(5)忌: 站立与幼儿交流。应: 蹲下来和幼儿亲切交流并辅以摸头摸手拍背等动作。(6) 忌: 面对幼儿跷二郎腿。应: 双脚并排靠拢, 手自然放腿上。(7)忌: 站立或坐时,双脚或单脚抖动。应: 自然站立或双脚并排靠拢, 手自然放腿上。(8) 忌: 对幼儿回答问题不成功时翘嘴、皱眉、摇头、咂嘴、拒绝性撇头、排斥性低头。应: 用微笑鼓励的表情, 并用语言提示。(9)忌: 幼儿主动与教师交流, 教师不理睬或冷漠。应: 眼神与幼儿对视, 热情应答, 并辅以摸头摸手等动作。(10) 忌: 在幼儿面前挖耳朵鼻孔、搔头。应: 在带班活动中杜绝。这些体态条目具体, 可操作性强, 教师在发起体态互动时可以对照这些条目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教师的体态更优化, 达到制度与内省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