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学术交流

争鸣与共识--广州大学 “学前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高峰论坛综述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14日
作者:赵景辉     来源: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2014年10月21日,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举办的 “学前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高峰论坛在广州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南京、大连、沈阳、重庆、郑州、福州、兰州等地30余名学前教育的知名学者和新锐教师参加了会议。大会定位为纯学术的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专家采用圆桌会议研讨的形式,针对当前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与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互动与交流,颇具创新性。会议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叶平枝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主要领导和嘉宾包括: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知名学前教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宁教授,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吴开俊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高教研究所所长刘晖教授等。

本次研讨会围绕“学前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这一议题展开研讨,各地学者分享研究问题,精进研究方法,凝练研究特色,拓展了学前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会以研会友,倡导学术争鸣,着力营造学前教育学术研究的浓郁氛围。大会首先邀请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丽珠教授做了“3-6岁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的研究”的主旨报告,杨教授自1981年起开始长期从事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的系统研究,包括儿童人格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基础性研究以及人格培养的应用性研究,杨教授建立了包括好奇心、独立性、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同情心的人格结构,并从心理因素、气质因素、认知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层面分析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应用的方法包括问卷法、情境实验、实验室试验、现代统计方法等,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杨教授介绍由其领衔的学术团队目前致力于建立儿童人格的全国常模、儿童人格培养模式的探索等研究,为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研究领域做出更多贡献,与会者对杨教师多年治学严谨、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表示非常钦佩,其系统的研究与科学的方法使与会者受益匪浅。随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围绕学“前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这一议题展开极富启发意义的报告,虞理事长表示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如何体现与课程的架构、培养方案的构架、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材改革与完善等层面密切相关。学前教育学科的建设需要多元学科的合作与融合、需要学前教育思想史的研究、需要确定学前教育的研究范式、需要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关怀与提升,而这些需要学前教育人的不断努力,携手共进,未来才会愈加精彩。

一、争鸣:学前教育研究热点及其方法的碰撞

参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师幼互动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以及自由论题三个模块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一) 政策研究

该模块的报告者主要围绕三大议题进行阐述:其一是报告者自身开展的有关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项目。如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在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与方法”的报告中指出,根据公共产品、社会福利等理论通过实证与比较的方法围绕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这一领域,尤其是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学前教育投入等议题展开系统研究,王教授指出在政策研究中可参考的支持性数据十分有限,数据库的建设刻不容缓。沈阳师范大学的秦旭芳教授则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来探讨普惠性幼儿园的社会期待与学前教育普惠性政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在运行机制层面分析幼儿园普惠政策的总体现状、不同城市、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普惠政策的差异。西北师范大学的郑名教授则分析了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问题,尤其是针对自己在名族地区政策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进行分享并建议要尽快阐明政府主导的内涵到底什么其合理的边界如何体现等系列问题其二是学前教育政策的行动研究。比如华南师范大学郑福明副教授介绍了他在广东中山开展的学前教育家庭政策的行动研究项目,尤其是在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促进家园合作共育,把政策落到实处的做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广州大学的程瑛博士在进行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发现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教师的观察、反思等能力差异较大,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三是对现有的学前教育政策及其执行的反思。比如西南大学苏贵民博士认为学前教育研究要建设更强的团队与合力,需要学前教育专家、政策研究专家、财政研究专家、以及政策宣传专家的合作才会实现政策研究、政策制定与推广、政策应用的有机结合。华南师范大学张博副教授认为政策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拍脑袋”的事情,政策的制定不是官僚主义,不能闭门造车,有些政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结果是“朝令夕改”,或者阻碍发展。社会公众对学前教育政策的关注与对学前教育的诉求,是我们政策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政策研究应以科学严谨的研究为基础学前教育政策研究需要专业学者与政府的有效合作。广州大学苏启敏副教授则针对目前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思考,他提到了内容的小学化、评价的小学化、作业强度的小学化,而背后的原因在于家长、教师对学前教育性质的误解。该阶段报告结束后,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未来与走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与争鸣,诸多学者倡导我们应该更为积极地迎接我们学前教育的事业,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研究作为保障,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去协调多方政策主体为学前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师幼互动研究

该模块的报告者围绕以下议题进行阐述其一是师幼互动的理论分析比如华南师范大学袁爱玲教授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视角对互动一词进行辨析并着重介绍了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多重角色以及互动关系强调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要密切关注互动需求其二是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意蕴比如河南师范大学的陈晓红主任强调师幼互动中幼儿公民道德启蒙教育的培养及其体系的建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高慎英教授则认为在师幼互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其三是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日常评价及其具体策略分析比如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系统介绍了近些年围绕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日常评价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改善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评价提升教师的互动行为由此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效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日常评价的表现、类型、频率、影响因素及其具体的提升策略等方面。香港中文大学的尹弘飚副教授则论述了教师的情绪劳动对教师行为的影响,进而是如何影响幼儿的这一逻辑问题,尤其是提到了作为个体心理现象的情绪和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情绪这两种观点所带来的影响,在互动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情绪法则与应对策略。广州大学的彭茜副教授提出了“适性”互动的观点,并从差异诊断、任务分解、有效沟通、鼓励参与等层面阐述了基于诊断——适应差异的师幼互动策略。

(三)自由论题

在该模块报告者围绕自己主研的领域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方面是幼儿情绪能力的研究与特殊儿童的互动交往研究。如上海师范大学李燕教授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她认为幼儿的情绪能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准备、同伴关系和幼儿园适应,影响他们未来的学校适应、学业成就以及积极的人际互动。由此,应该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来使幼儿获得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积极的自我认同;情绪的自我管理;理解和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及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华南师范大学李思娴博士通过其研究发现幼儿园普通孩子比起小学生对特殊幼儿表现出更加接纳的态度,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幼儿的交往互动看到了幼儿园随班就读的意义 。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河南大学的朱细文博士着重分析了学前教育的案例分析方法。他认为案例就其所对应的自然事件而言,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非对象化和非课题化的,是日常的而非科学的,他提倡在案例中对当事人之间带有索引性质的言语互动进行展开分析,以建立案例中跳跃片段之间的连贯,挖据其不被当事人所觉知的意义。广州大学的陈穗清博士则认为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运用于学前教育研究,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变量考察幼儿的认知特点。陈博士关注的内容包括:一是不同民族间幼儿认知方式的异同,包括颜色认知、空间认知、亲属词认知等;二是关注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当某些特殊儿童在缺失了一些感觉通道后,(如缺乏听觉、视觉),是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及概念的。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冯婉祯博士与福建师范大学的丁海东教授分别就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规范与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特质进行分析。冯博士认为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研究至关重要,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规范性发展。丁海东教授则认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与幼儿园教师队伍成长密切相关,教师要有专业理念和信念,要有立场要与价值取向。

大会最后,叶平枝教授根据大家的深度研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要以建设性的、积极的心态做学问,努力建构积极的学前教育生态环境;二是要重视学前教育的政策研究,增强研究者的话语权,努力对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最后要加强学前教育的微观研究,这是关乎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有必要选择学前教育的真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杨丽珠教授的研究值得学习借鉴。

二、共识:学前教育未来与发展的展望

报告者富有见地的研究与阐述不仅是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争鸣,更是对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展望。首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圆桌会议的形式,报告与研讨兼顾,尤能促进大家的交流与碰撞,寄希望大会能够继续举办下去,为全国学前教育的专家提供交流研讨平台;其次,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学前教育政策与师幼互动研究仍应成为今后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域。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研究,尤其是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极为关注的现况下,科学、系统的政策研究能够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在微观领域,师幼互动又构成了幼儿一日生活体验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幼儿在园生活质量的核心保障。最后,与会者一致表示大会的意义深远。会议通过国内知名学者与新锐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希望学前教育的事业发展与学者的奋斗精神能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