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中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家园协作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30日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幼小衔接是教育界一直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因为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孩子身心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孩子对入学的态度、情感反应与适应准备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我园系统开展了“幼小衔接中社会适应性准备的研究”,以期通过家园互动顺利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转变家长观念,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

  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教育成功的首要保证。

  1 为家长分析出现衔接“陡坡”的原因。

  比较分析幼儿园与学校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以及因家庭教育的误区形成的衔接“陡坡”,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着眼点。

  

  一是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形成“陡坡”。

  二是家庭教育误区加剧“陡坡”的存在。家长重智力教育、过度保护等观念造成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相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小学生活。从对家长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在认识上存在误区,63%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识字、学算术、学拼音等,进行知识的准备,仅有23%的家长认为习惯、能力的培养较重要。

  2,通过家教论坛,达成衔接共识。

  通过家长和幼儿园的座谈讨论,使家长更加明确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能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合教育。

  3 与小学联手开办主题讲座,强化衔接意识。

  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与小学联手开办主题讲座。从心理准备、生活准备、习惯培养三方面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学前后应做的各种准备,解答疑难问题。

  二、创新教育途径,做好社会适应性准备

  

  幼小衔接中社会适应性准备的教育主要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在考虑教育措施和活动时,本着提高认识、锻炼意志、发展能力这一原则,注重家园配合、一日活动的渗透和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创设大量行为实践机会,创新教育途径来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由知到行的转化,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三、拓展互动渠道,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必须建立和拓展家园双向沟通渠道,通过有效的家园合作,共同帮助幼儿向小学顺利过渡。

  1 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创新家园活动形式。

  为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推广家教经验。我们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家长代表、本班教师,各班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片,每个片由家长担任“片长”,根据幼小衔接计划,负责各组家庭开展研讨,由教师指导协调。由于分工明确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家长的特长,家长积极性很高。

  2 吸引家长参与课程。共同调整教育措施。

  为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幼儿、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社会适应性准备,我们通过主题活动反馈表和主题活动调查表的形式吸引家长参与课程,并共同探讨教育策略。

  3 运用家园网络双通道,开展宣传指导活动。

  因为许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送,隔代的教育思想阻碍了幼小衔接的进程。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运用网络拓展家园沟通渠道,开通了“幼小衔接双通道”的网页。特别开辟了“幼小衔接你问我答”“家园之窗”等栏目,旨在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网上论坛中,通过发送即时消息,和家长在网上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们针对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纲要》的理念和幼小衔接实际,从转变家长观念人手,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选载相关的教育经验文章,发送给家长,家长可以在家轻轻点击,就能明确幼小衔接的任务,端正了家长对儿童入学前后要求的认识,实现家园有效互动。

  4 关注家教焦点话题,发放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通过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家教论坛、网络平台的交流等途径,收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关注的焦点话题,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借鉴新的教育策略,为家长量身定做了一本操作手册。本手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幼小衔接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认识;(2)孩子进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3)孩子进入小学后遇到的适应问题;(4)孩子在学习和亲子交往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5)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培养;(6)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将操作手册发放给每位家长,引导家长避免走入“幼小衔接教育”的误区,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准备。
     作者:李秀莲 潘进芬  编辑: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