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主题教育

董旭花:构建适宜的主题环境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作者:董旭花     来源:本站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教育学院 董旭花
来源:《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第10
 
主题环境是与主题教育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环境。主题环境既来自于主题课程发展的需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课程过程展示,同时也与环境课程化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将环境作为课程的载体,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环境的创设也不断丰富和充实,发挥环境对主题的激发、过渡以及成果展示功能。主题环境主要包括主题墙饰和主题区域两大部分。
一、主题墙饰的构建
(一)主题墙饰的功能
主题墙饰是布置在走廊或者室内墙上与主题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主题墙饰有三个主要功能:第一,启动主题。即在主题活动之前,通过在墙上布置相关装饰或者图片资料,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关注,自然启动主题。第二,展示主题。即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把相关活动内容,如师幼、家长搜集的资料、幼儿的作品、幼儿活动的照片、家园亲子活动记录、幼儿口述日记等,逐渐展示在墙上。第三,深化主题。即通过相关活动内容的展示,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思考或更深层次的探索行为,或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内容,甚至项目活动。
(二)主题墙饰构建的策略
1. 主题墙饰应该根据对象而定。
在构建主题墙饰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对象,根据对象需要确定主题墙饰的位置、表现方式、具体内容。如果是给家长看的主题墙饰,最好在室外走廊或班级门口,1.5米以上高度,以文字呈现为主,尽可能简单明了,不要太专业、太复杂。如果是给幼儿创设的主题墙饰,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走廊,高度最好在1.5米线以下,以图片和实物呈现为主,尽可能主题突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需要,直观、活泼、生动一些。
2. 主题墙饰应该依主题需要而定。
不同的主题,内涵不一样,需要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如,“秋天”的主题适合以“秋景”为核心布置主题墙饰,墙饰也以美工展示居多;“甜甜蜜蜜”这样的主题则适合以亲情、友情、师生情为核心布置主题,墙饰也以活动展示居多。
3. 主题墙饰应该是动态的。
主题墙饰不应该一次性布置完成,它应该伴随主题的开展逐步丰满起来,并不断变化。教师要善于留白。为更好发挥墙饰的功能,同时避免教师负担过重,尽可能让幼儿自己参与到墙饰布置中来。可以考虑采用主题背景不变、主题活动内容常变的策略。
4. 主题墙饰应该是互动的。
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墙饰是静态的,仅仅具有美化和展示的功能。主题墙饰更应该强调其教育功能。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发挥教育功能的墙饰,必然能够引起幼儿自发的兴趣,能让幼儿参与其中的、能让幼儿与之互动、也能引发幼儿相互之间交流或交往的。
二、主题区域的构建
(一)区域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1. 常规区域。
常规区域名称和活动内容,在很多幼儿园都有,几乎也不受年龄的影响,在各个年龄班都可以设计这样的区域,只不过具体投放的材料和开展的活动有异,所以称为常规区域。如: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角色游戏区、阅读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感官操作区、沙水区、运动区等。
2. 特色区域。
特色区域就是与别的幼儿园不同的、比较独特的区域,这种特色可以是地域特色,也可以是园本、班本特色的体现。特色区域并不仅仅反应在独特的名称上,有些区域用的是常规区域的名称,比如建构区,但却在建构区投放只有本地区独有的建构材料或者只有自己幼儿园开发挖掘的建构材料,开展富有特色的建构活动,这也可以称其为特色区域。还有一种特色区域,尽管别的幼儿园也有,但是某个幼儿园有自己持续深入的探索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环境和活动特色,这也可以称之为特色区域。
3. 主题区域。
伴随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环境的建构已经引起教师的重视,主题环境可以体现在墙饰上,也可以体现在区域环境上。主题区域是主题目标、主题活动内容物化在区域材料当中,教师引导幼儿在区域的自主活动中实现主题目标。
主题区域的名称大多还是采用常规区域的名称,只不过区域材料是根据主题目标投放的,区域活动目标也与主题教育教学目标相吻合。主题区域的活动相对来讲学习成分多一些,游戏成分少一些。主题区域从目标到操作,结构性更高一些,是主题教学很好的补充和扩展。
幼儿园班级中可以创设1~3个专门的主题区域,通过多样性的环境与材料,帮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随时把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转移到主题区域中,并不断根据主题目标和活动内容调整材料、丰富材料,使主题区域成为课程教学很好的延伸和扩展,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主题区域构建的策略
1. 与主题目标相吻合,避免盲目性。
主题区域应该明确主题区域的核心目标,应该突出其主题学习的要求,避免盲目性。有些教师设置区域,常常不是从目标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有什么材料就设什么区域,忽略了目标,就容易本末倒置。
2. 处理好主题区域与常规区域的关系。
一般来讲,专门的主题区域在班级中不可以太多,太多的主题区域会压缩幼儿的自主游戏,主题区域、常规区域和特色区域应有恰当的比例。还有一种处理方式,就是把主题学习材料投放在常规区域中,常规区域材料和主题学习材料并存于常规区域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与材料和小伙伴互动。
3. 融合幼儿的兴趣、需要与主题课程目标。
主题区域属于学习区域,所以会强调主题课程目标的实现,但是主题区域的构建必须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单调机械的知识技能训练。
4. 创设种类丰富的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主题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主题区域的种类也是多样的。为了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区域材料尤其应该尽可能丰富,教师应该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加以调整,让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能力与发展阶段,主动找寻他最需要的东西,从容学习。

来源:《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