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09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小衔接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一直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也是关系到幼儿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和组织与实施中强调要注意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在我国,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跨越了学前和学龄两个学段。幼儿园与小学这两者大都分属于不同的教育结构,并且一直把幼儿园与小学看作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教养目的和任务。由于不同的目的与内容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会有一定的坡度,这就会影响到幼儿的顺利过渡。从儿童身心发展看,两个学段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阶段性,因此在这一个过渡期,儿童身心会发生一些质变,这样就出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促成幼儿的顺利过渡,要求做好幼小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比较
        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每次集体教学时间最长不超过30分钟;小学每次集体教学教学时间为45分钟。
         从教学形式上看: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在玩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非正规学习;小学要严格按照教育大纲进行教学,教师要按照教育计划严格实施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学生学习正规。
从教学内容上看:幼儿园以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粗浅的知识;小学教学系统、抽象、严谨、传授系统的知识。
        从师生关系上看:幼儿园每班是两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幼儿的困难;小学是一个班5、6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课间往往无教师在班,学生一旦有了困难,只有自己解决。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幼儿园到小学的儿童存在教育断层,因此,解决好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这个断层解决的必要手段就是在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过渡期,从而加强断层的连接,以克服“陡坎效应”所带来的适应障碍问题。
        二、幼小衔接的两个阶段和两项内容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主要体现在小学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这两个阶段,即幼儿园大班的第二学期和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这两个半年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入学前半年主要是做好入学准备教育,从心理、行为、方法等方面做好准备;入学后半年主要是适应教育,把入学后教育的起点降低到符合幼儿与小学生交叉阶段特点的水平,儿童能够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儿童入学前后的各半年是有效衔接的阶段。这个阶段存在儿童两个发展阶段的交叉。幼小衔接就是要找到学前教育准备的着眼点和小学教育调整的着眼点。
        研究证明,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这就是幼小衔接的两个主要内容。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和数学两方面,社会适应困难则主要表现在任客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儿童在社会性适应上存在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其学习适应在学习适应上的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性适应。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适应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社会性适应的工作,幼小衔接的工作就做好了一大半。在一定意义上,学习适应的工作主要应由幼儿园和学校来做,而社会性适应则需要更多的家庭配合。所以,让家长们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适应的内容和方法,以便配合学校做好幼小衔接,是很有必要的。
        三、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策略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解决儿童入学以后的适应困难,即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两个方面。
        1、社会适应:
        设计社会性适应的专题教育项目,把这种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如在游戏中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等。加强生活行为规范的培养,如遵守作息时间和上课纪律、遇人多时要排队、被指令同意行动等。学会收拾玩具、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克服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完成的习惯,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他人和关心集体。学会主动接近老师,包括恰当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遇到困难和不舒服时敢于向老师请求帮助,学习中有不懂的能向老师提问,能够接受老师批评、有委屈能够说出来等等。开展“毕业教育”,让幼儿知道就要进入小学,了解小学的一些情况,并对升上小学有一种向往和自豪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幼儿体质,为进入小学预备健康的身体等等。
        2、学习适应:
        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以及开朗的性格,同时将发展幼儿的智力寓教育于各活动之中。小学教育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由于教育形式与目的的不同、幼儿和小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着差异,为了能让幼儿顺利地进人小学学习。首先我们要从作息时间进行衔接,幼儿进人大班下学期,集体教育活动为30分钟,与小学接近。其次,要求幼儿在课堂上,保持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保持书本整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幼儿没有什么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到了小学阶段,作业则成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幼儿大班时,教师适当给幼儿布置少量作业,如:回家把书上故事讲给家长听,把你最喜欢的东西画出来,把你的心里话讲绐爸爸、妈妈听等。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因此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衔接,也是情感、态度、能力方面衔接;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的衔接,还要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的衔接;既要考虑到生理内容衔接,更要考虑到心理内容的衔接;既是智力的衔接,又是德智体美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身心发展和谐。
        四、幼儿园、小学、家长要共同协作,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1、幼儿园与家长的协作
        首先,幼儿园本身不仅要把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幼儿园的管理当中,而且要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找到确实可行的方法。其次,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家长配合。在调查中发现,阻碍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来源于家长。但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家长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者。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变为以学校课堂学习为主的活动形式,幼儿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很多事情要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养成幼儿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2)家长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之前让孩子做数学题、识字、背诗,也不顾孩子能否接受,一味给孩子灌输,以为灌输的知识越多孩子在上小学后就会学的越好,使孩子的兴趣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消失殆尽。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要抓住这一点,培养孩子的兴趣。
      (3)家长是孩子注意力培养的引领者。大班幼儿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只有7到15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时间为45分钟,这就需要家长利用一些亲子活动来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4)家长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者。如孩子喜欢躺着看书、趴在桌子上写字、写字时爱咬笔头、爱吮手指头等。这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使孩子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家、园双方面的合作对于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家长的某些教育观念上的错误需要与幼儿园方面及时的沟通。教师应成为家园互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尊重家长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发挥家长积极参与精神。
        2、幼儿园与小学的协作
        小学方面要高度重视衔接工作,应与幼儿园积极的配合。幼儿园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为了让幼儿体验做小学生的感觉,鼓励幼儿到一年级的教室里去坐一坐。鼓励幼儿背上小书包上学,在书包里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本子和文具盒。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学会整理书包,更增强了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综上所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为了适应这一突变,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密切合作,从素质和能力着手,促进儿童持续发展,从而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

(作者:郝建营   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