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师幼互动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3日
作者:文曼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幼儿园

       教师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提示性的作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不但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够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幼儿的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问成为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的提问主要是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的。理论方面的研究侧重于提问功能与作用、教师提问的技术和艺术[1]。实证方面主要侧重于提问的数量分析、提问的分类方法、教师的解答方式和教师的反应方式[2]。不可否认,在这些研究中或多或少的说到了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也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

        幼儿阶段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而且这个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3]。而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频率、提问类型等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正确提问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有效的提问能够提升教学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1.丰富幼儿想象力,拓展幼儿思维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够丰富幼儿想象能力、拓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5]想象力作为人创造活动的基础,是创造力的延伸。在教师教学中,会有讲故事的环节,当故事讲完的时候,有的老师会用比较成人化的提问方式如“故事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样孩子们就仅仅知道这个故事的原文,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问孩子们:“假如是你自己,你会怎么做呢?”或者是“如果是你们自己,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这样孩子们就会去想,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这不仅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而且能够为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提供重要的帮助,这样会增强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参加讨论,也可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

         2.增强师生互动性,增进师生感情

       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的质量是影响师生互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导致他们对待问题不能够以比较成熟的方式来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从孩子的思维模式、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提出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问题,抓住幼儿的情感特点,引发幼儿的共鸣。比如说在课堂上老师给孩子们讲《小兔子乖乖》的故事,老师就会问:“如果老师是兔妈妈,兔妈妈要怎么样说,我的兔宝宝才会开门呀?”这样用身份互换的模式,使孩子们转移情感,能够较快的进入情境中,能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并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3.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良好的提问方式、提问技巧、提问出发点、提问的过程,都将会直接体现出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提问会让学生喜欢授课的内容,喜欢授课的老师,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消化与吸收能力,达到教与学的良好结合。

        二、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非常重要,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也不凡有很多问题的出现,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根据相关研究和实地观察,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提问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且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发现教师提问不能够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不符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且准备不够充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思索或没有参考大量的资料,常常被孩子的反问弄得很尴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用“先坐下”“下课了老师慢慢告诉你”“这个问题你长大了自己就会知道”等方式来回应幼儿,大大挫伤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教师不能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问题,由此导致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随意性比较大,这样会使孩子们的心思游离课堂的教学中心[6]。例如:在小班的语言教学活动“漂亮的房子”中,教学重点是老师要从引导幼儿自己说出房子是漂亮的,能够简单叙述一下漂亮的房子,让孩子们描述一下漂亮的房子有些什么东西,是什么颜色的,看到了些什么东西。但是有老师一上课就直接问“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你最想做什么?大家都说一说?”然后就让小朋友举手发言,这个问题本来可以加深幼儿对这个漂亮房子的认识,使他们在认识之后做出自己的决定。但是幼儿必须要在了解房子的功能性的东西后,才能够恰当的想出自己应该干什么、会干什么,因此,这个问题就没有围绕教学设计的关键,且不符合该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也没得到更好地体现,教学重点也没突出。

          2.提问的层次偏低,提问形式单一且提问的语言较成人化

        有的老师在提问中,问题的层次偏低,提问的方式仅仅限于初级模式,经常提一些封闭性的问题,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在讲述一些问题,提问时就会问孩子们“是不是?”或者是“对不对”,孩子们就是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直接回答,这样孩子们就不需要再思考,直截了当的就回答,这就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了,用简单的集体应答代替了孩子思维活动,使孩子在课堂上形成虚假活泼,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回答的积极性也不高,有的幼儿在意问题,有些幼儿就不在意你的问题,他们自己做自己的,形成课堂的次序混乱。

        教师在提问时语气成人化,语言很死板,不够生动,难于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够很好的引导幼儿走进正常的教学范围,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幼儿心思的游离[7]。在上课时,教师经常会问幼儿问题,有时候语气不适合幼儿,或者问题不能够激起幼儿的讨论积极性,幼儿就会不回答。例如,对小班的幼儿,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的身体里什么东西在动?”“心脏一跳一跳的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让幼儿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坐在位置上,心思就会花在他们自己的文具、书本、衣服、同伴上,这就造成了课堂的不活跃,这堂课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够到达老师所预期的目的。

        3.提问时不能够全面兼顾

       在教学中每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有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权力。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幼儿的权力和机会没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幼儿教育中,因为孩子的家庭因素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都存在差异性,有的孩子很活跃,有些孩子很害羞,不自信,那么就会造成孩子的能力水平等不一样,老师有时候在提问对待中也出现偏爱,出现不公平。

        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可能偏向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在提问时就会出现“老师请某某来回答”这种现象的发生,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忽视了能力一般的幼儿,长此以往,很多幼儿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使大部分幼儿都没有锻炼的机会。如:在集体教学活动讨论“最爱谁”的时候,很多幼儿是有能力回答的,但当教师要求举手回答时,仅仅只有几个幼儿举手。但被问到其他幼儿为什么不发言时,他们说“不敢说”“不想说”“老师都是请某个小朋友回答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幼儿回答机会不平等现象,挫伤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同时,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效率和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从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有效提问策略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技巧,问题的设置等对于孩子的学习,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所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任课能力、提问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幼儿学习的潜能,才能提升教师授课的个人魅力,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

        1.抓住教学重点,围绕教学设计的关键,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使提问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

       在教师教学提问中,首先要改变提问的方式。老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孩子们先从认知开始,然后到理解,最后到创新。并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因为幼儿时期的特殊性,在对待幼儿时,既要注意全面性,又要注意个别差异性,考虑到幼儿的年龄不同而去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有助于启发全体儿童的思维,例如关于轮子的问题中,老师会这样问:“我们看到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用其他的形状来做轮子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不仅能够面向全体幼儿,而且也注意到幼儿的个别差异。

       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重点要反复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使幼儿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

        2.采取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提问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要情趣生动,投其所好,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多提启发性问题。学会运用幽默、诙谐的问题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说《猪猪侠》这个故事中遇到一个很有趣的场景,就可以问幼儿:“你们最喜欢故事中的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觉得故事中那个地方最有趣?为什么?”因为孩子们喜欢动画片,就可以把这个动画片的其中一个场景描述出来,孩子们会想到自己所看的动画片,猪猪侠在里面可爱有趣的一些行为动作,这样不仅能够从爱好着手提高孩子回答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把教学的氛围推向高潮。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比如在科学活动“电池的妙用”中,幼儿对电线、电池、灯珠等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用,老师就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提出相应的一些问题,如,“运用这些材料怎样使灯珠亮起来?”这就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3.提问面向全体幼儿,给幼儿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权力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仅限于少数的幼儿,要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回答问题,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的幼儿或不会回答的幼儿,要耐心引导和启发,对于积极回答的幼儿要给与奖励。

       教师对问题的回应能力直接影响到师生的互动性。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有时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时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仅仅是“真棒!”“想法很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无法激起幼儿创造想象的积极性。在幼儿上课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敷衍或者是不理睬的状态,这时候幼儿的好奇心得不到该有的满足,他们有些就会吵闹,因此,老师要有一定的回应能力,不仅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讨论,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教学目的,是学校和家长所希望,但是也因为现今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良莠不齐,所以在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提问这一重要环节,出现的问题急需解决,只有把这些问题逐一解决,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才能使幼儿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的提问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催化剂,不仅能够更加好的把幼儿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幼儿的情感、行为的发展方面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师教学提问中要不断地调整教育方式和提问方式,以达到对幼儿的引导和教与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17-20.

[2]朱利群.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与对策[J].学前课程研究,2007(9):28-30.

[3]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17、225-228.

[4]吴德方,夏玉兰.教师提问的八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9):50-51.

[5]王晓红.教师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策略[J].生活教育,2011(12):86-87.

[6]马仲红.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党中博采理论,2006(1):41-42.

[7]卫倩平.幼儿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