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解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15日
作者:周粮平(湖南长沙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Z1期
    以往数学教育更多的是在正规的课堂上进行,教师以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数学教学方案,精心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过了”,老师“教过了”,幼儿就学会了数学。其实这种数学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让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立足于我国幼教发展现状,顺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趋势。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理解它的内涵,切实做到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和现实材料,适时适度地在生活中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一、使数学教育的目标生活化,强调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是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应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探索实际问题时,老师应重视幼儿的主动建构学习过程,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推理、验证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数学问题;要求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不墨守陈规,而应有自己的观点;鼓励幼儿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
    二、使数学教育的途径生活化,强调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一日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专门的课堂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都是实施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日常生活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应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数学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老师要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时机,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如让幼儿数数家里有多少人;说说自己的班级号、鞋子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在一日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可巧妙利用生活环节,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教育。如我们可以在各个生活环节中如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都给孩子时间上的提示,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有意无意去观察周围的时钟。幼儿在反复观察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地认识时钟,并从中初步感知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开展数学操作学习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材料当作数学操作材料。提供这些环境材料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就地取材,如玩具、点心、瓶盖、废旧盒子等,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这些物品是幼儿所喜欢和熟悉的,用它们作为操作材料,能激发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适当飞的环境将数、形、序溶入其中,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如可在幼儿园的楼梯台阶的一边标上数字,一边绘上组合图形,幼儿园的围墙、栏杆也可按颜色、长短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这样的环境布置有助于幼儿在不经意间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三、使数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强调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感兴趣并密切贴近其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内容
    1.从生活中选择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内容。
    过去的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偏窄、偏深,没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过于注重对孩子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造成许多孩子对学习数学有一种恐俱心理。因此,我们在选择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时一定要淡化概念,多选择一些简单但实用性强的数学教育内容。如学习用统计的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决策;:统计一月的阴天、雨天、晴天次数,判断当月主要的气候特征;统计小朋友最爱玩什么游戏,决定游戏的内容等等。幼儿对这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很有兴趣,他们在统计的过程中自然能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2.从生活活动中选择包含简单数学逻辑关系的教育内容。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数学内在的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殊的价值。应该说,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是数学逻辑关系。这些关系主要包括1和许多的关系、对应关系、大小和多少关系等。选择包括这些逻辑关系的数学教育内容,可以让幼儿感知周围环境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有助于幼儿识别物体,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如值日生摆餐具,将每个孩子的桌子上放一碗饭、一碗菜、一双筷子,可感知对应关系;整理玩具、生活用具,可感知分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