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总会工作 > 活动专题

第二届圆桌会议系列报道之四丨张华:新儿童发展观与幼儿园课程改革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3日
作者:研究会


新儿童发展观与幼儿园课程改革


图片

张华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图片

 

核心观点:

儿童的本质是独特性存在、创造性存在、社会文化存在、生长性存在和新生性存在。信息时代,我们需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是倡导儿童价值的阶段论、尊重儿童文化的特殊性与每一个儿童个性发展的独特性;秉持儿童认识的连续论,让儿童认识成为一个程度上不断加深的“创造力的连续体”。

基于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需关注幼儿园课程心理化、生活化和观念化,重点构建“超学科”课程体系、“大观念”教学体系、“项目化”学习体系和“表现性”评价体系。




一、重思儿童本质

儿童的本质是独特性存在、创造性存在、社会文化存在、生长性存在和新生性存在。

第一,儿童是独特性存在,每个儿童拥有内在价值、绝对价值。儿童的内在价值不能被比较和评价,只能被尊重、欣赏、保护与发展。第二,儿童是创造性存在,创造是儿童生活与学习方式,没有创造性的学习对儿童长远性发展来说几乎没有意义。第三,儿童是社会文化存在,儿童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创造性、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第四,儿童是生长性存在,儿童的未成熟性与成人的未完成性构成了对人性的理解。第五,儿童是新生性存在,每一个儿童的出生,既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又是人类社会新的开始。


二、解读新儿童发展观

信息时代,教育需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是倡导儿童价值的阶段论,尊重儿童文化的特殊性与每一个儿童个性发展的独特性;秉持儿童认识的连续论,让儿童认识成为一个程度上不断加深的“创造力的连续体”。

认识即创造,创造具有高级性,因此儿童认识具有高级性;认识即理解,理解具有多元性,因此儿童认识具有多元性。每个儿童与他人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应尊重每个儿童独特地探究世界的方式;认识即体验,体验具有直接性,因此儿童认识具有直接性。要保证儿童在安全的基础上亲身体验、实际操作,通过做事与亲知,生成对世界的理解。


三、理解幼儿园课程改革

儿童课程是儿童生活经验中具有发展潜能和价值的理智、情感和社会性内容,以及转化为儿童心理经验的有发展价值的学科知识。前者可称为心理的“学科化”,后者则是学科的“心理化”,儿童课程即心理“学科化”与学科“心理化”的统一。

幼儿园课程改革需注意三个原则。第一,幼儿园课程心理化。幼儿园五大领域知识必须转化为儿童心理经验,才可能促进儿童发展。第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必须与生活结合,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知识。第三,幼儿园课程的观念化。应基于儿童的观念探索世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展儿童的高级思维能力。

幼儿园课程改革可关注四个体系。第一,“超学科”课程体系。不能教授儿童某一学科知识,而应将所有学科内容融入主题中学习。第二,“大观念”教学体系。应独立提出概念,引导幼儿探索。第三,“项目化”学习体系。让儿童将观念、想法转化为物化的、可触摸、可视化的产品,以此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第四,“表现性”评价体系。师幼共同制订对物化产品的评价标准,让幼儿基于标准完成项目活动。

编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主编:高丙成

编辑:王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