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前阅读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22日
作者:蔡灵新     来源:天津市南开区居华里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我国许多幼儿教师及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对前阅读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人们对前阅读的研究较重视其广泛性,而研究的深入性明显欠缺。人们往往较注重阅读中幼儿的外显行为(观察、讲述等)而较忽视孩子内隐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表现在:(1)教师太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记忆复述;(2)为了让孩子走上教师预想或教材原有的思路,教师反复地提问和叫答,引导孩子走向"正路";(3)教师虽允许幼儿创造性地思考和讲述,却还是要回到"老路"上进行小结;(4)教师拘泥于阅读材料的原有主题,不顾该主题与现代思想、幼儿认识的冲突;(5)教师对前阅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感到要求太高。


   即使一些前阅读研究中,涉及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却也缺乏具体的目标、措施及策略,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种说说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点缀品"。


    近年来,我们尝试在前阅读活动中采用现代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幼儿主动思考、发展个性,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 ,是支持、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前提
   我们以“四壁皆书,信手拈来.”为宗旨,营造丰富、有趣的阅读环境与氛围,运用丰富的感官视觉刺激吸引幼儿,让孩子们感受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托班,我们提供的是小汽车、大靴子等卡通造型的坐入式阅读角;形象生动、颜色鲜艳,质地不一的大型布书;在小班,创设温馨、舒适家庭式阅读环境,建立专门的有声阅读读书室,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中大班,则不仅有舒适的阅读环境,更有与“图书馆”角色游戏的融合,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

    二、形成宽松、自由、和谐的阅读氛围,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保证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与条件。这既是对幼儿语言培养的要求,也是幼儿将自己的阅读经验与创新想法大胆表达出来与同伴共享的前提与保障。宽松的阅读环境、幼儿喜爱的图书、自由的交流空间,会让幼儿象喜欢玩具一样喜欢图书、象在游戏一样喜欢看书,从而能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分享快乐、发表创意、体验成功。


   在前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是一条重要的目标,敢想敢说是能说会说的前提,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我们遵循以下原则拓展教育途径,让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语言的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一种手段,它能促使幼儿将阅读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需要。一方面可以“激情、激趣”,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激疑、激思”,激发幼儿的心智活动,从而真正实现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标。
阅读散文《落叶》活动,文中描写了不同的小动物用落叶当船、当被子、当房子等活动来表现在秋天到来时的景象,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又深深吸引幼儿,于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幼儿讨论内容,设计启发式提问,努力打开幼儿阅读的思维通道,引导幼儿不受阅读内容本身的束缚,“还会有什么小动物?它会把落叶当做什么?”等等,让幼儿自由大胆地思索、想象,幼儿仿编出:“树叶落到地上,蚂蚁爬过来,把它当做雨伞;树叶落到树枝上,瓢虫爬过来,把它当做帽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仔细倾听、善于倾听,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鼓励,让幼儿创造性得到培养和体现。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基于发散性思维的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也就是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情境”,多问一些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假如”的问题、“可能”的问题、“除此之外”的问题等,诱发幼儿的思考、想象,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猜测阅读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预测故事情节,尽可能使答案表现出多种结果,而不是单一到只有一种结果。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具体形象的媒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幼儿发展创造性思维理解和想象比让他们机械的记忆阅读作品本身更重要,如在故事《七色花》中,“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用它做什么?”的提问引发了幼儿各自不同的创意想象。


    3、容“错”性原则
   幼儿以形象思维和情感为主,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感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充满了自我特色,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由于缺乏生活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和表达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脱离常规,与现实生活相反、与成人的思维相悖,我们应充分认识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呵护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幼儿的想象思维“枝繁叶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4、期待性原则
   它是指教师应当对所有孩子都寄予适当程度的期望,耐心而积极地等待孩子开启创造的"心窗"。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行为发展存在着很大的相关。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看到孩子之间存在发展差异的同时,仔细地了解和把握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充分的机遇进行创造、思考和想象,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的厚望,更增添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切不可事事包办或只重结果;也不可只给部分孩子以机会,丧失对其他孩子的信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5、启发性原则
   幼儿的思维是处在以无意识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缺乏目的性、指向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和观察中应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富有诱发性的指导语或提问方式引起幼儿丰富的联想,使幼儿有所领悟,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6、空缺性原则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物质材料。在前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激发幼儿地创造欲 ,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机械、呆板的记忆、模仿阅读内容重要得多。其次应注重阅读中师生的双边互动,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间,任由幼儿思维万千,各显神通。否则,教师的"一言堂"或封闭式的问答式阅读指导,将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障碍。

    7、滞后性原则
   这里的"滞后"指的是评价滞后。由于幼儿思维发展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虽然非常富有想象却不善于表达,常常缺乏逻辑性。此时教师切不可马上否认幼儿的思维,更不要以某种思维的模式去要求幼儿,而是应延迟判断评价,组织幼儿共同思考和讨论并参与评价,从而做到既保护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使幼儿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得到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滞后,并不等于没有反馈,教师对孩子的意见都应有积极的反馈,如关注、点头、思考的神情,微笑等。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原则都必须建立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

   三、运用多种组织方法和策略,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创造性思维
    1、童话小品表演
   这里的“童话小品”也可称为“故事表演”,其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阅读作品,活动适合于4—6岁的中大班幼儿。通过“小剧场活动”,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选取日常阅读的精典作品,以作品中提供的人物、情节和场景为基础,经过编写剧本、道具布景、扮演角色(对话、动作、表情)等环节的递进发展,创造性地再现作品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间交流合作,共同创造、展示成果,获得自我满足。活动中侧重于幼儿的审美体验、创造性表达、语言能力运用,激发幼儿树立自主自信的意识,这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的要求。


   童话小品表演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前阅读形式,活动中幼儿表现的积极、自主、大胆、自信,因为童话小品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无论活泼开朗、性格沉稳还是内向胆小的幼儿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创造的沃土,不同能力的幼儿在活动中会有所侧重,或侧重人物塑造、或侧重台词设计、或侧重道具布景、或侧重服装设计,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挖掘可上升空间,吸引不同类型幼儿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再创造。

    2、自制图书活动
   自制图书是一种讲做结合的阅读方式,将经历过的事情或看到、听到的故事用绘画、剪贴、折纸等方式表达出来,加以讲述记录后装订成册,是培养幼儿爱书、爱看书、爱护书的一种好方法。制作图书既包含着做小作家、小画家、小收集家的活动,又包含着编辑、制作封面和封底、装订等活动;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图画加文字的。在制作中体现幼儿语言发展过程,幼儿在创作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品味自己的阅读成果。

   (1) 绘画创编情节
   绘画创编活动是借助“绘画”来达到“讲述”目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重点应在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和表达上,从中幼儿的语言组织、描述和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在创编过程中,幼儿需要想象一定的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做出一定的事情,这种想象既要符合故事结构的内在规律,又是符合幼儿生活的现实逻辑的,这对于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粘贴图画书
    同样作为创编活动,粘贴图画书较“情节创编”给予幼儿的自由度更大,把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和权利交给幼儿,引导他们自由大胆去创作和表达。粘贴图画书借助废旧图书中幼儿感兴趣的人物、场景、动作等内容,依据自己的创作愿望进行重新组合成为新故事,请老师帮助记录(配以文字)成为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

  (3) 剪影故事书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物质材料。一个小小的黑色剪影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利用一个圆形实心剪影及一个小狗剪影,通过位置的不断变化,幼儿想象出圆圆的月亮、球、面包、井盖、烧饼等,从而创编出不同的故事情节,制作成《小狗汪汪的故事》。

    3、 口述日记活动
   口述日记是从幼年起有顺序的、连贯的、完整的表达训练。用口述日记的形式把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一句话——两三句完整话——一段连贯的完整话表达出来,为将来书面表达打基础。
经过前阅读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验研究,幼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孩子们变得自信起来
   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孩子自信的最显著表现,无疑要数发言率了。前阅读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注重鼓励幼儿思维的独创性、求异性、多样性,使孩子求成功、求认同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使原本很低的发言率迅速递增。活动中经常出现孩子们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孩子们变得好问起来
   孩子的天性也许是好问的,可真在老师面前或集体中提问的孩子并不多,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留意提供时间和机会鼓励孩子提问,鼓励孩子思考后讨论并回答这些提问,使孩子们渐渐地变得好问起来了。由于这些问题都发自孩子内心,恰恰比教师的预设提问更能激荡起孩子思维的共振,于是一部分孩子提问,一部分孩子回答,大家在讨论、争执中常常会激出创造性思维的"浪花"。

    3、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思维明显拓展,孩子们显得思路开阔了许多,他们开始学会以自己地方式理解阅读作品中地角色心理,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如:中班的《金色的房子》,当提到小姑娘为什么不让小动物进她家玩,她在担心什么?幼儿能说出许多实实在在的看法。担心把家里弄乱;担心爸爸不高兴;担心弄坏自己的玩具……而不拘泥于标准某个答案。又如:伞的一物多用的思考时,孩子们能想出许多具有独创性的用途:当船、当降落伞、当枪、当刀、当盾、当拐杖、当篮子等等;在设计"会动的房子"时,孩子们俨然成了"设计师",他们会设计出长脚的机器房子,火箭房子、气球房子、水下房子……他们的思维方式出现多维化、多角度发展的趋势。

    4、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景中呈现多样化、灵活性的思维倾向。
   呈现"问题情景"是重要的教育策略。它通过在幼儿认知及阅读材料中制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幼儿思维、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欲望。如《狮子拔牙》中的狮子牙痛得厉害,可小袋鼠医生不肯给它拔牙,该用什么方法能让医生给狮子拔掉疼牙呢?孩子们投入了积极的思考和想象,他们急于要帮助那可怜的狮子,于是想出了蒙上身体、化装、换大夫、说好话等许多的办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渐渐地开始凸现出来了,渐渐学会了用不同形式解决同一问题,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方式。

    5、 前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开始向各方面辐射。
   当孩子的创造性火花开始迸放时,光靠语言表达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表现需求的。我们借助美术、制作、音乐、表演等手段提供机会让孩子把创造性思维付诸于行动。在日常的游戏或各项活动中孩子们会自觉地把创造性思维方式迁移到各个情景中来,如替代游戏材料,自己改唱歌词自编游戏情景等等,他们显得更有个性也更活泼开朗了。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