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情感效应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09日
作者:童彦     来源: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一、情感效应概念的界定

情感效应(emotional effect属于心理研究领域的概念,《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将“情感效应”定义为:因某种刺激作用使人在情感品质、结构和水平方面发生的变化。

那么绘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我们认为有两层含义:

1.绘画主体的情感品质和水平不同,他与绘画对象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的深度也不同,从而对绘画表达的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领会总是带有情绪的领会”,那些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人是很难与艺术对象产生共鸣的;有一颗善感的心,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才能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产生深层次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

2.某种情感因素的刺刺激作用,造成绘画主体关于绘画对象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上的变化,从而影响绘画的思想、行为和效果。众多美学家、艺术家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1],如果教学能够使绘画对象打动、感染绘画主体,引发绘画主体丰富的情感色彩,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他的艺术表达会达到一个不同的效果。   

 

二、当前幼儿园绘画教学现状

针对绘画教学的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项内容,我们对3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与访谈。根据调查,我们认为教师绘画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关注学习兴趣,注重绘画效果,忽视作品中的内心情感世界

 

 

 

统计结果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老师们在教育思想上的矛盾,内心希望突破传统教学,如在教学关注上(图1),在关注绘画要领方法的同时,也关注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但一遇实际问题很容易就忘记教育的初始目的,十分在意幼儿绘画作品的效果,如在她们心目中,好作品偏向于有一定艺术性的技能要求(图2),画面饱满明快,她们接受幼儿作品的“比例不合理”,对幼儿有限的认知水平表示理解,但较少认为“充满幻想,画面凌乱”的幼儿作品为好作品(图2);62%的老师对于在完整的画面上画黑道道的幼儿行为选择委婉批评,23%的老师采取不指责、任之的态度(图3)。老师们期望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但忽略要从关注孩子内心情感开始,绘画是情感的艺术,绘画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情感越丰富,兴趣才会越浓厚。

2. 教学引导为技法和效果服务,缺少作用于幼儿情感的方法、策略

1)摘录的教师绘画教学方式观察片段:

写生画《蔬菜》:老师先让幼儿观察蔬菜,了解蔬菜的名称、特征以及它们摆放的位置,然后进行范画,幼儿作画时,老师提醒幼儿注意从自己的位置角度看蔬菜是什么样的?

线条装饰画《鱼》:老师通过一副“特别的画”来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猜“特别的画”的绘画方法,引导幼儿观察作品中的线条,然后进行示范,边示范边引导幼儿探索线条的连接方式。

想象画《我的梦》:老师请幼儿展开想象“你们做过什么梦?”,……“小朋友们的梦,有的是高兴的梦,有的是不高兴的梦,有的和小动物在一起玩,在梦里你们是任何人也可以做任何事,你们可以在纸上把梦画下来。看看谁的梦最有创意,最奇怪?”

以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师当前的绘画教学模式,所用的“观察”法和“猜想”法是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绘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发现绘画对象的线条的连接方式。但引导孩子进一步发现绘画对象的美了吗?孩子创作美的情感被激发了吗?由衷地想表达吗?大多数幼儿的蔬菜画受老师的范画“启示”,固定了思维模式(图4。装饰画造型式样无明显突破,主要按老师当时传授的方法(图5。想象画教学中,老师运用了“看谁的梦最奇怪,最有创意”的语言策略激发幼儿绘画创作,但是“最奇怪”“最有创意”这样的语言表述抽象,能够激活幼儿的情感吗?是点燃创作情感的切入点吗?在这一想象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男孩作品,表现的基本是电视、图书上面的游戏、打斗场景,女孩则基本画上了长辫子小姑娘、公主等,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相互干扰较大,相互模仿的内容较多。

 

2)摘选教师绘画教学方式调查

类别

 

百分比

认为更有效的指导方法

幼儿一步步跟画

0

 

完整演示

15%

 

语言启发引导

85%

绘画导入

情景

1%

 

范画

30%

 

故事

31%

 

引导观察

38%

(图6

调查统计显示,85%的老师认为更有效的指导方法是“语言启发引导”,而不是幼儿一步步跟画,启发引导幼儿构思与表现,给幼儿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有15%的老师认为“完整演示”为有效的指导方式,以灌输方式告诉幼儿画法,关注幼儿作品效果,而忽略幼儿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主动建构,老师不敢放手的指导方式使幼儿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影响幼儿能力的发展,幼儿多样化、个性化的绘画表达受到限制。

在绘画导入环节,仅1%的老师用情景方式导入,许多老师运用范画、故事、引导观察的方式,其直接目的是帮助幼儿达到一定的绘画效果,而这其中的情感因素、与情感的关系较少考虑。

通过对老师的绘画教学现状调查,我们感觉到当前老师们对幼儿绘画的情感特征认识不够,忽略早期艺术教育的本质,忽略绘画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另一种类型的教师似乎懂得强调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情感培养,但在教学中,缺乏情感的运用策略,指导语形式化,弱化了情感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我们走进幼儿园,看到孩子的绘画作品,枝桠纵横的树几个三角表示,千姿百态的花朵成千篇一律的形,千人一面,没有幼儿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缺少“灵气”。

基于这些现状,我们迫切地需要进行以情感效应为主要切入点的幼儿绘画教学的研究,引起老师对绘画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关注,探寻作用于幼儿情感、活跃幼儿情感,以提高绘画教学质量、提升幼儿绘画表现力的策略。

 

三、情感效应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运用初

我们在大班“故事情节画”“物体想像画”“装饰画”“物体写生画”“命题情节画”中尝试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影响调动幼儿情感,使这些策略在丰富幼儿情感的同时,调动幼儿绘画潜能,提高幼儿绘画表现水平,让幼儿的绘画有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创意。

1.在故事情节与场景上下文章

两个班同时开展故事情节画教学,大一班选择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大二班选择《猫和老虎》的故事。教学过程都是讲述故事之后作画。不同的是“猫和老虎”的故事主角和情节更具趣味性的矛盾冲突和种种悬念,讲述一只老虎和一只猫在山上相遇了,老虎以为猫是一只很小很小的老虎!猫想对面一定是一只很大很大的猫吧……后来猎人打中老虎高兴地下山去叫伙伴……上山却见老虎变成了猫……以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对绘画故事和主角的喜爱之情。

而《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平淡,场景似乎随情节发展不断在变化,却一直是水平方向的移动,如:小蝌蚪继续向前游。而“猫和老虎”一会儿山上,一会儿山下,有了垂直维度的变化。

实践证明故事情节上的情趣性和挑战性,故事场景变化的丰富适宜,满足5-6岁幼儿的心理需求,更能唤起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绘画表征水平。

大一班幼儿画面都是平行式、并列式的形象分布,构图单一无变化。

    大二班幼儿作品形成多层并列、遮挡的构图方式,以及主体与背景鲜明的构图关系。  

2.凸显对象功能特征,激发创想的情感

在同一个班用同一批孩子进行了两次关于汽车主题的想像画。教师B不同于教师A的主要策略:

教师B请幼儿联想汽车的装备(油箱、门拉手、反光镜、车灯等)及汽车的功能(出游、越野、运载、救护等),而教师A从汽车的外形和类型入手。好奇心使幼儿情感评价的主要内容纸艺,我们认为5-6岁的幼儿对汽车的“装备与功能”比“外形与类型”更感兴趣,更满足与幼儿好奇心,使幼儿愿意探索,激发创意。

教师A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汽车的类型、外形特征,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设想法发明新的汽车样式。而教师B则请幼儿欣赏现在人们已经开发出的新产品,猜“新”在什么地方,“变”在什么地方,比如性能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个性化等,使幼儿置身于一个创意想像的世界,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激活,想像自由驰骋。

(同一孩子前后作品对比)

 

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前后对比差异非常明显,前测时幼儿画的都只是平时马路上常见的几款汽车;而后测时幼儿画的每一辆车都有多种功能,如穿行于太空中来往于星球之间,可以不用调头双向开的车;可以风扇加速,行走云端的车;可以象鱼一样在海底悠游的车,……孩子们绘画的创造潜力得到激发。

3.赋予绘画对象以生命与情感

装饰画教学,《鱼》教学开场以游戏形式请幼儿猜点线连接的方式,落脚于让孩子们通过点线连接将纸面分隔成不同区域的画法上。与大一班的装饰画《鱼》相比,大二班打破传统的装饰画教学模式,运用故事绘本《花格子大象》中画面的丰富多彩,把幼儿带进自然装饰的美,给幼儿一定的视觉冲击,激发幼儿探索尝试装饰画的图案美的兴趣,带给幼儿充分的审美情趣。

《花格子大象》将生动有趣、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与装饰画巧妙结合,激发幼儿对花格子大象的喜爱之情,打破装饰画条条框框的枯燥。让幼儿置身童趣的象群化妆情境中,物我交融,移情联想,将眼前的装饰大象想象成有生命的形象,萌发装扮的欲望,创作的热情,使原本无生气的装饰对象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形象。

 

大二班幼儿的装饰画作品表现更灵敏、活跃。色彩与图案的排列,表现出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带有很强的装饰性。

4、设置真实体验情景

我们给大一班、大二班提供了种类、数量完全相同的蔬菜。

大一班老师教学时在黑板前摆好蔬菜,直接带孩子进入蔬菜造型的观察,然后在黑板上对摆好的蔬菜造型进行示范写生,边画边讲解遮挡部分的绘画要领。随后老师将蔬菜摆放好造型,放在每组中建,供幼儿观察表现。  

大二班老师在绘画活动前两天,就布置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买这几样蔬菜,并参与摘菜、洗菜,观看家长炒菜,亲身体验知觉材料,积累对绘画对象的丰富的情感及审美心理意象。课堂上老师再运用展示平台请孩子欣赏一系列图片,引发孩子对蔬菜造型的联想,使幼儿对蔬菜进一步产生浓厚的兴趣打开眼界和思路,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幼儿绘画时,自由摆放造型、组合蔬菜,兴奋地商量谁放在前面、谁放在上面,饶有兴趣的选不同角度观察。

 

 

大一班幼儿作品一个模式,是对老师示范写生画的临摹,是老师画的复制品。大二班幼儿用自己的心情去表达,作品上的蔬菜,有的冒着热气,有的刚刚洗过,新鲜欲滴,有的画了装蔬菜的盘子、冰箱柜,创造出来的画面比大一班幼儿要生动、多彩得多。

5.谈话环节蓄积情感能量

 情节画“我们的户外活动”,大一班老师在教学一开始播放幼儿户外活动录像片段,让幼儿观察回顾模仿录像中的人物动态,以“动态”为重点探讨分析。

    大二班老师则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一开始让幼儿回顾、分享玩过哪些自己感到最快乐、最开心的活动,孩子们热烈地谈论仿佛把大家带到了热闹欢腾的操场上,情感的积蓄一点点地增加、升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与激情。

 

因此,从作品造型看,大二班幼儿作品中出现侧面人的频次要高,形象深度总体发展要好一些。从作品的构图看,大二班幼儿一幅画上出现的绘画形象种类多于大一班幼儿,大一班幼儿一张画上表现的都是一类活动;大二班作品中的主要形象之间有互动情节,如踢毽子,你踢过来我踢过去,轮滑比赛有呐喊助威的观众,而大一作品的主要形象基本是在独自活动。

6.抓住美的动情点,把握情感脉搏

同是《梦》的主题绘画活动,大一班老师在教学中以做梦入手组织幼儿谈话,幼儿表达说自己做的梦有时很高兴或有时很生气。大二班老师开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我的梦想”三篇文章,以艺术性语言、艺术性的情景氛围来感染幼儿,形成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美好的意境,引起情感共鸣,想像自己美好的未来。最后大二班幼儿每幅作品都蕴涵丰富的想像,画面都不相同,有画家,医生,音乐家,围棋手……还有乘着飞船到外太空的宇航员。而大一班男孩子基本上画的打斗场面,女孩子大多画公主。

从以上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分析看,我们初试的情感策略起到了的积极的效应。绘画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的流动、变化、起伏、曲折,才能生成美的图画。愿情感效应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与孩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情感中获知,在求知中生情,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

[2]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张青苗.《儿童美育研究》[M]

[4] 陈铿.《幼儿的美术图式—3一6岁幼儿绘画中多维空间表达的美术教育实验研究》[D] 

[5] 丁秀玲.《早期儿童色彩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1993

[6]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7] 罗惠,周锡华.《关于幼儿绘画现状的初步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8] 琚圆圆, 张念芸.《教师的情感指向对幼儿绘画影响的初步研究》[J]

[9] 高雪梅.《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