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从“五小道德行为”谈幼儿道德教育策略的构建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08日
作者:孙茹王芳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怀德苑幼儿园
 
    “五小道德行为”源自于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五小”行为即:在家庭, 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 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勉、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为了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让“五小道德行为”成为幼儿具体感知的对象, 我们把“五小道德行为”变成幼儿具体感知的对象, 将“五小德育行为”设计成五个小朋友的造型和标记, 每一个形象的后面都配以每个年龄段明确的幼儿道德行为标准。
 
    在长达两年多的《幼儿五小道德策略实践研究》中, 这五个生动可爱的形象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 对幼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起到了切实的作用, 以幼儿为本, 一路伴随着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成为了幼儿心灵和行为的好朋友!
 
    一、关注幼儿差异的道德教育, 让每个幼儿获得道德认知、习得道德行为
 
    幼儿由于生活环境、父母教育等因素, 在幼儿道德认知发展中必定也存在着幼儿的个别差异性, 并且每个幼儿原有的认知建构不同,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幼儿因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其道德认知存在着偏差。面对差异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相同的“五小儿童”, 不同的分层标准, 应对幼儿道德行为差异
 
    有了小伙伴、小帮手、小卫士、小主人、小标兵这“五小儿童”, 老师手里似乎有了一个和幼儿对话的话筒。道德教育不再枯燥乏味, 要让每一个幼儿和五小儿童牵手, 规范幼儿行为。我们针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我们拟订了一套“五小儿童的行为标准”, 从自理能力到学习习惯, 从同伴交往到榜样学习,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具体的标准可以对照, 来帮助自己规范行为。
 
    例如: 不同年龄段对“小伙伴”的行为标准:
 
小伙伴行为标准
小班
体验在集体中的快乐, 知道要与同伴相亲相爱, 不争抢玩具, 共同游戏时, 乐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中班
体验友好的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懂得分享的快乐。
大班
与人团结,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 会分享合作的欢乐和成果, 并能关心帮助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
 
    2.遵循幼儿兴趣, 抓住教育契机, 帮助幼儿进行主动道德认知的建构
 
    “教育就是关注许多的平常时刻”。为了避免集体教育中对幼儿差异教育的忽略, 我们提倡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关注细小的随机的教育契机, 对幼儿施以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例如中班有一位幼儿因为家庭中成人的纠纷对其影响,一直都不肯接纳自己的妈妈, 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妈妈的不屑一顾, 表现出许多的不礼貌行为举止。教师很敏感地发现了这个问题, 通过和家长沟通, 以及对该幼儿运用故事教育迁移的办法, 慢慢地改善了该幼儿对妈妈的态度。
 
    当教师以教育案例的方式, 归纳出对这个孩子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时, 我们更能感觉到对于幼儿道德认知的教育往往更多的是施以差异性的教育。这样的个案在我们的身边不胜枚举。
 
    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对幼儿个性的尊重还表现在宽容和接纳, 用不同的耐心, 等待不同的幼儿道德行为的变化。毕竟道德教育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以幼儿为本, 实施差异性的道德教育是关键。
 
    二、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尊重幼儿主体性, 让幼儿主动建构道德认知
 
    忽视幼儿主体的道德教育, 往往会出现思想道德的灌输。皮亚杰强调主体在结构形式中的作用, 揭示出主体的能动性。因此, 在道德教育活动中, 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其关键在于必须明确幼儿是通过自主构建学习和掌握道德的。
 
    同时, 幼儿正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 对问题的思考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 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而不是行为动机的支配。他们往往无法理解道德标准的实质, 对权威的认识, 使他们把成人的话绝对化,认为成人表扬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因此,幼儿德育一定要切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1.关注生活, 闪亮“节日德育”活动
 
    在对幼儿进行“五小儿童德育”教育时, 我们的活动都从幼儿身边的事做起,伴随着每一个富有德育意义的节日的到来, 我们对孩子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节日道德教育活动, 每一个节日都成为了我们道德教育的契机, 成为幼儿园生动活泼的教育空间, 他来自幼儿的生活, 是幼儿生活的原汁原味。正因为是以幼儿为主体“,节日德育”活动把来自生活的道德教育发挥得富有情趣, 让幼儿和教师、家长都回味无穷。
 
    2.德育课堂, 以移情体验道德情感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到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运用这样的理论, 我们在涉及幼儿道德教育的社会领域教学中, 加入了幼儿的体验活动, 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 爱的教育。
 
    通过来自德育课堂中的移情体验活动,避免了灌输、突出了幼儿道德教育主体的地位, 幼儿有机会体验到各种情感, 使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幼儿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三、改进中间系统, 缔造幼儿道德教育环境
 
    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野里,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幼儿来说, 家庭与幼儿园以及邻里、同伴、群体间的联系便属于中间系统。在幼儿道德教育中, 如何创设家园共育的道德教育环境, 就是我们改进中间系统的工作:
 
    1.发挥环境、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三位一体交互作用策略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除了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在各个环境中创设了符合“五小”道德策略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还利用了社会大环境的资源,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 结合重大节日活动, 引导幼儿在社会中学习, 从五小道德中选取适合幼儿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观察体验, 了解并学习。从实践活动中锻炼幼儿合作能力和在集体中的主体性,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 发挥了认知、环境和行为三位一体交互作用。
 
    2.让家庭教育文化进入幼儿园
 
    随着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 我们开始挖掘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资源, 在环境创设上, 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宣传版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家长对幼儿细致入微又富有特点的家庭教育。在家长群中树立榜样, 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 我们还欢迎不同特长的家长以动态的形式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 以家长为主体进行道德教育家园活动, 例如家长带课日活动, 可以让当教师的妈妈来幼儿园为幼儿上课组织游戏, 拉近亲子间的融洽关系; 又如在全园评选“五小儿童家庭”则是树立道德教育典型, 发挥德育家庭的辐射作用。
 
    3.走向社区, 道德教育与社会连线
 
    孩子们生活的社区是一种真实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努力创设大的道德教育环境时, 我们也会把一些活动放在社区进行, 利用在社区举行活动的宣传效应, 回馈积极正面社会评价, 帮助幼儿感受来自社会的正面积极的道德评价。例如组织幼儿面向社区义卖活动, 就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响应,孩子们把在寒风中义卖筹到的款项, 认认真真地捐到了社会福利院时, 所到之处幼儿都可以感受到来自社会对自己行为的认可, 更激发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我们认为, 利用社区资源, 让幼儿的活动适度走向社区, 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跟进, 也是一种以幼儿为本的道德认知的“替代强化”。
 
    以上是从以幼儿为本的角度, 分析了我园实施《幼儿“五小道德”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的一些具体策略。对幼儿德育差异性、主体性和德育环境的拓展的分析中, 教师必须要在道德教育重视以幼儿为本。同时, 在幼儿教育的其他方方面面, 教师也都需要做到“以幼儿为本”,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