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25日
作者:虞永平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社会领域教育的形式
 
    社会领域教育的组织形式大致有集体教育、分组教育、个别教育等。
 
    1.全班集体教育形式
 
    班级是由一定数量的幼儿按年龄组成的集体,是幼儿园进行日常活动与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集体教育形式具有下列特点:
 
    (1) 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进度、教育内容组织全班幼儿统一的“社会”学习活动。(2)以班集体形式进行的社会教育活动往往有较固定的作息时间,有节奏地进行。以班集体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下列几个优点:①可以让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②能让幼儿看到同伴的优点,了解他人。③有利于幼儿集体感的形成,容易发挥集体对幼儿的教育影响。④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⑤节省教育资源。
 
    当然,班集体教育形式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如:往往不容易顾及儿童个别差异; 教师进行统一的主导活动,往往不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2.小组教育形式
 
    小组就是教师对由几位幼儿组成一个小集体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活动中,幼儿小组人员构成有几种状况:(1) 按幼儿发展水平对班级幼儿进行分组,这其中有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水平相差不大集中在一个小组内,另一种是按能力强、中、弱搭配组合。这类小组由教师掌握分级权。(2) 让幼儿自由结伴形成小组,幼儿自主分组。(3)幼儿园班级本身就固定存在的“行政”小组,由幼儿较固定的座位决定。小组规模有大有小,这需要视社会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方法而定。如果活动中需要讨论和口头表达,小组人数可以多些,可以使幼儿掌握的各自知识、经验得到较多交流。人数一般不能过多,过多会使部分幼儿在组内丧失表达、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不能过小,过小的规模影响了小组活动交流的气氛。一般在6人左右较好。
 
    以小组教育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处在于:(1) 方便师生交流。(2)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按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育还能使教师分类设计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 提供不同活动层次的材料,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3) 便于教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更能了解孩子参与情况、活动水平、活动兴趣指向、个性倾向等。(4)小组活动中,幼儿能以适应自身特点的方式与速度学习。(5)小组间交流、评价、比赛有利于幼儿合作、竞争等社会性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社会性水平的提高。
 
    3.个别教育形式
 
    个别教育形式是从幼儿发展的现实和当前实际的需要出发,对幼儿个体进行的教育形式。个别教育形式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适用于那些幼儿社会性水平差异较大,无需固定上课时间的情形,或遇到特定情境等状况。个别教育中,教师可分别对儿童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其优越性在于适应儿童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其不足在于:面对一个班级内的幼儿,教师个别教育只同一个儿童接触,当教师个别教育时,其余幼儿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因此, 使用个别教育形式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既对个别儿童进行教育,也要为班内其他儿童安排恰当的活动。二要把握好教育的“度”,仔细观察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以便教育要求、内容能具有针对性。个别教育形式往往辅助班集体教育形式和小组教育形式进行。
 
    班集体教育形式,小组教育形式与个别教育形式是三种主要的社会领域教育形式。除此以外,还有自选(既可小组,也可个别,幼儿自由选择)、混龄小组、混龄配对等形式。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
 
    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手段主要有上课、游戏、劳动、生活、节日活动等, 这些教育手段的利用,可以提高社会教育的成效。
 
    1.上课
 
    上课, 也称有明确教育目标的、有计划的、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教育活动。上课是幼儿获得社会知识、社会技能和发展社会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主要手段。在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视野里,上课赋予了一种新质。上课的目的,不只在于系统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在于让幼儿在同教师、同伴、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体验、感受,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情感;上课的内容不一定是系统的学科知识,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联系的生活经验、规则更为重要,学科知识的生活化是上课内容的一种重要改造;上课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时刻和全班幼儿共同作用。除了全班集体教育形式外,固定小组、自选小组、个别及自愿(可小组、可个别) 等形式也是常被采用的形式。几乎每一节课都是各种形式的有机组合的过程;上课不等于教师讲授,全由教师讲授的课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不能取得最佳的成效。幼儿园上课往往是多种方法(如前所述) 有机结合的过程,尤其注重由幼儿参与的方法。幼儿园的课要注重幼儿的情绪,注重幼儿的体验,注重幼儿的兴趣及投入度。
 
    幼儿园的上课是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活动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教师更应重视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劳动中指导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游戏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自主的活动。与上课相比,游戏中幼儿有更充分的自由。当然,上课过程中采用的游戏手段不同于这里的游戏,上课中采用的游戏被注入了某种目的。游戏中,幼儿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活动,使幼儿的语言、动作、个性等身心得到发展。游戏中,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的、教育要求易被幼儿接受,其社会化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因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游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受社会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及环境影响的,具体表现在:幼儿游戏种类、游戏内容、游戏规则都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并有一定区域性、民族性。如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或带有人性象征的动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角色游戏是儿童永恒的游戏,是幼儿期孩子人见人爱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见的爸爸、妈妈、老师、医生等角色形象的行为,就是幼儿的社会行为模仿。幼儿模仿角色体态言行,在角色交往中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着角色间的人际关系。除角色游戏之外,还有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等。无论哪一类游戏都有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与作用。结构游戏要求幼儿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表演游戏要求幼儿间相互配合协调,还能陶冶情操;智力游戏要求幼儿善于自控、遵守规则、诚实操作等。因此,游戏是幼儿了解社会与社会实践的手段,教师要多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游戏中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社会学习和社会实践?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游戏,同时又不能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孩子。
 
    3.劳动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具备了参加一些简单劳动的条件。他们体力逐年增强,身体逐年灵活,动作逐年协调,有了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再加上好奇、好动,他们很乐意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
 
    劳动的社会教育意义在于,组织幼儿劳动是向幼儿进行爱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要培养幼儿对劳动的正确态度,真正建立起幼儿对劳动的兴趣、情感、能力和习惯,就要组织幼儿参加劳动。只有幼儿亲自投入劳动才能养成其劳动的习惯,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懂得爱护劳动成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在每次劳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意志品质和集体责任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幼儿凡是参加劳动,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克制,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这无疑有利于形成幼儿的意志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无论是个别委托、值日生劳动还是集体性劳动,都有助于对幼儿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劳动还能使幼儿认识集体的力量,特别是在集体劳动中,幼儿按一定要求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创造出劳动的成果, 这样就容易形成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技能、技巧,培养团结精神,而且容易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组织幼儿参加劳动还关系到幼儿入学后对待学习的态度,适应学校环境的能力, 关系到勤劳、独立的品质和性格的养成。
 
    4.幼儿在园生活和节日、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
 
    幼儿在园生活活动是满足幼儿生理需要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掌握一定生活技能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在幼儿自身需要和客观要求交互作用下,获得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直接相连。组织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养中有教,教养并重。第二,日常生活中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进行社会教育。第三, 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幼儿健康、主动地得到发展。
 
    幼儿园的节日活动是指幼儿园为庆祝节日而组织幼儿开展的活动。幼儿园内庆祝节日的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纪念性的节日和民间或民族性的传统节日。各个节日虽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但对幼儿来说,却有着共同的突出的教育作用,就是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节日的意义可以使幼儿在节日气氛中情感上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让幼儿具体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