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刍议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07日
作者:虞永平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注重社会领域的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历史传统。早在本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1904年元月13日)就强调使蒙童“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民国时期的幼儿园教育更是注重社会方面的教育。国民政府于30年代公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社会和常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领域,并提出了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为:“引导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民活动的观察和欣赏;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的最初步的经验;引导对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养成爱护自然物和卫生、乐群、互助、合作等的好习惯。”解放区的幼儿教育也十分重视幼儿的社会教育,有不少幼儿社会教育的实践。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教育家都有许多关于对幼儿实施社会教育的主张。如陈鹤琴规范了幼儿园教育的五个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即所谓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之中……”。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方面更值一提的是张宗麟先生,他的《幼稚园的社会》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幼教史上仅有的一本专门研讨幼儿社会领域及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著作。在这一著作中,他涉及了儿童之“社会”的特征、儿童的社会适应、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原则,以及他的“幼稚园社会活动的试验”等广泛的内容。
 
    人类社会发生了且正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上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不可能适合今天的儿童和今天的教育,但注重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历史传统是可贵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我们有必要加以合理地继承。事实上,今天的西方国家也是非常注重社会领域教育的,他们的社会领域的范围及内容与我们的范围和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社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美国各级教育都有“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可以用于幼儿教育阶段的“社会研究”的分册则是《出发》(Startting Out),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孩子理解在家庭和伙伴群体中协作的重要性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此外,法国、德国、日本等也相当重视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因此,注重社会领域的教育,也是世界幼儿教育中的一个倾向。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把幼儿社会教育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我们在十多年改革和探索的基础上所作的理论总结和实践选择,也是对幼儿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有其自身的规律。
 
    社会领域课程的组织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把社会教育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应为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作准备。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教育必然地成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他社会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特征。因此,社会教育具有广泛的内容,应该科学地、合理地加以组织。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领域,是十分必要的。建国以来,虽然我们一贯倡导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原有的语言、音乐、美术、体育、计算、常识六科构成的课程中,幼儿社会性发展没有得到真正的、充分的落实,常识中有社会常识部分,它只是社会认知中的一部分;音乐、美术、语言中有中外艺术作品欣赏,也是社会认知中的一部分,而对于整个社会认知的内容缺乏组织,对组成社会性的另外两部分即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缺乏深入研究和组织。社会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明确程度的制约。虽然我们的幼儿教育一贯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国家也有过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纲要》,教育部,1981年),但没有相应的课程及教育内容,品德教育主要依靠语言、常识等课程的渗透,虽然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这难免造成幼儿品德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全面。最关键的一点是:社会性发展不只是社会常识、文学艺术作品及品德,它有广泛的内容,如人际交往、社会行为技能等。因此,将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又与其他领域有广泛联系的课程领域是十分重要的,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得到全面、充分的落实。
 
    因此,我们在设计和编制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时,必须自觉地把它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使幼儿的全面发展得到更充分的贯彻和落实。
 
    (二)把社会教育看作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三个层面的教育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教育的核心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社会性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三个层面。对于这三个层面的分解,有利于社会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它也使社会教育的目标明了而具有可达成性。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认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幼儿的依恋感、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社会行为技能主要是指交往、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技能。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是相对独立的,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活动的目的主要在增进幼儿的知识,有的活动重点在激发幼儿的情感,还有的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但这并不是说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分离的,事实上,在幼儿社会教育实践中,它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和渗透。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社会教育的活动中,都可以找到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的整体影响或相互渗透,只是有的部分明显、突出,有的部分不明显甚至是隐蔽的。如故事《瓜瓜吃瓜》,让幼儿认知社会规范是重点;而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是建立在其做错了事产生的羞愧感上的,这便是社会情感;很显然,幼儿对这事不可能再发生同样的错误行为(即使具有条件——有皮在手),幼儿不出现错误行为,正是社会行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所以,在这个活动中,社会行为技能的目标是潜在的,在幼儿已经发生的行为的对立面。
 
    社会认知在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只有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才会表现出稳定性和自觉性,社会情感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只有社会认知,没有社会情感,社会认知也就不能深化,社会行为技能也就缺乏真正的力量。稳定、深刻的社会情感往往以深刻的社会认知为基础,同时,有了社会情感,才能使社会认知转化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关键,它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集中表现,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一环。如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只停留在社会认识、社会情感方面,那么,幼儿的社会性也就不能说真正得到了发展。
 
    因此,设计和编制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必须注重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三者的协调统一,把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以确保幼儿社会教育的成效。
 
 
    社会领域教育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总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2.引导幼儿学习最基本的规则,使幼儿初步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
    3.引导幼儿初步地接触、观察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
    4.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萌发幼儿初步的爱集体的情感;
    5.初步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6.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并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好和平的情感;
    7.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萌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阶段目标
 
    小班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的主要部位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初步懂得自我保护;
    2.引导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萌发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集体生活环境,认识集体中的同伴与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4.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怕生,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使幼儿初步能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问好;
    6.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使幼儿初步懂得主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8.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习惯,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规则;
    9.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
    10.教育幼儿初步懂得不提无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
    11.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不争夺或独占玩具。
 
    中班
    1.使幼儿能初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异同;
    2.使幼儿能初步了解自己的与他人的情绪,初步懂得同情和关心他人;
    3.萌发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初步懂得不损害同伴;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设施,初步知道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最初步的爱家乡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并使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及成人交往中,能初步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
    7.引导幼儿初步懂得与他人合作,初步懂得分享和谦让;
    8.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鼓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初步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鼓励幼儿能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
    10.引导幼儿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引导幼儿初步能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11.引导幼儿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12.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民间艺术及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品。
 
    大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及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和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办法;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初步懂得应对集体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友好相处;
    5.引导幼儿主动照顾、关心小班和中班的小朋友;
    6.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让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机构、社会成员和他们的劳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7.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及丰富的物产,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国家间的友好往来,萌发幼儿爱好和平的情感;
    9.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萌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
    10.使幼儿初步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初步会以规章制度对照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引导幼儿喜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初步懂得爱惜劳动成果,爱惜公物;
    1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家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萌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艺术精品,萌发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必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形式上应注重
 
    1.社会领域的教育体现专门活动和活动渗透相结合。社会领域的有些教育内容,如涉及社会认知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另一些教育内容,如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方面的内容,除了需要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外,还应通过其他课程领域的活动加以渗透和强调。因为,幼儿情感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成的,必须不断地、多方面、多角度地加以强化、巩固。语言、音乐等领域的活动也可以实现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2.社会领域的教育把幼儿对于现实的感知放在首位。幼儿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少,对于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缺乏了解。而且,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不是静止、孤立的,总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如果不有目的、有顺序地加以感知,是很难真正认识、了解和理解的,所以,组织幼儿感知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是社会领域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有当儿童较多地接触了生动、多样的社会现实,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才能真正产生相关的社会情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经验越丰富,情感越丰富。丰富的认知和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动力和基础,现实的社会现象、事件又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的楷模和行为的施展之地。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应把感知放在首位。
 
    社会领域的教育把社会生活感知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社会领域的教育就限于感知。因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的协同发展,才是社会领域教育的真正目的。事实上,在幼儿从社会生活现实中丰富社会认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练习了相关的社会行为。在此,只是强调社会领域的教育应把幼儿引入社会生活,而不能借助空洞的说教。
 
    3.社会领域的教育注重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劳动、游戏及上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尤其是调查、参观、访问、劳动等形式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常用的形式。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又是很复杂的,包含了多种联系,因此,只有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直接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才能让幼儿感知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通过生动的社会生活激发幼儿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有关的社会行为。因此,多种教育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和具体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的制约下有机结合,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二)方法上应注重
 
    1.社会领域的教育涉及幼儿的认知、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一方面需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有些教育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是无法现实地感知的,如国外风俗、世界文化等。因此,必须采用讲解、示范、诱导、演示等多种教育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社会领域的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除了采用一些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应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如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观察学习法等。
 
    移情训练法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是社会领域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两个方面。首先,通过训练,使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如“特殊的新朋友”,一开始老师没有急于介绍新朋友,而是让幼儿体验看不到东西时难过和不愉快的心情,然后让幼儿去体会即将到来的新朋友(盲童)的不幸和难过。使幼儿把自己刚才由于看不到东西引起的体验与盲童现实的状况联系起来,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这便达到了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情绪反应的关心、安慰等过程,一方面强化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
 
    角色扮演法
 
    这里,角色是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色扮演就是承担一定角色的幼儿表现出该角色在履行职责、遵守规范时表现的一系列行为,即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法就是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如“我们是小主人”,幼儿都承担了相同的角色——主人,主人这一角色有与其相应的职责和行为要求,如待人有礼貌,照顾好客人,先人后己,尤其是当接待的是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时,更应体贴、关心和爱护。承担主人这一角色的过程,也就是练习和实践上述行为要求的过程。角色扮演要求教育者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角色,使角色扮演具有针对性,以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
 
    观察学习法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学习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运用观察学习,要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内容,即模仿的内容,还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特定行为、规范,确定强化形式。“小羊过桥”,呈现在幼儿面前的榜样行为是失败的、会引起痛苦的,且是不为大家所肯定的,故幼儿产生了避免发生类似行为的倾向。作为幼儿模仿的榜样也应从幼儿行为表现及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如:是真实榜样还是象征榜样、是人物榜样还是符号榜样、是现实榜样还是内隐榜样。在组织和安排榜样的同时,必须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设计启发性和诱导性的语言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