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把握真谛 有效融合 ---从案例“千手观音”感悟幼儿艺术综合教育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26日
作者: 沈雯     来源: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幼儿艺术综合教育是基于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审美心理,通过特定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审美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综合性体现在跨越单一的艺术活动方式,把幼儿的多元审美经验联系起来,通过“体验”、“整合”、 “探究”等过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但现实中由于实施者对综合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艺术综合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就易出现一些偏颇,在一定程度上便限制了综合艺术教育的发展。下面以艺术综合活动“千手观音”两次不同的组织教学和活动过程为例,阐释笔者对艺术综合教育的思考与认识。
一、首次实施——着眼舞蹈,囿于舞蹈
(一)活动背景
“助残日”快到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带着其成名作品《千手观音》来到厦门。一时间,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着。黄老师看完现场演出后,在感慨万千的同时突然有了一个设想:把这个震憾世界的舞蹈带给班上的孩子。很快地,黄老师预设了一个艺术综合活动“千手观音”,并制定了3个活动目标:(1)欣赏舞蹈,感受舞蹈作品动作、音乐、灯光、服装的和谐美;(2)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能够根据动作图谱表演舞蹈;(3)培养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二)活动实录
1.游戏引入。
师:老师要和小朋友玩猜手语的游戏,请大家猜猜老师比的手语是什么意思?
教师一连比了几个手语,让孩子们猜测。
幼:是在向我们问好吗?
幼:不知道
[分析:用猜手语的游戏导入活动旨在增进幼儿对“手语”所传递信息以及聋哑人如何交流的感性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活动作准备。但幼儿没有接触过手语,不能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
师:老师手语动作的意思是向大家问好,还告诉你们我很开心,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知道谁交流时不用语言而是用手语的,为什么?
幼:聋哑人,因为他们听不见又不会说话,只能用手来比。
师:用手语交流方便吗?
幼:不方便。
师: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幼:要帮助他们。
幼:不能欺负他们。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对待残疾人大家都要帮助他们,要向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
        [分析:关注了幼儿的情感教育。但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并不能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孩子的内在情感。]
2.欣赏舞蹈。
(1)第一遍欣赏。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个很好看的舞蹈,这个舞蹈的名字叫“千手观音“,大家要认真看,看完后要请大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播放多媒体,引导幼儿完整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师:这个舞蹈叫什么名字?它美吗?美在哪里?
众幼:千手观音。
幼:这个舞蹈很美,那些演员的衣服好漂亮耶,一闪一闪的,一直在发光。
幼:她们的手上还带了很长的指甲套,亮晶晶的,像星星的眼睛,很漂亮。
幼:她们的动作很整齐,手从头上打开就像孔雀开屏一样。
师:你们知道表演这个舞蹈的这些人是谁吗?
幼:不知道。
师:她们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她们全都是聋哑人,你们觉得她们怎么样。
幼:她们好棒耶。
幼:她们真能干。
[分析:尽管老师直白地告诉大家,台上的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是听不见乐曲的,但在灯光、音乐、舞美的配合下,演员们形像生动演绎的“千手观音”已牢牢吸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没有人去思考与关注这些聋哑演员听不见音乐却怎么能够这样自如地随乐而舞呢。]
师:大家想不想再看一遍?
众幼:想。
(2)完整欣赏第二遍。
师:这次欣赏大家要注意看 “观音们”做了哪些动作,她们的手上有什么?
幼儿第二次欣赏舞蹈。
师:看到“观音们”手上的东西了吗?
幼:有一个圆圆的东西。
幼:好像是一只眼睛。
师:是的,那就是观音的眼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眼睛?
幼:不知道。
师:这是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
(教师讲述“千手观音”的传说,并借助提问的方式让孩子简单地了解“观音”拥有千手、千眼的缘由。)
师:你们从舞蹈中看到了哪些动作?
个别幼儿用肢体语言回答,教师看到大部分孩子只记住一两个简单的动作,便提出再看一次的要求。
        [分析:教师引导孩子欣赏舞蹈和故事时,未能把握其中的关键要素、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积极向孩子传递不同作品蕴含的真正内涵,激发孩子与作品对话的内在动机,表浅、简单化的指导欣赏会限制孩子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感悟与认识。]
 (3)第三次完整欣赏。
师:请大家把你们看到的动作表演出来。
部分幼儿表演了几个印像较深的动作,教师给予肯定。
师:大家想不想学习这个舞蹈?
幼:想。
3.学习舞蹈。
师:请你们到旁边的框里拿一些甲套,套在手指上,我们先来学一学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
老师喊节拍组织幼儿学习舞蹈的基本步伐和手位动作。
师(出示动作图谱):请大家看看这些图谱,说一说它们表示什么动作。
幼:箭头向上指,表示手要向上。
幼: 箭头向下指,表示手要向下。
幼:画圆圈的表示手要在头上转一圈。
师:大家一边看着图谱,一边听着老师的口令来练习动作。
在教师的一次次指挥和示范下,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了舞蹈动作的学习。他们和着音乐,看着动作图谱,快乐地翩翩起舞。
师:小朋友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回家后把它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众幼:好!
[分析:借助动作图谱学习舞蹈动作是艺术教学的一种方法,形像、直观的图示能够帮助孩子迅速感知动作的基本要领、加快对各种动作的记忆,完成教学目标。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宜所有的艺术活动,运用图谱去感受这样一件“用心、用手在说话”的艺术作品,势必会让孩子造成错觉,误认为这个舞蹈很简单,而影响了孩子对作品内涵以及表演者表演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抹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与无限的创造力。]
(三)分析与思考
1.对教材的分析。
《千手观音》这一舞蹈作品之所以震撼世界、折服世人,除了舞蹈本身编排、舞美、服装、灯光、音乐的美仑美焕带给人以神奇的视觉效果、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外,更在于演绎这件艺术作品的舞者全都是聋哑人!她们听不到乐曲,掌握不了节奏,却能依靠幕外的手语指挥,形象地运用肢体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千手观音圣母般的美丽、温馨和慈祥,达到舞乐相连、心意相通、神韵相融的境界。作为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中挖掘三方面潜在的价值:(1)可视、可听、可感的艺术审美价值。(2)感召人、激励人的教育价值,尤其是蕴涵在该作品中的新一代残疾人强大的生命力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无限的鼓舞,催人向上、奋发前行。(3)浓厚的人文价值。从该作品展示的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艺术形像,感悟其所传递的爱的语言。
2.对教学的分析。
从本活动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身边的文化资源,把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开发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内容,反映了教师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折射出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在逐渐增强,教师课程整合的意识也在初步形成。但是,这个案例同样能够让人发现隐藏于其中的问题:(1)教育观念仍较陈旧。表现为:简单地理解和认识教材的教育价值,把对一件有人文性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欣赏目标简单地定位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上,重视艺术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2)片面理解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把综合艺术教育等同于“音乐+美术+语言”的拼盘式教育,忽视艺术与人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忽视各种艺术之间的沟通,忽视幼儿艺术感受、创作与反思能力的培养。(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在一次活动中平均用时、用力地完成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的三个过程,幼儿匆匆地涉及每个环节,感受不够,创作缺乏思考与必要的技术准备,缺失反思。(4)幼儿学习被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环节及进度都是教师预设的,幼儿只是沿着教师既定的方向前行,缺少自主性和创造性。
3.调整的行动与策略。
通过对教材与教学的分析,笔者认为《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一件人文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而教师组织的这一艺术综合活动正是因为缺失了人文性、创造性而使活动失去了光彩。因此,可以拟定一个与这件艺术作品相关的人文主题,由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活动构成。其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则作为这个主题活动的阶段性内容,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自然地成为幼儿课程内容,并且在《千手观音》舞蹈作为教学内容时充分体现情感与技能的高度交融。因此我们将单一的舞蹈活动调整为一个主题活动,确定了“爱的语言”这一人文主题,并对主题活动的内容、形式、策略、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调整。
调整活动时间,由单一的艺术活动调整为由若干个综合活动构成的主题活动,艺术活动不仅限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它可在集中活动中学习,也可以在区域、游戏中感受,增加孩子观察、感受、体验的机会。
调整活动内容,由简单的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调整为对这件艺术作品产生、发展、变化的综合感知,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
调整活动形式,由集中、集体、封闭的活动方式调整为集中、分组、个别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关注、支持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调整活动策略,由传授、说教式的课堂教学调整为开放、互动式的探究学习,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在探究学习中建构经验。
调整活动环境,由室内活动调整为室内外结合,为孩子创设并提供可选择、可探究的空间、机会和材料。
二、再度实施——艺术综合,爱为主题
(一)活动背景
为了追求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的真谛,我们指导幼儿园重新组织“千手观音”艺术活动,把它纳入“爱的语言”主题活动中,使之符合“爱、生命、美”三维合一的生态式艺术综合教育的要求,使之体现开放、互动、以幼儿经验为基础、艺术连结生活世界、主动探究、建构发展等艺术综合教育的特征。
“爱的语言”这个主题的主要目标是:(1)知道助残日,乐意参与助残活动;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受艺术作品的和谐美。(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享受听故事、与人交流的乐趣。(3)具有同理心,关心、关注、关爱弱势群体。
该主题的首个活动是在“助残日”到来之前去参观聋哑学校。通过听介绍、观看聋哑儿童上课和他们的手工作品、赠送礼物等方式,使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了聋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由衷产生佩服聋哑孩子顽强意志力、自信心和创造精神的情感。在大家感动之余,教师又自然地迁移到聋哑演员表演的节目《千手观音》,并把该节目拿到当年春晚大奖,到过三十几个国家和五十多个城市参加文化交流等背景情况进行了介绍,引发了孩子们对该节目的兴趣。返园的路上,教师给余兴未尽的孩子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向家人介绍今天的参观见闻,二是请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一些有关舞蹈《千手观音》的信息资料。
该主题的第二个活动是交流相关资料。次日,教师刚把参观聋哑学校的照片和小朋友带来的两大张《千手观音》剧照张贴在班级的互动墙上,便引发了幼儿的欣赏和议论,大家积极地交流着自己对该节目的了解。随后,班级主题墙上的相关资料日渐增多,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该主题的第三个活动是介绍“千手观音”的传说。通过组织小朋友欣赏和讨论该节目的剧照,引发孩子对“观音是否有千手”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多媒体的配合下,教师讲述了千手观音的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与讨论,幼儿理解了观音菩萨是一个有爱心、乐意帮助别人的神,她的千手和千眼是一种蕴意,代表着她有无穷的法力和无限大的本领,代表着她能看到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
该主题的第四个活动是讨论助残计划。开放式的讨论题,促使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发自内心的助残计划,如扶盲人过马路,帮助生病、受伤的人,给画和送礼物给残疾人等。之后,孩子们还把自己对残疾人的美好祝愿倾注到了礼物的制作之中。
该主题的第五个活动是助残行动。助残日当天,在教师的安排下,孩子们带着自己创作的作品参加了社区的助残活动,并向残疾人赠送了礼物;许多肢体残疾的人十分投入地与大家同台表演着节目,他们别样的表演方式和乐观、开朗的性格感染了在场的每位观众,孩子们更是感慨万千。
该主题的第六个活动是学习歌曲《感恩的心》。参加助残活动后,孩子们对活动时多次听到的《感恩的心》这首曲子十分兴趣,在班上不时会听到孩子哼唱几句,教师便从电脑上下载了这首歌曲,放在音乐区里,供孩子们自由听赏,还利用午餐前的片刻时间讲述了这首歌曲的由来。
至此,开展“千手观音”艺术综合活动的基础已具备,时机已成熟。教师为该活动设计的活动目的是:(1)感受舞蹈艺术的动态美;(2)乐意与同伴交流对作品的看法,培养关爱的人文情感;(3)体验表演、创作舞蹈的乐趣。
(二)活动实录
1.谈话引入。
师:大家参加助残活动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幼:残疾人的表演。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
幼:他们唱《感恩的心》的时候,有的人朗诵,有的人比手语。
师:除了唱歌、朗诵,他们还会表演什么?
幼:还会跳舞。
2.欣赏舞蹈。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个由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
幼儿欣赏录像《千手观音》。欣赏时,看到聋哑演员的精湛表演,幼儿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过渡句或描述性语言应用另一种字体)
师:大家欣赏《千手观音》的时候,为什么会鼓掌?
幼:她们跳得太好了。
幼:太美了。
师:能说说舞蹈好在哪?美在哪吗?
幼:动作很整齐,很漂亮。
幼:服装很漂亮,头饰和披肩都是跷起来的,像泰国的公主。
幼:她们摆出来的造型就像是一圈圈有光环的蜡烛。
幼:手上的眼睛和手指套一闪一闪的,像天上发亮的星星,很好看。
幼:音乐很好听,一起一伏的,有时轻轻的,有时很欢快。
师:关于这个舞蹈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幼:聋哑人是听不见音乐的,怎么可以跟着音乐跳舞呢?
幼:是呀,她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开始,什么时候要换动作?
师:大家问得真好,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其实,聋哑人表演舞蹈是有秘密的,你们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幼:想。
教师再次播放《千手观音》,这次孩子们观察得更加仔细了。
幼:我看到她们跳舞的秘密了。
幼:我也找到了。
师:你们说说,是什么秘密?
幼:“观音”跳舞的时候,舞台旁边有人在指挥。
幼:是用手语在指挥。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第三次播放录像,几个动作后,屏幕左右两侧果然有人在比划着。画面被定格后,教师揭开了聋哑演员们表演的秘密。
师:这些“观音们”因为听不见音乐,所以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感觉来表演,每次演出都会有4位艺术团的老师分别站在舞台的4个角落用手语指挥她们表演,这样她们就能“听”见音乐了。
幼:我知道了,手语老师就是“千手观音”的耳朵。
师:你们喜欢舞蹈里的哪个动作?
幼:我喜欢那个慢慢打开手臂,然后又抖动手指的动作,我觉得这个动作像一把舞动的扇子,太漂亮了。
幼:我喜欢那个双手放在肩上,头抬得高高的,像托盘子的动作,很高贵。
幼:我喜欢把手放在胸前,像拜拜那样的动作,很简单,一下就学会。
3.学习舞蹈动作。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最喜欢的动作,根据大家的描述和表演,教师用快进的办法分别找出了这些动作,把它们定格在屏幕上,然后请喜欢这个动作的孩子现场表演。在介绍、表演、比较、分解动作的过程中,大家很快地掌握了这些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
4.感悟舞蹈。
师:你们认为这个舞蹈里的哪些动作学起来比较难?
幼:那个像舞龙舞狮一样要旋转的动作很难。
师:为什么?
幼:因为转的时候,如果有人太快或太慢,转出来的圆圈就会断掉,变得很难看。
幼:如果动作不整齐,伸出去的手有的高有的低,就会像叠在一起的树枝,变得一点都不美了。
师:是的,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由许多人一起表演的群舞,它不像独舞那样,演员可以自由发挥、自主表现,它最讲究的就是动作要整齐、和谐、统一、有韵味。
幼:韵味是什么?
师:韵味是一种感觉,一种表现,是演员利用身体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观众她们在想什么。
幼:我知道了,韵味就是脸上要有表情,眼睛要会说话。
师:是的,千手观音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聋哑演员的表演超过了正常人的表现,你们想不想知道她们是怎样练出来的吗?
幼:想。
教师从电脑上找出事先下载的演员排练花絮,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聋哑演员从“听”音乐到“练”节奏再到学习舞蹈动作的一幕幕艰辛历程,孩子们真得被感动了。
师:导演为什么要让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
幼:因为千手观音很美;因为聋哑人的手很巧;因为千手观音很有爱心。
师:是的,千手观音是美和爱的化身,她总是不断地给人类带去祝福,带来欢乐和幸福。导演和聋哑演员编排这个舞蹈,就是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拥有幸福美满、安宁和谐的生活。
师:你们看得懂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吗?
幼:看得懂。
师:她们用千手“说”了哪些话?
幼:谢谢大家给我们的帮助;祝大家天天幸福。我们很快乐;大家爱我们,我们也爱大家。
师:原来,聋哑人用她们的优美的手语动作表达了的心中对大家的感激之情,她们还想告诉观众:一个人只要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一个人只要善良,只要有爱,自己也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
5.排练舞蹈。
师:如果让你们来当编导或是演员,你们会怎样编排“千手观音”这个舞蹈?
幼:我会先去选演员,人不要太多,太多人动作会不整齐。
幼:我要先编动作,可以把动作画出来,这样就不会忘记。
幼:我会先打扮成仙女,再来表演。
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分组进入了“千手观音”的排练现场,大家分工协作,教室里很快就成了排练场,充满着艺术的气氛。
6.艺术余波。
第二天,互动墙上增加了许多小“观音”的倩影,表演区也增加了许多自制“千手观音” 的表演道具及装饰品,孩子们还在继续地讨论着、策划着、研究着……
(三)感悟与思考
1.艺术教育是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的对话,而非孤立的纯艺术教育。
第二次“千手观音”艺术活动从生活感知导入,以参观聋哑孩子学习为起始,以后续艺术活动为铺垫,以“千手观音”艺术活动为高潮,把幼儿艺术教育置放于大环境与广阔空间之中,通过与社会、与生活、与自然的有效链接,还原艺术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恢复艺术内部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让儿童在各种关系中学习艺术。这种艺术教育不再孤立存在,幼儿的艺术情感、体验、能力等各方面都被有机统合起来,有助于实现幼儿发展的整体目标。
2.艺术教育是发展综合素养与艺术素养的统一,而非单一的艺术教育。
第二次 “千手观音”艺术活动注重过程的完整性与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正是把“千手观音”纳入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它才是个看不尽、演不完的舞蹈。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带着艺术作品走近孩子,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将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孩子的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人文熏陶和艺术能力发展的双重预期结果。目标的整体性,其实是由我们追求艺术教育的正确价值所决定的,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最大价值。
3.艺术教育是有教师效引导与幼儿主动参与的结合,而非单边的教学过程
第二次活动自始至终贯穿着“重感受体验,重自主发现,重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引入生活经验为前提,以感知为基础,强调教师在把握新的知识引入时,从作品入手,遵照“感觉先于符号”的原则,让幼儿主动探索和感知,激活幼儿原有的审美经验和获得的审美知识,达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再认识,让幼儿运用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自己的理解。在此,教师始终是幼儿艺术活动的“脚手架”,起着支持与帮助的作用,有关爱的主题、爱的语言乃至舞蹈动作,教师都没有直接传授,而是让幼儿在师幼、幼幼互动过程中逐步领悟。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幼儿艺术综合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