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师幼互动

国外学者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12日
作者:刘晶波     来源:本站原创
 
    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师幼互动问题成为国外幼教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笔者以美国普渡大学杰姆斯,艾利克博士和雪莉·弗特纳·伍德硕士合作撰写的《幼儿期成人与儿童关系》为蓝本,并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国外学者己有的师幼互动研究做一综述。
 
    一、关于师幼关系的基本特征与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合者之间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安斯莉和安德森在研究报告中(1984)指出,教师或其他养护者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但有时可以被视为如同儿童与父母之间那样的一种情感依恋型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对教师的依恋与他们对父母的依恋一样,也是以感情为纽带的。利赞德思·萨吉和莱姆勃曼(1992)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幼儿依恋的对象是那此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敏感反应并提供细心照顾的教师,即是说,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们,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依恋性的情感,反之则不然。芬尼·格丽斯坦森和马拉维克(1987)认为,在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诚实以及他们对幼儿的尊重与细心照顾对于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童年期对事物的积极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亚里山大、恩斯维尔(1988)、艾里克森和潘恩塔(1989)等人的研究相继证明: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时,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关系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很主要的方面,不同的师幼关系将直接影响幼儿不同的适应状况。这一结论又被潘恩塔、斯滕伯格和罗林斯以400名幼儿为被试所做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他们发现幼儿园中形成的师幼关系特征,甚至预先决定了幼儿在入小学后前三年的适应能力与行为。另一位著名研究者豪斯 ·C与其同事特别考察了师幼关系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他们通过一项纵向研究得出结论:与教师有情感安全性关系的幼儿对同伴更为友好,更加爱交际,也更容易为同伴所接受,并且在与同伴交往时很少发生侵犯性行为,而过于依赖教师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退缩性行为与侵犯性行为。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们发现师幼关系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业成绩的期待密切相关。林奇和斯凯蒂(1992)认为,幼儿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是取决于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与自信。而让会性技能与自信则与师幼间的互动、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对自身与幼儿关系的洞察力密切相关。
 
    二、关于师幼关系模式的探讨
 
    众多研究表明,现实中师幼关系存有许多种模式,并且,不同的幼儿与教师间结成的师幼关系存在很大差异。斯若弗和他的同事在对3~4岁幼儿的师幼关系研究中发现,即便是受过较高层次专门训练的教师,在与同一班级的单个孩子结成师幼关系时也有一些鲜明的类型区别,具体表现为:①温暖型的,②参与型的,③支持型的,④冲突型的,⑤控制型的。潘恩塔的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以教师指向幼儿的情感与行为两个维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两种模式:积极的关系与有障碍的关系。在积极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对待幼儿比较热情、关爱,并跟孩子密切交流。在有障碍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对幼儿很冷淡,经常性地与幼儿发生冲突。而博菲·古德遵循相同的研究视角,却将师幼关系分成了四种类型:亲近型、关心型、漠不关心型与拒绝型。豪斯·C等研究者从幼儿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表现与行为方式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与消极调适型四种。透过这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师幼关系虽然是所有入园幼儿共同经历的一种人际关系,但是,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中,面对同一个教师,不同的幼儿在与老师的行为往来中所获得的行为与情感资源差别是很大的。
 
    三、关于师幼关系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影响师幼关系的第一位因素是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涉及幼儿的气质倾向、行为特征与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等多个方面。就幼儿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层面来看,费恩、格利博蒂、博尼(1993)的研究结果证实,幼儿气质内向或是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情况。开朗、外向且行为积极的幼儿受到教师关注与反馈的机会最多,而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得到的关注、反馈最少。博非·古德认为:班级中与教师关系亲近的幼儿,多是积极追随教师的思路、成绩优异、并且能够控制自己行为、遵守班级规则的孩子;教师表示格外关心的是那些独立性差或必须经常对他们指出错误的孩子;行为被动、不愿意多接触教师的孩子则会导致教师对他们的漠不关心;过度活跃、经常出现纪律问题的幼儿多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拒绝的消极状态。在所有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中,幼儿与父毋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状况是师幼关系的基础。艾里克森、潘恩塔(1989)指出,幼儿尤其是低龄的幼儿,指向教师的行为模式、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与情感亲疏程度几乎就是既定的幼儿与父母互动的翻版。在进入幼儿园前,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依恋情况,关系着他们与教师进行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我价值感与行为动机,并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环境适应能力。斯若弗(1989)认为:除了亲子关系以外,幼儿在托儿所中与养护者之间形成的关系与互动经历也是师幼关系的一个潜在决定因素。汉弥尔顿与豪斯(1992)在对有入托经历幼儿的回溯性考察中证实,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师幼关系特征与他们在托儿所中的师幼关系特征有很高的一致性。
 
    研究者们发现,师幼关系还受教师自身的特征、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与师幼互动行为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卡根和史密斯(1988)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奉行以“儿童为中心”教育观念的教师比奉行“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小组幼儿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的行为更为敏感,反馈更为及时,他们与幼儿间形成的师幼关系也相对亲密。豪斯、怀特、非利浦斯(1992)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所受的教育水平也与他们对幼儿的态度有一定关联。教育水平高的教师,相对来说对孩子更要细心、亲近一些,受教育水平低的教师则可能较为粗心,对孩子比较疏远,而郝忆(1996)的研究则认为受教育水平程度并不是显著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教师特征中对师幼关系状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师的反省能力,如果教师能时时考虑到幼儿园内发生的每件事情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那么教师就会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行为,就会与幼儿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反之则不然。
 
    四、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
 
    国外学者在师幼互动的外部特征上侧重考察的是师幼互动的频次与互动时间。格林斯基、豪斯(1994)认为:高频率的积极的师幼互动本身就是师幼之间安全依恋关系的典型标志。一个幼儿与教师互动的时间总量影响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师幼关系的性质。克诺托斯、维尔考克斯、赫扎格(1996)对教师与幼儿的空间距离与他们发生互动行为的持续时间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空间距离并不与师幼互动行为的发生存有必然性联系,即便教师与幼儿的间距不足3英尺,他们彼此互动行为持续的时间也只占班内教师与全体幼儿个别互动时间总量的18%,这意味着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不在于时空条件如何,而在于教师与幼儿的行为本身。
 
    五、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客观环境
 
    在这一研究范围内,国外学者涉及到的研究课题有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和幼儿的比例等方面。豪斯、菲利浦斯、怀特布克(1992)的研究表明: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率越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与幼儿间形成安全依赖的可能性越大。此外教师的稳定也是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豪斯和汉弥尔顿(1992)对4岁幼儿的研究发现,在1到4岁经常更换教师的班级中侵犯性强的幼儿比例高,师幼关系不和谐的也相对较高。
 
    六、关于师幼互动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在进行师幼互动研究时,国外学者偏重定量研究手段,多采用量表工具。他们所运用的量表的形式与内容依照各自的研究目的而定。在众多的工具中比较著名的,并经常被采用的是华特斯和狄恩尼(1985)设计的Q分类依恋量表,用于评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母亲间的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