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师幼互动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探析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15日
作者:林惠杰     来源: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有限的环境中,自由选择,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操作、探索、学习。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识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区城活动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协调、自由交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区城活动独有的开放性、自主性,使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惑:怎样面向全体,兼顾个体?怎样适时介入,有效推进?怎样把握师幼互动节奏与策略?
 
    以倾听为基础,把握介入时机。区域活动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同时开设数个区角,幼儿分散在不同区域中,使教师全面观察幼儿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穿梭于不同的区角间,每到一个区域最常说的话是:“你在做什么呀?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的活动往往因教师的问话而中断,使教师行为无法与幼儿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彩色羽毛、叶子、纸张、电动小风扇、扇子等材料,并提供了记录卡。孩子们很快对彩色羽毛和电动小风扇产生了兴趣,他们抛羽毛、吹羽毛,并把羽毛放在同伴的身上嬉闹着。一个孩子把小风扇靠近脸颊,开开关关。这时,教师来了,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啊?”孩子们一下安静了下来,对视着无人答话。教师:“哦,还没发现是吗?不要紧,你们可以把自己发现的用记录卡记下来,待会儿告诉老师。”孩子们怯怯的拿起笔和记录卡,教师指着记录卡说:“这是记录你选的工具,这是记录你是怎样记它产生风的。”说完就离开了。孩子们又玩起了羽毛,并争抢起小风扇。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指导语对幼儿的活动没有起到推进的作用。原因在哪儿呢?显然是教师对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不了解,以预期的教育目标为指向所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到孩于们的有效回应。为此,我们建议教师先听听孩子在说什么,然后再决定对孩子说什么话。通过倾听幼儿的对话,教师了解了幼儿活动的兴趣点,把握了幼儿活动中的矛质,并从幼儿现有矛盾入手,提出问题:“咦,风扇怎么没有风了呢?……”推动幼儿活动向预定目标进展。可见,倾听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指导区城活动时,应把握指导的节奏,给出足够的时间观察幼儿活动、倾听幼儿对话。在倾听的基础上,把握幼儿发展时机,适时介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才能使师幼互动行为发挥实效。
 
    以问题为线索,激发多向思维。解决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的展示。在区城活动中,不同年铃的幼儿在不同类型的区城中,在与不同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因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所感受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区城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把握指导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来激发幼儿的多向思维呢?(1)设问式。幼儿在区城中的活动通常是从自由操作开始的。要使幼儿从无目的的“玩”到有意识的“想”,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在区城中的活动情况,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问题所在,通过有目的的“设问”与幼儿展开讨论,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脸,习得知识。(2)质疑式。当幼儿的活动在同一水平线上反复时,教师适时的运用质疑式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相关活动。教师的质疑,有助于引发幼儿对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区域活动中,有许多材料的目标指向是隐性的、多向的。要使孩子在活动中持续深入的探究,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需要教师巧妙的运用质疑的手法。(3)自问自答式。幼儿因受不同发展水平、知识经脸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积极的应答。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幼儿解决表达上的困难,进一步捕捉兴趣点,以推进幼儿的活动发展。教师的自问自答,可以缓解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紧张心理,营造一个敢说、能说、爱说的心理环境。同时,教师在问答中能进一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使师幼互动产生积极的效应。
 
    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进展,不仅需要教师技巧性、启发性的提问,还常要教师亲切的鼓励和及时的表扬。总之,教师语言是一门艺术。对幼儿来说,教师的语言如同一把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要成为一把幼儿真正喜欢的灵巧的钥匙,需要教师用平等的态度、平视的眼光,解读幼儿的成长需要。在此基础上,思考优化师幼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