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总会工作 > 灾后救助

给灾区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30日
作者: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幼儿园 蔡小荣     来源:《学前课程研究》2008年第10期
 

5·12”地震以后,灾区的学前教育问题引起了幼教界专家的高度关注。我有幸成为一名志愿者随同“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奔赴灾区绵竹,参加支教活动。

绵竹在这次地震中受损比较严重,幼儿园大部分教学楼墙体开裂,已经不能使用了。在对教师、家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幼儿基本和家人居住在帐篷或板房里。为了解决幼儿入园问题,幼儿园积极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根据现有条件设置临时安置点,搭建“帐篷幼儿园”,为孩子活动提供方便。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灾后这一特殊时期,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对帮助幼儿从灾难阴影中走出来尤为重要。

一、为孩子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

在经历了地震灾害后,幼儿的身心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创伤,我们通过家长访谈及调查问卷,了解到震后孩子普遍有以下表现:更加依恋父母,不敢单独活动,情绪急躁、焦虑,害怕再次发生地震,等等。地震给孩子们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

针对地震灾害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及行为变化,需要教师去正确疏导和安抚,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有的孩子短时间内可能没有明显的改善,还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关注,近期要尽量避免和孩子提及有关地震的话题和回忆地震的场景,以免强化他们对灾难的记忆。教师应该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促进师幼、同伴之间友好交往,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教师要保持自己稳定的情绪、振奋的精神、温和的语调和亲切的微笑,这样有助于孩子走出灾难的阴影,在教师爱的抚慰下健康成长!

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一)环境的安全性

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很多孩子亲眼目睹了建筑物的垮塌,有的还目睹了亲人和同伴的不幸遇难,有的被坠落的砖块和石子击伤……有的孩子至今对生活在建筑物中还心有余悸,绵竹市第一示范幼儿园小班的余星池小朋友就是其中的一位。73,幼儿园灾后第一次组织幼儿来园活动,小星池紧紧抱住妈妈,哭着不肯上幼儿园,不愿到建筑物里参加活动。他妈妈说地震后他再也不敢到房子里,只有呆在帐篷里或户外才感到安全。因此,灾后我们为孩子提供的环境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并且告诉孩子现在活动的地方很安全,就是地震来了也不会有危险,逐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安心参加各项活动。

(二)环境的可操作性

地震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他们紧张、焦虑,有的孩子甚至行为较以前有了明显的退化。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和宣泄情绪,让他们恢复自我控制能力,减轻心理焦虑,建立自信。例如,围绕“奥运”这一主题活动,利用各种材料帮助孩子装扮成拉拉队员,学习儿歌《我是中国拉拉队》。朗朗上口的儿歌,坚定有力的动作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振臂高呼:“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在呼喊中,他们的情感得以宣泄、精神得以振奋。接下来,孩子们用彩色蜡笔给奥运福娃穿上了美丽的衣服,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是那样的专注、投入,当一个个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福娃悬挂在帐篷里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如,“彩虹伞”是孩子们喜爱的体育活动,鲜艳的色彩能激起他们愉快的情绪,在伞上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尤其是让他们协同合作掀起彩虹伞形成小山包,在上面爬一爬,再躲进小房子,整个活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三)环境的适宜性

地震使得许多家庭背井离乡,孩子入园成了大问题。在走访中我们来到三溪寺安置点,这个安置点有十多个孩子,附近没有固定的“帐篷幼儿园”,但家长的需求比较迫切。于是我们联系了一个农家小院,征得主人同意后就在小院的葡萄架下铺设彩虹伞,放上地垫,就这样,“葡萄架下的幼儿园”正式开园了。这里每天吸引了附近十几位孩子来参加活动,虽然没有帐篷,但是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把快乐和爱带给孩子们。在这里,我们一起讲故事、唱歌、做游戏,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段美好的经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四)环境的本土性

灾后不少幼儿园损毁严重,教育资源匮乏,缺少相应的教学用具,但如果没有教学用具,活动就显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在这一特殊时期,教师可以想办法挖掘本土资源,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和宝库,一些自然物,如石子、木块、竹片、叶子等都能加以利用,为教学服务。在三溪寺教学点,我们尝试带孩子收集山区各种形状的树叶制作叶子拼图,结果让我们大为惊喜:小到两岁的孩子,大到十岁的孩子都是那样的投入和饶有兴趣,在他们的富有想象的创造下,各种树叶拼贴成了金鱼、小帆船、娃娃、太阳等,我们将孩子的作品悬挂在葡萄架下,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望着自己的杰作,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