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科学教育

统计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初探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13日
作者:叶俐彤曾莉王晓丽     来源: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幼儿园
 
    一、指导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初浅的统计知识记录和表达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面对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零乱的信息,幼儿分不清主次,不知如何表达。
 
    例如,我们发现幼儿对身边的影子十分感兴趣,就抓住这件事情,生成探究活动,让幼儿用手电筒去探究小球影子的秘密。在探究过程中,他们观察到小球的影子一会在球的下面,一会在球的左边,一会又在球的右边;有时候影子很长,有时候影子又很短;手电筒动,影子就跟着动等等现象。我们非常尊重幼儿的点滴发现,因为这能激励他们进行更执着的探索。经过多次实验后,一些幼儿拿起了笔在纸上零星地画着自己所发现的现象:有的画上一个圆圈加上一个长方形就表示手电筒;有的在手电筒的基础上画一条一条的短线表示灯泡在发光;有的在小球的旁边画上黑色,表示球的影子,影子长,黑色部分就画长一些(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能发现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幼儿表达起来很零乱,抓不住主要的东西,难以寻找规律。此时幼儿迫切需要有一种方法来帮助他们抓住主要的信息进行梳理。作为教师就可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幼儿运用统计的方法来表达(实际上,在教学中幼儿及教师都有这种梳理信息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幼儿将自己发现的影子与手电筒的关系以记录的形式表达如下:
 
    幼儿看了这些记录信息后思维清晰了,寻找到影子与手电筒的关系了,很快找出了影子变化的规律,说起来也有条有理的。我们统计90%的幼儿能较清楚地说出每一幅图所说明的手电筒与影子的关系和影子变化的规律。
 
    二、引导幼儿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信息,以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实现探究的目标
 
    幼儿十分喜欢小鸡和小鸭,但经常把它们混淆,因此就产生了想进一步区分认识的需求。对于它们的相同点,幼儿都能直接说出来,如都有羽毛、眼睛等。一说到它们的不同之处,幼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七嘴八舌说个不停,但说得既无顺序又无条理。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顺势引导幼儿从小鸡、小鸭外形特征(嘴、脚、尾巴等)、声音、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区分,并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如图:
 
    幼儿看着这图就说开了,有的小朋友用对比的方法来说小鸡、小鸭不同的外形特征,区别了外形后,又接着比较它们的叫声和生活习性。有的小朋友则是先把鸡的所有特征全说了,再说小鸭的所有特征。通过观察他们自己的记录(信息)表,幼儿很容易区别小鸡与小鸭的不同点。可见,统计的方法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幼儿自己的发现,帮助幼儿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的特征,幼儿通过统计表格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小鸡和小鸭的不同之处,并有!$#的幼儿能有顺序地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相同点。
 
    总之,这些统计方法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更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实现探究的目标,使幼儿收集信息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更为丰富多样,探索问题的途径也更为广阔。我们惊喜地发现,幼儿掌握了统计的知识后,在科学活动中广泛应用,如运用在种子发芽的生长过程和制作汽水的实验过程等等,这就使幼儿的思维更清晰,表达更有条理,其探究科学的经验和能力也逐步提高,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慢慢学会了科学方法,获得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