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课程研究

虞永平:兴趣班,究竟为了谁的兴趣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1日


      幼儿园应满足幼儿合理兴趣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并且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主动活动、积极参与、充分投入是幼儿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特征,而兴趣是幼儿进入这种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保证,也是学习得以持续的动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自发的兴趣,努力引发幼儿内在的兴趣,避免在选择内容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追求形式和外表上的新颖,而不关注幼儿内在的、真正的需要。


     一切真正的兴趣都是能够满足幼儿真正所需要的,能让幼儿感到有充实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导向的,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从专业的意义上辨认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与其生命成长一致的程度,也就是说,教育不是满足幼儿所有的需要和兴趣,而是满足那些对幼儿的身体和精神有真正促进意义的需要和兴趣,教育不应硬塞给幼儿们毫无兴趣的东西。


        只有关注每一个幼儿合理的兴趣,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首先,在班级的范围内,多重视幼儿对活动的选择性,为幼儿提供了具有不同材料和内容的区域,甚至可以说班级的活动区域就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而设置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时间对活动内容进行自主的选择;其次,在幼儿园的范围内,设置了很多专用活动室,其作用是向幼儿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和内容,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有些幼儿园甚至让幼儿跨班选择活动内容,与不同班级的幼儿共同活动,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因此,关注并努力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幼儿园教育的应有之意。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兴趣来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严格地说,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兴趣导向的,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兴趣的。如果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之外还有“兴趣班”,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明:要么幼儿园教育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么“兴趣班”本身就是与幼儿园教育重复的或者是违背幼儿园教育规律的。


       今天的“兴趣班”已经成为很多幼儿园热衷的事情,其实,幼儿兴趣的满足并没有因为有了“兴趣班”而得到保证,相反,“兴趣班”的产生经常映射着日常教育的无兴趣。有人说“兴趣班”是为了满足个体幼儿的兴趣,那前文所说的“区域”和“专门活动室”完全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有些幼儿园的“兴趣班”,为了给幼儿真正提供满足个人兴趣的机会,特意请了校外的人员来“教”“兴趣班”,甚至“兴趣班”本身就是由幼儿园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共同举办的。我们认为,如果幼儿园所教的内容是教师本身所无法承担的,要么说明教师是不称职的,要么说明幼儿园教了本不该让幼儿学习的东西,所谓不该教的是指远离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远离幼儿兴趣的东西。外来人员在幼儿园举办“兴趣班”的法理问题是他们是否具有幼儿园教师的资质,幼儿园把幼儿交给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质的人员是否违反了法规,当然还有重复收费的问题。幼儿园的保教费是按日收取的,如果“兴趣班”收费就意味着重复收费。当然,为了“收费”而不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开办的所谓兴趣班的幼儿园绝对不是少数。


       被误导的“兴趣班”


      尽管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曾多次禁止幼儿园随意举办兴趣班,但幼儿因所谓“兴趣”消耗的时间、精力并未减少,家长因此的经济支出也未见降低,那么兴趣班缘何如此深受青睐?兴趣班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促进其健康发展呢?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审慎思考兴趣班的本质:


       第一,兴趣班代表了谁的“兴趣”?“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以满足儿童兴趣需要,并借此促进儿童某方面智能、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健康发展的学习组织。对“兴趣”的理解与定位决定了兴趣班的实际性质。必须明确的是,“兴趣”一定是幼儿自身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真正需要的,它也是组织一切活动的依据。冷静观察当前的兴趣班,不乏可以发现无视幼儿兴趣的现象。就兴趣班本身来看,课程内容不是源自传统的艺术学科(如器乐、绘画),就是来自学校教育科目(如数学、拼音),尽管有的经过改头换面显得格外“时髦”,但难以抹杀的是,在确定这些内容时,谁也没有考虑过这是否就是幼儿的兴趣,或者说儿童的兴趣被设定好的内容挤压成了这样屈指可数的几种。事实上,它首先考虑的是兴趣班消费的实际支付者——家长与社会的需要;就兴趣班的选择来看,一些家长按照自己对儿女的成长期待代替幼儿作的决定,用自己的意志和兴趣筹划孩子的自我;就兴趣班的社会影响来看,那些能够提升学业成绩、增加职业成就筹码的“兴趣”往往大受追捧(如外语),这在更广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对兴趣的认识。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兴趣班由来自成人世界的伪兴趣构筑而成的。


       第二,兴趣班代表了谁的利益?兴趣班应当着眼于儿童的利益,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一些兴趣班首先成了举办者满足经济兴趣的手段。一方面,大多数兴趣班出于自身生存的考虑,在兴趣点的确定上过分关注市场导向,什么班上的人多就办什么班,为了压缩成本而雇用廉价师资;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园开办有偿兴趣班,个别幼儿园办班的目的就是弥补保教费的入不敷出,因此它们甚至将正常的教学内容“兴趣化”,不参加兴趣班的幼儿常常只能独自游戏,导致一些家长为了不使孩子伤心而被迫消费。当然,的确有部分家长被虚假的宣传强占了自己的意识,对兴趣班热衷无比,对昂贵的费用毫不吝惜,似有一种悲壮感和“成就感”。


      第三,兴趣班产生了何种“效益”?兴趣班在兴趣和利益定位的偏差,对幼儿的伤害以及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首先,儿童的兴趣不但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可能因为进行了不适宜的学习而损害原有的或潜在的兴趣,例如不恰当的识字活动影响了孩子在小学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其次,正规的幼儿园课程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现存的兴趣班内容,如果兴趣班没有更为针对性地满足幼儿个体特殊需要的话,那么,这种投入就是一种重复投资,那些变相强迫幼儿上兴趣班的教育机构便有重复收费的嫌疑;再其次,兴趣班具有教育观念导向功能,特别是在与商业运作结合的过程中,这一功能往往通过宣传手段而被扩大,由于现实中兴趣班存在种种违背教育科学和人类价值的问题,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错误认识可想而知。因此,兴趣班的主要效益不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发展,而是让举办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如何避免幼儿“被兴趣”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兴趣班成为正规机构教育的有益补充呢?我们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第一,家长要理性对待子女教育投入。合理投入的基本前提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即投入应满足孩子在身体成长和心理发育等方面的自身需求。因此,决定是否上兴趣班前,家长要冷静评估和思考兴趣班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是否已经具有;兴趣班的内容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兴趣班的学习是否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一投入的成效与所消耗的资金比是否恰当,有时高昂的投入不是兴趣班本身的价值,恰恰是举办者使用了“高价优质”的大众心理错觉。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投入,除了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对低幼儿童来说,重要的不是兴趣班,而是父母多多的陪伴。孩子的兴趣就是在充满亲情、充满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父母的耐心陪伴是孩子最大的需求,也是孩子产生兴趣并得到满足的基础。父母是幼儿的基本教育者,所谓基本教育者,是指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孩子的成长就是在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父母应相信自己、相信老师,而不是吹得天花乱坠的兴趣班。


      第二,在社会力量办学问题上,要协调社会参与和政府管理间的关系。大多数兴趣班的举办主体是社会力量,他们或独立开办或借助幼儿园开办,它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甚至以夸大和欺骗的方式引导着所谓的市场。由于目前政府缺少相应的监管制度,对教育内容没有严格的审定制度,因此存在着主办者为了吸引生源、增加收益而随意设定教育内容;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雇用不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等现象。因此,当前需特别明确政府在监督社会力量办学中的管理职能,制订针对非托幼形式的幼儿教育机构主办者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并依此清查那些不具有资质的举办主体;制订检查标准,组织由行政部门、教育专业人员和家长代表的检查组开展定期检查;制订兴趣班广告宣传审定制度。真正避免幼儿在不良兴趣班上耗费宝贵的童年时光,家长在不良兴趣班上浪费本来就有限的经费。


      第三,大力实施幼儿园教育改革,使兴趣充满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使课程真正由兴趣引导。从理论上来讲,幼儿的兴趣不应在幼儿园教育之外,它本身就是设计、组织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起点。之所以如今的兴趣班“大行其道”,这和幼儿园教学自身无法满足幼儿需要不无关系。因此,加强幼儿园教育改革,只有以儿童需要作为教育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将教育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相联系,以游戏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让兴趣贯穿幼儿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孩子通过接受幼儿园教育即能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才能在不增加幼儿精神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彻底解决兴趣班所引发的问题。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