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通过家园合作途径优化幼小衔接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12日
作者:郑爱凤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胜丰幼儿园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孩子将要进入小学学习了,这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临近幼儿园毕业,家长们既兴奋,又有各种担忧。有的家长对教师说:“你们可以多教一些小学的知识,让孩子早一点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许多家长还为子女即将入小学投入可观的精力和财力,但对幼儿情感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却不太关注,所以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我园曾到小学向一年级的老师调研过,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发展现状。小学老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有些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例如:上课时个人表现欲强,但不注意倾听和欣赏别人的发言;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发言时虽然比较大胆,但讲话的条理性不强;不会整理和保管学习用品;做值日时不会拿扫帚;集体荣誉感还不够强,不善于为班级做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时间观念也不够强等。
为了帮助幼儿充分做好入小学的各项准备,减小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家园密切合作,优化幼小衔接教育。
      二、理论依据
     1、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交流,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
     课题组成员:郑爱凤  王波君   孙奇儿  楼因(家长委员会主任) 
     2.关注家园互动,让每个家长成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合作伙伴。
     3.幼儿对小学产生兴趣,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初步的了解。
     4.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具体要求。在家园合作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方面形成基本的模式和具体内容。
      2.引导幼儿对入小学产生兴趣,对小学的生活制度、学习形式、规则要求等有初步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入学心理准备。
     3.培养幼儿亲社会的情感,强化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4.引导幼儿建立三个关键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规则意识)。
     5.提高幼儿多种学习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积极思维的能力,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研究的时间、对象与方法
     时间:2007年9月----2008年6月
     对象:大班全体幼儿及家长
     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配合使用观察法和调查法。
   (四)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2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方案,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建立研究制度。
     2、学习相关文章及有关资料,进一步调查家教现状。
     3、分析上学期的幼儿全面评估情况,找出大班段幼儿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并开始付诸于实践。
     4、、大班幼儿和教师一起制定班级规则,并设计布置评比栏。
     5、组织大班主题班会和“优化幼小衔接”家长学校活动;发放告大班幼儿家长书及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把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前书写、前阅读能力的各项措施落实于实践。如:创设科学区,组织诗歌朗诵会和命题讲话活动等。
     2、制定大班幼儿夏季作息制度。
     3、参观小学,并请小学一年级老师来园对大班幼儿进行幼小衔接专题讲话。激发幼儿对上小学的兴趣。
     4、举办大班幼儿亲子联欢会。
     5、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三、实践与措施
    (一)召开互动式的家长会,明确幼小衔接的要求。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从幼儿期走向少年儿童期,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为了促进家长与幼儿园对优化幼小衔接教育的思想认识达成共识,在教育内容和措施方面实现共策共育,我们召开了互动式的家长会。在会上,课题负责人讲了优化幼小衔接教育的意义和对具体工作的初步设想,发放了告大班幼儿家长书,并请家长发表看法,提出建议。通过研讨,家长和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一致的意见:1.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倾向,注重培养和强化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特别是要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关心集体,学会合作、分享、谦让;要克服依赖心理,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2.重视对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避免不科学的超前教育现象。3.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发生兴趣。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不要使幼儿心理留下小学很苦、很乏味的阴影,要多向幼儿讲一讲小学经常开展哪些有趣的活动,有意识地让幼儿接触一些态度可亲的小学教师和优秀小学生。
    (二)加强班风班貌建设,培养幼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班段努力创设人文化、民主化的管理氛围。通过“我要做个合格的小学生”主题班会,让幼儿畅谈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努力目标。教师和幼儿通过讨论共同制定了班级常规:1.言行文明。对老师、同伴说话时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打扰别人或插话时,要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求助于你时,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2.人人关心集体,每天为班级做一件事。3.在集体活动时遵守纪律,举手发言。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学会欣赏别人,赞美别人。4.按时来园,按时完成任务。5.每天做早操时排队要快、静、齐,做操动作有力。6.星期一早上升国旗时,必须肃立,行注目礼。7.每天坚持按时到幼儿园,积极参加晨间体育锻炼。教师根据上述常规设计了评比栏,引导幼儿经常对照常规要求自己,定期组织幼儿对遵守常规的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并结合实例让幼儿体验遵守常规的好处,增强规则意识,为入小学后遵守更多的学校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教师还尝试了把培养亲社会的情感和命题讲话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夸夸我的好朋友》、《我来帮助你》《谢谢你的帮助》等。这种讲话活动促进了幼儿对良好情感和行为习惯的认识和体验,也促进幼儿相互激励,加强了班风建设。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习惯,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园上课少,活动多,教师对幼儿的吃、穿、睡照顾的十分周到。小学教师在生活上与学生互动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要有较强的生活自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家庭和幼儿园都重视了对幼儿的生活自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但具体内容各有侧重。
     在家里,家长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让孩子对那些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主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例如,自己准备要带到幼儿园去的东西,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图书等用过的物品。家长还要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幼儿园采取按学号做值日生的方法,让每一个幼儿学会做值日。教师不但明确交代任务,还及时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值日生及时给于鼓励。同时,让全班幼儿对值日生的工作进行评议;区角活动结束后,提醒幼儿把活动区的操作材料整理好;体育活动后,让幼儿知道出汗多了自己去喝水。热了,会脱衣。冷了,会增衣。
     (四)激发幼儿建立任务意识,促进幼儿增强时间观念。
     任务意识包含着坚持性、独立性、时间性的特点。幼儿园基本上没有强制性的任务,小学的任务则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完成任务的情况要受到老师的检查和奖惩。所以,要引导幼儿做事的专注性,养成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习惯。例如,教师改变了写通知给家长看的做法,让幼儿当传令兵,把教师布置的任务传达给家长。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能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的信息。教师还经常向幼儿布置一些回家后的任务,如带一些废旧材料到幼儿园来,到户外去观察、做记录,讲故事、背儿歌给家长听并把家长的评议情况带回来给老师。教师还把任务通知家长,请家长提醒、督促幼儿完成任务。
     因为小学的生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必须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所以要让幼儿建立时间概念和知觉。大班调整了作息制度,缩短了午睡时间,适当延长了集体活动时间,并让幼儿了解一日生活中比较固定的各环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加深对作息制度的认识。教师还通过相关活动让幼儿感知入小学后课间10分钟的长度,感知一节40分钟活动课的长度。家长还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放学回家后的一段时间。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1.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授之以知识更为重要。幼儿园和家庭注意了以下习惯的培养:爱惜学习物品,放置东西有条理,自己动手整理书包;努力克服困难,有坚持做好一件事的毅力和习惯;对待学习任务细心认真地争取“一次成功”并养成习惯,克服粗心大意、屡错屡改、靠橡皮擦的坏习惯;养成稳定有序的学习习惯,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帮助幼儿合理安排,做到有条有理;强化“前书写”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和看书的姿势。
为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教师组织了专题研讨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反复强调,加强了个别辅导,组织了小型竞赛活动。家长也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例如,新芝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来园对大班幼儿讲课,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2.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1)丰富智力活动的内容,提高幼儿的思维和质疑能力。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智力游戏,通过创设内容丰富的“科学活动区”,培育幼儿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促进幼儿观察、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让幼儿仔细观察两幅图的细微差别;想象一种图形的多种变化;设计许多发展判断、推理能力的智力题,组织智力竞赛,激发幼儿思维和抢答的兴趣。还在半日活动开放日时请家长观看幼儿的智力游戏活动,并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在班级的科学角还设立了小问号专栏,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2)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曾有专家指出;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儿童早期阅读研究被看作是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所以,我们把早期自主阅读能力也作为了大班幼儿入学前的重要学习能力的准备,为幼儿订阅了多种适宜的读物,创设了图画、文字相结合的阅读环境,围绕故事教学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自主阅读策略。许多家庭也开设了图书角,开展了亲子共读活动。
       四、研究的结果
    (一)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幼儿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2008年上半年幼儿园“迎奥运幼儿趣味运动会”中,大班幼儿所展示的各种动作发展水平获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并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2.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特别是通过命题讲话、国旗下讲话、早期阅读等活动,幼儿基本能做到围绕中心讲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并且能注意条例性和逻辑性。
      3.幼儿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养成。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幼儿园组织了用于救灾的义买义卖活动和捐款活动,幼儿群情激愤,行动积极,在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六千余元,并对灾区来我园插班的小朋友表示极大的关爱。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大班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并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能围绕目标生成一些活动方案。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育实践的职业生活方式。并且能够使研究伴随着持续的反思和行动的推进。
    (三)促进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在于教师合作的过程中,接受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掌握了一些正确地教育孩子的策略,在于孩子共同参与智力游戏、亲子一日游、大型亲子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中,不断地学习与孩子相处的本领,领悟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孩子入小学以后,家长可以持续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四)形成了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通过专题研究,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积累了很多感性的知识、零星的经验和宝贵的文本资料,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五、对持续研究的几点思考
     1、把零星的局部的研究提升为整体的全面的研究,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内容体系和基本的工作模式,并切实地落实到教师的教育实践中
     2、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家园合作的一些做法进行梳理,制定出家园合作、优化幼小衔接教育的基本工作原则和工作措施,充分整合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使幼儿、家长、教师进一步形成统一的学习团队,使家园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富有创意。
     3、对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所收集的资料和自己设计的一些活动方案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集体研讨提升它的质量,形成具有园本化特色的文本资料。(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