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之我见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24日
作者:胡玉娥、连颖朝     来源:浙江省乐清市虹桥妇联幼儿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所需的人材,不仅要善于学习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善于探索科技新领域和发现与创新科技成果的心里素质。可是,纵观我们目前多数幼儿园的常识课中,其自然科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教育内容甚少,教学目的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多为讲解演示法,即教师中心式。这样的教学内容,龙其是这样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培养出好奇心强,具有探索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呢?本文将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旨在能和广大幼教同行一起寻求符合时代要求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用科学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前提,也是保证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来确定目标。
 
    1、幼儿学科学不同于学校儿童学科学,幼儿不能从抽象逻辑水平上去把握科学现象原理或定律,他们只能从直接或间接的操作活动中,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发现一些事物的属性或一些事物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从而获得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现象的浮浅的感性认识。
 
    2、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常识课。传统的常识课的目标着眼于掌握知识,注意知识积累,而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新观念认为,让儿童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比掌握发现的结果更重要,其着眼点主要不在于掌握知识本身,而在于通过幼儿经历、探索事物奥秘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思维与发现新知的能力。
 
    根据以上两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包括掌握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兴趣,发展认知和知识迁移能力等三个方面。
 
    从这个目标出发,教学中教师就不会再是将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直接灌输给幼儿,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操作与探索,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和头脑去发现新知,寻求答案,作出结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就不会只关心幼儿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不去关心幼儿掌握知识的过程了。
 
    二、关心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学科学是在生活中和他们参与的活动中学习的,那么,我们应该从生活中选择哪些事物和现象,组织幼儿参与哪些活动,才能便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以及可能达到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呢?
 
    1、常见的事物与表象
 
    从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和提取他们生活经验和能力可及的范围内的事物与现象,使幼儿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能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能在直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事物的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容易为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比如,空气流动产生风、滑动、物体的弹性、磁性、热传导、力摩擦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又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演示和幼儿操作活动能使儿童感觉到的并易为儿童理解的内容。
 
 
    2、反映事物与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
 
    当代心里学的观点,“能够引起幼儿智力发展重大飞跃的,是掌握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和关系的一定知识体系”,所以,从有助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索精神和认知能力出发,我们尽可能从生活中选择或专门提供一些能够表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内容,让幼儿感知、发现或参与操作活动,并引导他们去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如: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物体膨胀或收缩与温度的关系;电和热的传导与导体材料性质的关系;重量、平衡与重心的关系;物体运动与作用力的关系;物体移动与磨擦面的光滑度(阻力)的关系;云和雨的形成与气温的关系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类属关系的事物,让幼儿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分类、形成类概念,发展他们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
 
    3、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形成了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向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生活于现代社会的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科学技术,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联。他们好奇、惊疑、渴望认识现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所以,从有利于让幼儿体验、感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气息和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出发,在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中,应选用一部分反映现代科技产生和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内容:
 
    (1)介绍家庭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及其功用。如“方便的电话”“我家的电视机”“家用电器”“电动玩具”“取暖用具”等等。
 
    (2)介绍社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光滑的玻璃制品”“各种各样的钮扣”(属材料科学技术)“现代通讯工具”“现代交通工具”“机械化养鸡”“能干的机器人”(属机械自动化)“高高的电视塔”“聪明的电脑”等等。
 
    (3)介绍著名科学家,如“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
 
    通过各个课题的学习,满足幼儿对现代科技的好奇和认识需要,开扩幼儿的眼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现代科技的关注和探索兴趣,使幼儿初步了解现代科技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初步学会操作、使用某些现代科技产品,并能注意安全;初步感受到现代科技社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于现代科技社会的幸福。并引导幼儿关注、观察周围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污染等现状,教育幼儿初步懂得科学技术应为人们带来的幸福。
 
    4、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
 
    当前,全球的环境问题,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只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没有持续发展的远大目光有关,所以,从人类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出发,在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里,我们还要选用一些向新一代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
 
    (1)体现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包括无机物质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如:“各种各样的石头”“细细的沙粒”“野花真漂亮”“青青的小草”“温顺的羊”“凶猛的虎”“有益有害的微生物”“小小蘑菇”等等,它们有的是不同的物质,有的是不同的种群,有的是不同的类别,从各个方面体现物质的多样性。
 
    (2)体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不怕冷的企鹅”“泥土下的蚯蚓”“森林里的动物”“海洋里的大鲸鱼”等等都反映了这些动物所生活的环境,脱离了这些环境,它们就难以生存。
 
    (3)体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水边的芦苇”“热带的树”“绿色森林”“河塘里的植物”“南方的水草”等等,它们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特性,都与环境紧密相联。
 
    (4)体现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如:“草原上的动物”“捕鼠能手猫头鹰”“动物的食物”等等课题,它们反映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5)体现自然界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即人和动植物、微生物等有机物的关系;人和无机物(砂、水、石、土等)的关系。它们体现在一是人类怎样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使人类和自然和睦相处、持续发展;二是教育幼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行为,知道怎样保护,并能付诸于行动。如“大米饭喷喷香”“胖胖的大肥猪”“大象本领大”“饲养春蚕”“中国的丝绸”“宝贵的土壤”“各种各样的树”“玩水游戏”“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保护小树苗”“水怎么变脏了”“不要乱扔垃圾”等等课题。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向幼儿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使他们萌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善待生灵、保护环境的情感,并使他们产生积极行为。
 
    5、动态教育内容
 
    从有利于培养幼儿适应今后高变化性、高创造性的社会出发,避免将幼儿教成满腹精伦,能力低下的书呆子,我们还要变目前的静态教育内容为动态教育内容。现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只是一个静态教育,只教孩子认识现有的东西,而不去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幼儿创造思维和高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了使幼儿认识变化,适应变化,长大后促进变化,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教幼儿认识现有的东西,更要引导他们了解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如:认识动植物时,应从开始形成→生长过程→现在的样子→你有没有可能通过科学研究让它们生长的更快、更好呢?认识工具、建筑物等,也应着重认识其发展变化过程,如:认识洗衣机时,在幼儿认识了洗衣机的外形、用途后,应引导幼儿追宗人类洗衣服和洗衣机发展的变化过程:最早用手洗→棒槌→洗衣板→洗衣机(单缸→双缸→半自动→全自动洗衣机)→你发现全自动洗衣机还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你长大后准备发明出什么样的洗衣机?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教孩子认识变化,让孩子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而且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一切事物都变得越来越好。这样的动态教育内容将为幼儿今后适应经济、科学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现代心理学关于智力形成的“内化”理论认识为,智力活动是由外部活动内化而来的,“内化就是操作外界物质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变为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幼儿认知的能力,必顺从:“操作外界物质对象”的活动入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知识为分三类,一类是物理知识,第二类是逻辑知识,第三类是社会性知识。他认为儿童学习物理知识是通过作用于物体的操作活动和观察物体的反应来获得的。比如,儿童把一个球扔出去,碰到物体又反弹回来,儿童正是在观察球的反应的过程中知道球的弹性的。他认为,儿童获得第一手经验是他们建构物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幼儿学科学不能只靠观察生活中自然呈现的事物和现象,还必须给幼儿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创设一个有助于幼儿通过外部操作活动“内化”为他们科学认知的物质环境。但是,也不能只靠幼儿自发地随意摆弄物体,还必须有成人的引导,引导他们在摆弄物体的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思考和探索。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并取得好的成效呢?
 
    (一)创设与科学教育相适应的物质条件
 
    幼儿学科学不能只靠老师演示,而是靠操作、观察与发现。因此,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备,创设一个适宜的学科学的环境,是实施幼儿科学教育的物质前提和重要手段之一。有条件的幼儿园可设立科学活动室,各班可创设自然角、科学区,并可按幼儿的操作特点有计划地分批投放适宜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设备材料,如:自制天平、调冷热空气对流趋动的纸龙、折光镜、能量转换与传递的碰球、静电显示器、电传导演示品、滑轮与滑轮组合、发音器、万花筒、空气压力碰球、水车与风轮、吹球台、水气转化演示器材、陀螺、光的反射与折射演示与实验材料、动势能转换的玩具、惯力玩具、弹力玩具、还有种植的植物和种子以及各种动物影集等等。
 
    此外,我们还应选购一些适合幼儿学科学用的学具,教具,如:地球仪、三棱镜、放大镜、弹簧测力器、显微镜、望远镜、磁铁、磨擦起电实验材料、漏斗、人体半身模型、昆虫及青蛙演变过程标本,种种禽类,鱼类等动物标本等等。有了一套得心应手的学、教具,老师就有了组织好科学活动的物质条件和保证,以上这些材料即可做学、教具,供上课使用,也可投放在各班的科学区,供幼儿在自选区域活动中使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常识课教法的主要弊端是忽视了幼儿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其具体表现是:1、教师中心式的教与学的关系,上课以教师为中心,视幼儿为被动接受老师注入知识的容器,忽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2、教学方法的注入式,教师讲解得多,个别指导和个人活动太少;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与个性的培养,注重掌握知识的结果,忽视幼儿掌握知识的过程。
 
    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我们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适合幼儿发展规律、学习特点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教学方法要着力于体现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学习与探索积极主动性,努力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探索精神、学习兴趣、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得到发展,并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受益,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1、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双向沟通的教育形式,它注重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意识,主动创造精神和观察动手能力,注重让幼儿亲自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其教学过程一般是从幼儿尝试性操作与探索活动开始,首先让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或游戏材料,进行操作实验,带着老师提出的任务或问题进行探索与发现。如:认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时,老师先让幼儿自己想办法使一些物体,(如:球、盒、积木、纸片、风车等)动起来,再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物体是怎样动起来的,进而再让他们去体验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然后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最后老师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得出: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成正比的,给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快。让幼儿在尝试探索中发现事物的奥秘,他们所得到的乐趣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与能力的发展程度是老师讲解演示所无法达到的。当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或实验之后,老师一定要引导幼儿发现、分析、思考、讨论、总结其中的事物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这样教师就成了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把教师教知识变成了在教师引导下,幼儿自己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另外,传统的教学过程,在结束教学之前往往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为终点,掌握了新的知识就达到了目的,而我们现在设计的教学过程并不以此为教学过程的终点,而是在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概念以后,进一步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或解释生活中所见到的类似现象,以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即知识迁移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如幼儿知道了物体滚动比滑动省力以后,可让幼儿想出把豆子与石子分开的好办法和搬运沉重物体的好办法。再如,当幼儿掌握了光的反射知识后,让他们想出在没有光线直射的角落里寻找小玩具的好办法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是一个积极引导的过程,能大大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观察,爱思考、爱想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选用有利于幼儿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要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彻底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使幼儿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真正达到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统一,我们就必须要恰当、科学地选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
 
    (1)设问法: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幼儿去尝试、观察、发现与思考,从而获得所要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用讲解法去直接告诉幼儿要学习的知识,去代替幼儿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操作和实验法:老师根据学习内容,提供游戏材料或实验材料,让幼儿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动手操作或实验,并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去发现,在亲自操作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愉快的体验。而不是以教师的演示讲解代替幼儿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3)讨论归纳法:大中班的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辨析能力,在学习中应多为他们提供同伴间互相交往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幼儿通过思考获取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接受获得知识。另外,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意见,有些问题还要经过分析、判断、推理才能找出答案,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结论,而是鼓励幼儿通过讨论自己做出判断,并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比如,老师带幼儿观察树摇动这一现象时,有的幼儿说“树一摇就产生了风”,有的幼儿说“因为有风才使树摇动”,这时,老师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告诉幼儿:你们大家讨论讨论,到底是树一摇就产生了风,还是有风才使树摇动的呢?幼儿中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经过争论后,纠正了错误的认识,找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使幼儿学会了解别人的观点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它能减少幼儿对成人的依赖,使幼儿成为一个自主、自信的学习者。
 
    (4)扩散联想法:在课堂内,幼儿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感知和认识某种事物与现象,为了扩展幼儿的经验范围和概念的内涵,发展幼儿知识迁移与扩散思维能力,我们还要引导幼儿联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或所经历过的类似事物或现象。如:幼儿掌握了滚动、转动、滑动的概念后,让幼儿说说“你在生活中看到有哪些东西在滚动、转动、滑动”,当幼儿认识了物体弹性后,可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你发现了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等。
 
    (5)疑难设置法:为了培养幼儿知识迁移、发散性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幼儿获得了一定知识经验后,老师应给孩子设置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比如,幼儿获得了磁铁的知识经验后,让幼儿想出从缝中取针、分离铁屑与沙子的好办法。当幼儿掌握了热传导知识后,可让幼儿想想厨房里的大铁勺,装上什么材料的勺把,才能使热传递的速度减慢,不至于烫手等等。
 
    没有创造发明,就不会有社会的前进,江主席提出:创造力,是我们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更多的创新人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重要的手段之一,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有责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寻求更好的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力争通过我们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适应性、高竞争性、高冒险性、高合作性和高创造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