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环境创设

如何优化幼儿园环境创设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23日

如何优化幼儿园环境创设

河北省定州市西张谦中心幼儿园    高静

        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宗旨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对《纲要》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无声的教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创设具有支持性的环境 ,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获得有益于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丰富经验?我园以互动墙饰地创设为切入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破旧立新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理论学习能使教师的新旧观念发生冲突,能刺激教师对不同理论进行对比与反思,从而较快地吸收新信息,实现观念的转变。为此,我们根据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材料。(1)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区域环境创设》、《活动材料投放》等文章,使教师明确区域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材料为依托,区域材料的投放应注意操作性、层次性、适宜性等。了解区域环境创设的原则应是:开放性、合理性、科学性等。(2)通过学习《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使教师对探索主题墙与课程、教学、幼儿之间的多元互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理论、讨论,加强了教师对有关墙饰创设的理解,为实现观念、行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以案例剖析为手法,解决困惑
        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是开展环境创设的难点和重点。剖析典型案例如同在观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教师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借鉴,对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有了解决的思路、方法。为此,我们选择典型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解剖。这些案例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教师的真实实践。如选择小一班主题墙饰案例:“失败的指导”引发教师展开分析、讨论,从中得到启示:幼儿是一个需要得到指导的探索学习者,教师应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分析把握介入指导的有利时机,选用适宜的指导方法策略,明确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较高的教育智慧技巧。开展“如果是我怎样处理”等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们以理论为依据,结合自身实践,发表意见。通过案例的学习与剖析,教师不仅找到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而且产生了尝试、探索的愿望,自觉的进入新实践阶段,通过学习分析本园教育实践案例,也提高了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技巧。
        教师把在墙饰创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教研组中进行讨论。最后清楚的认识到主题墙要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经常更新,增强幼儿对主题墙的亲近感,满足幼儿的心智体验,从而实现幼儿与墙饰之间的互动,同时我们经常根据幼儿的需要对墙饰进行修正,并允许幼儿在活动时根据自己经验调整墙饰,使其在主题墙的创设活动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来实践“墙壁”与幼儿的“对话”。在墙饰中,我们设置了许多有关安全、规则、标志、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一天,教师在涮墩布时,水满溢出水桶,教师们未能及时发现关闭水龙头,正巧孩子们来洗手,只听一个孩子说:“浪费水叉(×)。”另外有孩子说:“节约用水勾(∨)。”看来,墙饰真的会说话,这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的信心。
        三、以观摩研讨为根基,探索实践
        如果说,学习理论、剖析案例是教师广泛吸纳各种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构自己的“有关环境创设教育理念”的过程。那么,观摩研讨则是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过程。为此,我们先后到青年路幼儿园、市幼儿园参观,回到园里进行讨论总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还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现场观摩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现场观摩互动墙饰的创设。第一阶段,围绕环境创设情况进行观摩研讨,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主题的来源;主题目标的确立;主题网络的设置;活动是否注重创设开放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是否符合本班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具体情况?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材料是否具备操作性、层次性等?是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和内容?围绕这些问题组织教师展开讨论,发展意见,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提出解决措施。
        四、以观察反思为策略,步步深入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自我反思、集体反思的方法,自觉的分析自身教育行为,找出差距与不足。引导教”师借助档案,反思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低墙的利用与作品保护”、 “墙饰的更替与收藏”、“墙饰材料与幼儿的主动性”等。通过反思,教师们真正成长起来,他们不仅逐渐养成了善于反思的习惯,而且形成了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每位教师的能力都获得提高,促进了环境创设研究的深入。
        五、幼儿、教师、家长、环境有效互动,共同成长
     (1)孩子们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获得活动体验
      中四班的主题墙饰朋友树前,一个孩子问:“老师是不是我们的朋友?”老师说:“当然是啊!”“那为什么朋友树上没有你们的相片?”孩子无意问的一句话提醒教师应该开拓自己的思维来满足孩子们发展的需要,于是把班里二位老师的相片也布置到朋友树上。在幼儿亲手参与主题墙布置得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构思、动手,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其动手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孩子们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发展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些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动手动脑,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在大一班的“亮闪闪探索”活动区,诗画小朋友拿着一节电池和一段电线在尝试如何使灯泡发光,然后她再用两节、三节,分别进行操作,最后想用四节电池进行探索,由于电池数量少,没能成功。这时老师引导问:“如果用四节电池,会怎么样呢?”“灯泡会更亮。”“那你回家试试好吗?”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3)通过学习实践教师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倾听幼儿,倾听幼儿最丰富的含义是使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应该“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大一班的韩飞宇早晨一进活动室就大声宣布着:“你们知道吗?今天‘神六’飞向太空了!”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议论起来,于是教师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走进神舟六号”主题活动产生了。
       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并逐步向教育行为转化,教育技能得到提高,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师真正了解了幼儿,理解了幼儿的行为。
       教师逐渐走进幼儿的心灵,知道他们是怎么思维、如何观察、如何互动。幼儿通过记录看着自己完成的工作时,会更加好奇、感兴趣及有自信心。大一班的墙饰“我制作的太空交通工具”是孩子们经常驻足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其他班级孩子的目光,他们经常会看看这、摸摸那,有时还交流议论着。以前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会制止孩子的行为,唯恐他们把作品弄坏。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教师们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一种破坏行为,而是出于好奇,这种行为恰恰说明真正实现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5)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实现了家园共育。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原先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教育孩子就该是幼儿园的工作,自己可以放手不管。在主体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家长参与的活动、或者准备一些幼儿活动时所需要的材料,家长表现出了不积极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家长会,以及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期目标、活动准备等。通过教师的努力,家长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在环境创设中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活动进程,参与到主题墙创设以及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去,家长成为环境创设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设者。大四班“特别的我”主题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共同创作成长列车的墙饰,幼儿每个时期的照片被制作成一列形象的小火车,当孩子和家长把作品拿来一同观摩的时候,有些家长悄悄的把作品带回家进行再加工。更多的家长嘱托教师:请把我们的作品保管好,这个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它带回家,以后每年我们都要加上一节车厢。
       在环境创设活动中,我们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仅仅围绕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欢与之互动的环境。不仅关注幼儿自身成长的潜能,注意社会文化背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互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及幼儿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都应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核心,以儿童发展为本。
我们的思考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同时也不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如:怎样选择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并引导其进行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长期探索?如何把儿童生成的、教师预设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等等问题,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