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教育诊断”:要“彩色鱼”,还是要“深浅渐变、冷暖对比色鱼”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1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张念芸     来源:《学前教育》第4期

您好!最近观摩了幼儿园里老师上的一个美术活动,我产生了一个困惑,想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活动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老师先出示了一张彩色的海底世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说海底世界有些什么。幼儿自然一眼就看见了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鱼。老师接着问幼儿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有的幼儿说:“喜欢这条,因为这条小鱼颜色鲜艳。”老师追问:“用了什么颜色?”接过幼儿的回答,老师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孩子们发现小鱼身上红色、橙色、黄色等颜色由深入浅地渐变。还有的幼儿喜欢另外的小鱼,老师也从色彩上引导幼儿发现了蓝色与红色这两种色彩在冷暖色上对比用色的技巧。细致地讲解过后,老师拿出了没有涂色的鱼,向幼儿提出涂色的要求:用渐变或者冷暖对比的方法来装饰小鱼。幼儿爽快应允。可是,在幼儿涂色装饰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几乎用上了所有的颜色,小鱼俨然成了一条条“彩色鱼”。从幼儿完成的作品我统计了一下,全班42个孩子,只有5个孩子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涂色装饰的,也就是说,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是用了渐变或是冷暖色对比的涂色技巧。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感触很深。经常看到幼儿在完成一些涂色时,不能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来涂色,而是出现了很多彩色的鱼、彩色的花、彩色的水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价值,形成个性的审美情绪。如果用《纲要》的这种精神来评价这次活动的结果,可不可以这样来说:虽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作品,但是对于幼儿自身来说,每个幼儿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了作品,是不是就可以说活动中幼儿都获得了愉快的涂色体验?但令我困惑的是,这种创造美的自由表达和幼儿涂色技能的获得、提高是否矛盾?幼儿自由表现美的这种内在需求与其掌握渐变涂色、运用冷暖色涂色的这种技能之间的度应该如何来把握?如何评价幼儿在这种自由下所完成的作品?希望得到专家的释疑。

      江苏省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  卢燕

 

引导幼儿画出心中的美

卢老师:

您好。您文中提到的这一美术活动非常典型,同时提出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和普遍性。下面,我想先就这一活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结果做一些分析,然后再来回答您提出的疑问。

一、“结构性涂染”是幼儿绘画用色的年龄特点

您文中提到,“经常看到幼儿在完成一些涂色时,不能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来涂色,而是出现了很多彩色的鱼、彩色的花、彩色的水果”……您提到的这些是幼儿用色最正常不过的现象。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先来看看艺术家会用色彩做些什么。

色彩是绘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艺术家会用色彩再现物体的客观颜色,会表现主观情感,会进行画面或形象装饰。所谓以色彩再现物体的客观色彩,即绘画时艺术家力求真实地把物体本身的颜色画出来,如蓝天绿水、红花绿叶,看起来非常逼真。而以色彩表现主观情感时,艺术家则从画面所要传达的情绪、情感出发,发挥色彩的情感表现性,如以黄、橙、红表现出温暖柔和、热烈躁动,以青、蓝、紫表现冰冷宁静、低沉哀伤。色彩用于装饰时,艺术家则脱离物体的客观固有色,按照色彩美的规律处理画面的色彩,获得特定的视觉效果。比如,以对比色相配,红与绿、蓝与黄、橙与紫等,产生分明而强烈的效果;以同种色即明度不同的某种颜色相配,如红色、粉红、浅粉等相配产生层次感,具有柔和细腻效果;以类似色相配,即以一种色彩为主,掺有其他颜色,黄绿、青绿、橄榄绿等相配,产生稳中有变的效果。

下面再来看看幼儿绘画用色的特点。

年幼的孩子,约4岁之前,喜欢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但这大多与再现事物的客观色彩和表现主观情感无关。这时幼儿对颜色没有选择,图画中的颜色很单一,因此与装饰也无关。他们摆弄这些东西如同摆弄一只摇铃,是在探索和认识这些东西,我们称之为涂抹阶段。

经过一个阶段摆弄绘画工具材料和较单调地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和经验达到一定程度,对色彩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开始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颜色到处运用,画什么东西都涂得五彩缤纷。此时,幼儿对色彩的运用,没有再现或表现的意图。我们所看到的幼儿画中那些美丽的色彩与实物并不一致,与一定的情绪情感亦无关联。那些缤纷的色彩主要出于视觉对色彩刺激的需求,有初步的装饰意味。有些研究者将此称为“花哨涂染”或称“结构性涂染”。这是幼儿绘画中一种很普遍、很突出的现象,几乎贯穿于整个幼儿期,所以,我们将其看作幼儿用色的年龄特点。

由此可见,幼儿画中出现您前面提到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二、画出“渐变涂色”需幼儿具备一定的心理条件

您文中还提到:“从幼儿完成的作品我统计了一下,全班42个孩子,只有5个孩子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涂色装饰的,也就是说,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是用了渐变或是冷暖色对比的涂色技巧。”这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用色有深浅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依然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关。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岁前的幼儿已具有辨别红、蓝、黄、绿等色相的能力,但是对颜色的细微区别还不能很好地辨别。这种细微区别,包括某一种颜色的深浅变化和某种主色颜色掺入其他颜色后产生的色调变化。4岁开始,幼儿对这种颜色细微变化的区别能力才逐渐发展。毋庸置疑,只有在幼儿视觉能够对颜色深浅变化有较精细的区别之后,才有可能画出深浅渐变的颜色。

另外,画好颜色的深浅变化,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幼儿的头脑中建立起颜色深浅变化序列的认知图式,如红、浅红、深粉、粉色、浅粉等属于同一颜色深浅变化的序列等级,当然这其中还有无数的等级。当幼儿还没有建立起这一认知图式时,他们会把像红色与粉色这样明度差别较大的颜色看作各自独立的颜色,这样,他们在用色时就缺乏整体自觉性,不能有序地画出颜色的深浅渐变。如果老师刻意要求,他们可能会被动地拼凑上深浅不同的颜色,但难以形成有序的颜色渐变。

除了上述心理发展条件,幼儿若想画出颜色的深浅渐变还需对此怀有美感,并认识到如此做的必要性。比如,画鱼时,涂上有深浅变化的颜色,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鱼的光滑亮泽之美;画花朵或焰火,通过颜色深浅的变化,会使形象更自然、生动。幼儿体会到如此之美,便会主动设法将其再现出来。当幼儿具有了这种需要之时,教师再向他们介绍相应的技巧,便可达到水到渠成之效。

对照您文中前一部分对活动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画出了色彩的深浅变化。您文中没有介绍幼儿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心理水平;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只要求幼儿画出颜色的深浅变化,或许也做了这方面的观察,但是并没有引导幼儿体会到颜色深浅变化之美。我认为这是这个活动中只有极少数幼儿画出了颜色深浅变化的主要原因。4岁以上的幼儿,如果体会到色彩深浅渐变之美,其中会有一定数量的孩子会在画中或多或少地将其呈现出来。

三、幼儿不具备或不充分具备色彩冷暖感受的心理条件与相关经验

您提到,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用色有深浅变化,同时还提到能运用冷暖色对比涂色的幼儿同样极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要弄清何谓“冷暖色”。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色温”,这是人对颜色的心理反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桔红、黄色以及红色一端的色系总是和温暖、热烈等相联系,因而称之为暖色调。而蓝色系则和平静、安逸、凉快相联,故称之为冷色调。人对颜色产生冷暖感,较之产生红、黄、蓝、绿等色调感要复杂许多,原因在于这其中既包含着初级的生理反应,也包含着更高级的情感和联想。

一种单纯的色彩能通过初级的感官在生理上给人以某种感受。法国心理学家佛艾雷(Fere)在实验中发现,在彩色灯的照射下,肌肉弹力会增加,血液循环会加快,其增加的程度以“蓝色为最小,并依次按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的排列顺序逐渐增加”。法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古尔德斯坦也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凡是波长较长的色彩,都能引起扩张性反应;凡是波长较短的色彩,都会引起收缩性反应。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与艺术实践、审美事实都证明,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具有初级生理感受基础。同时,也应看到,当人们对某种色彩产生冷或暖的反应时,通过联想的作用,相应的物体经验和社会情感会渗透其中。比如,当一个人看到带着凉意的青蓝色时,青蓝色水天的冰冷会投射到蓝色调之中;看到散发着热感的橙红色时,橙红色的火焰与阳光的炙热自然也会投射到红色调中。同理,关于无情人的冷酷感会被投射到那些看起来冰冷的色彩中,而从热心人那里得到的温暖将会投射到温暖的色彩中。于是,色彩冷热感的来源与形成变得复杂,同时也更加个性化。

虽然,我还未见到关于幼儿对于颜色冷暖感的研究,但是波恩斯但(Bornstein 1978)对成人的研究发现,4个月婴儿对颜色的偏好与成人相似。这种偏好应该不仅仅来自视觉的快感,还应伴有机体的反应。可以推断,颜色刺激同样可以使幼儿产生如同成人那样的生理反应。当然,这一推测还应由严格的心理学实验来证实。如果这一假设成立,意味着机体反应参与了幼儿对颜色偏好的影响。然而,重要的是对某种色彩产生冷热感,仅仅存在机体生理反应远远不够,还需大脑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颜色引起的生理反应有足够的意识。显然,幼儿这种自我意识的强度与清晰度都是不够的。他们对颜色的直接视觉感受更具优势。简单地说,见到红、黄、蓝、绿时,幼儿明显体会到的是这些颜色单纯而鲜明的视觉快感,而忽略相伴随的那些微弱的机体生理反应。幼儿很少意识到色彩引起的机体生理反应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幼儿难以在高级中枢中将来自视觉的色彩感觉与机体扩张、收缩的生理反应整合为包含着温度感的色彩知觉。显而易见,任何一个人,他若不能由色彩感受到冷暖,亦不可能运用色彩画出冷暖色调。

那么,以特定事物色彩与其物理温度同时存在的经验作为基础,将由关于特定事物的冷暖感投射到相应的色彩中,是不是可以使幼儿产生关于颜色的冷暖感觉呢?从道理上说,这应该是可以的。比如,橙红色的火焰散发着炙热和温暖,青蓝的水天凝聚着寒冷和清凉,因此见到橙红色时联想到火焰,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见到青蓝色时联想到水天,产生冰凉寒冷的感觉。然而,如果细细思考就会发现,幼儿对给人以冷暖感的事物的接触可能寥寥无几,经验乏乏。现今,以火取暖的家庭和场所已不多,特别是在大城市,燃气燃烧的火焰呈冰冷的湛蓝色,而水天的冰冷感与蓝色颜料直接给人的冰冷感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视觉性的;有谁能接触到蓝天的冰冷,又有多少人能看到青蓝色的水,同时又身感它的冰凉?由于生活的局限,幼儿接触到的能够引起冷暖体验的事物并不多。他们得到的物理冷暖经验多来自于无形无色的气温与水温,而并非那些有形有色的物体。因此,欲使幼儿从事物的冷暖和色彩联想中产生颜色的冷暖感觉,只是一种轻佻的臆想。因此,您的案例中即使少数幼儿看似画出了冷暖色调,其实也只是排列上老师要求的几种色彩,而无冷暖意的传达。

幼儿是很实在的,他们不会运用那些他们似懂非懂、无感觉亦无用途的技能。您案例中所述活动吸引幼儿之处在于鱼的美丽,他们渴望表现鱼的鲜艳与明亮的色彩,此一审美需求使他们沉醉活动,并画出了色彩缤纷的鱼。活动中,教师没有提示幼儿为什么要让色彩呈现出冷暖变化,因此,对他们而言,色彩冷暖既无助于表现鱼的美丽,且不可理解也无用途。这也是除了心理成熟和经验不足以外,幼儿为何不采取冷暖色表现技能的另一原因。

 

 

四、基于以上分析对“彩色鱼”活动的建议

首先,关于对这个活动及幼儿作品的评价。这一活动虽有瑕疵,但还是应该加以肯定。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与美术再现能力水平,并且生动、美丽,对幼儿有极大的美感吸引力。由于这一条主线的存在,幼儿成功地完成了作品,获得了愉快体验。这一活动的瑕疵,在于教师不适当地提出了“深浅渐变”和“冷暖对比”涂色的技能要求。对此前面已做了具体分析。在这里还想强调一点,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技能要求,在智能方面一定要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瞄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另外,绘画作为一项艺术活动,对美的欣赏和表现是幼儿内在的心理需求、幼儿创作的内在动力。技巧是满足他们这一需求的手段。技巧无论高低、精湛粗略,能画出他们心中的美即好,无需额外的要求。

就这个活动来讲,如果可以做出纠正和修补的活,我的建议是,去掉“深浅渐变”和“冷暖对比”涂色两项技能要求,强化审美体验。具体做法是,引进实物观察,让幼儿观察欣赏活生生的美丽的鱼。在此基础上,以视频、图片扩展欣赏的广度,为幼儿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鱼的世界。当幼儿被绚丽的鱼世界吸引、沉醉之时,教师将幼儿的热情导向创作,铺开画纸,打开颜料,让幼儿心中美丽的鱼游向画面。这样,活动就不会出现您所说的矛盾,关系也就理顺了。

其次,如果说“创造美的自由表达和幼儿涂色技能的获得、提高存在矛盾”,那也仅指类似您所提到的某些具体活动,不能说两者本质上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那些所谓的矛盾都可以通过整体课程和具体活动的合理设计得以解决。幼儿园美术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包含有不同类型的活动,各种类型美术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在目前国人对艺术的认识和审美需求的背景下,通常难度稍高的技巧,有利于美感的传达。特别是当幼儿达到一定年龄时,他们也渴望运用有一定难度的技巧表现他们的经验与情感时,就更是如此。因此,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应有包含适量的侧重于技巧培养的活动。只要进行精心地设计,便可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

合理的活动设计应当遵守如下的原则与路线:先确认某种艺术要素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然后以要素的美感为中心,在表现内容的选择和表现方法、技巧运用上下功夫。下面以色彩渐变为例,简介如何设计侧重技巧类的美术活动。

首先,向幼儿传授美术技巧的时机很重要。这一时机应选在幼儿觉察到色彩渐变之美之时。遇此情,教师应意识到需要传授给幼儿相应的表现技巧,以助于他们将朦胧的美感外化为清晰的艺术形式美。

随后,教师需要辨析渐变色的美感特点。一般说来,渐变色包括深浅渐变和色调过渡,通常会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而有层次、柔和细腻。当色彩渐变的美感特点澄清之后,教师应当着重考虑哪些事物明显具有这种特点,鱼或鸟或许在可选范围以内,那么,应该向幼儿提供相应的优质观察与欣赏素材,并鼓励幼儿接触这些素材,细心体会其美感。

接下来,选择表现方法的技巧。如果采用硬笔涂色,可以选择具有多种色调、24色以上一套的画笔,按照渐变顺序选取画笔一点点涂色。这是一种笨方法。巧妙一点,可以采用穿插涂色的方法。选定画纸或形象的一个区域,先从一端涂色。开始时笔道涂得紧密,渐渐稀疏,越来越稀;涂到中间时,换一种颜色笔,在已有的稀疏笔道间一笔笔涂色,逐渐紧密,最后涂满。如果采用可调和的颜料,色彩的渐变则是无穷无尽的。教师需要传授给幼儿调色的最主要技巧是选一主色,然后一点点添加其他颜色;边调色,边观察颜色的变化,边在画纸上涂色。诸如此类的方法很多,可以从众多的教参类书籍中找到,采用何种技巧应视幼儿的能力和经验而定。有心的教师亦可举一反三,自创更好的方法。

如此做来,即使是侧重于技能培养类的美术活动,也不会限制幼儿自由表现美的需求,反而为他们表现美的需求提供更得力的手段。他们会把这些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青出于蓝胜于蓝。所以,“彩色的鱼”与“深浅渐变、冷暖对比色鱼”不相矛盾。

最后,如何来把握“幼儿自由表现美的这种内在需求与其掌握渐变涂色、运用冷暖色涂色的这种技能之间的度”?其实,前面的论述对此已有所涉及,下面再简单说几句。幼儿的发展规律与水平是选择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技能的尺度,也是建构美术教育课程框架的依据,因此掌握幼儿美术发展的理论,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审美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是美术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选择与创新的出发点、线索与归宿,为此,研究美术媒材的性能就成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课。两条线索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实践、思考,则可把握好幼儿的自由表现需求与各项美术技能难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教师则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  张念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