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环境创设

围绕互动墙饰进行的实践与研讨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21日
作者:刘秀红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第四幼儿园
 
    2002年暑假,我园积极参与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改善在职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与方式的研究”的实验研究。我园以互动墙饰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研中集体反思,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墙饰主题如何确定”是我们研讨的第一个问题。尽管这是一个看似熟悉的老话题,但大家坐在一起研讨还是第一次。有的老师说:“过去的墙饰主题基本上由老师说了算,距离孩子生活较远,因此激不起孩子关注的兴趣。”有的老师说:“我们原来理解的互动墙饰就是墙上有孩子的作品,其实那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不是互动墙饰的本质所在。”大家在对过去的墙饰进行深刻反思后逐渐达成了共识:要使墙饰真正与孩子互动起来,主题一定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并且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兴趣的。教师们根据对孩子的了解,在思索着暑假归来后孩子们的兴趣之所在。中班吴老师说:“以往,孩子们暑假归来,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假期去哪玩了。”小班刘老师说:“我班开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大班李老师根据上学期孩子们的关注点预想了三个主题:“环保”“夏天”“我是哥哥姐姐”。
 
    开学了,三个班的老师将自己所预想的主题拿了出来,看孩子们是否真的有兴趣,然后再据孩子们的反应确立主题。中班的“小不点去旅行”主题很快在师生的交流中确立。小班也确定了第一个主题“我不哭了”。大班李老师将三个预想的主题提出来让孩子们讨论,看孩子们最关注哪一个。可是,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李老师难以确定主题,她只好带着问题来到课题组。大家在一起研讨后,认为:大班孩子各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尤其在老师的启发下,对预想的三个主题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想马上确定主题有一定难度。大家建议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们的兴趣,或许在日常活动中能抓住孩子们最真实的表现来确定一个主题。李老师采纳了。一天,李老师和孩子们下楼去室外活动,从一层小班教室里传来了哭声,有的孩子说:“是小班小朋友在哭。”有的孩子说:“我刚来幼儿园时也哭过。”一连二三天,每当下楼听到哭声,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谈论起这个话题。李老师趁机启发孩子们说:“想不想知道小弟小妹为什么哭,我们能不能帮帮他们……” 老师的参与让孩子们兴奋起来:“我们去哄哄他们吧。”“去和他们玩会儿吧。”孩子们都摆出了大哥哥大姐姐的架势。李老师想:孩子们之间可能更容易沟通,让大班和小班孩子们在一起交流,可能更有利于小班幼儿情绪的稳定,也有利于培养大班孩子的能力和责任意识。在征得小班老师的同意后,大班孩子分组进入了小班,去和弟弟妹妹交朋友。大班也由此产生了“和小弟小妹交朋友”的墙饰主题。
 
    “互动墙饰该记录哪些内容”是老师们在实践了几天后反馈回来的共同问题。是让孩子们围绕感兴趣的主题去装饰、丰富墙面吗?在研讨中,有的老师说:“互动墙饰不应是简单的作业展板,它应记录孩子们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的老师当场质疑:“学习的过程有的有形,有的无形,该怎么记录呢?”有的老师认为:“互动墙饰不仅应与孩子互动,也应记录着家长的参与。”老师们经过激烈争论后,最后一致认为:互动墙饰的形成过程也应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兴趣点,正是我们要教的知识点;互动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关注幼儿的行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发展;墙饰上记录的应是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如大班以“和小弟小妹交朋友”为主题的互动墙饰,经历了“亲自去小班哄小弟小妹”“谈论感受”(老师帮忙用文字记录)“画我和小班朋友最开心的事”等过程。当孩子们互相欣赏“我和小班朋友最开心的事”绘画作品时,他们主动将一些内容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如有一起做操的、一起跳舞的、一起看动画片的、一起讲故事的、一起做游戏的等多方面内容。墙饰上贴着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旅行中的照片和爸爸妈妈用文字记录的旅行感受等,“艺术长廊” 里摆着孩子们旅行时带回的纪念品。小班“成长的故事”主题活动将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在墙饰上的“小脚丫”里,在这里贴有老师用相机拍下的孩子们由刚入园时的哭哭啼啼到快乐地自己吃饭、脱衣等自理场面的照片。孩子们从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中体验到自己在长大。
 
    在课题组就互动墙饰研讨达成共识后,教师们又进行了新的实验。
 
    1.围绕墙饰主题引导孩子们多渠道去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吸引家长参与。如,中班将孩子们带来的旅行中的照片布置成“快乐的旅行”专栏,家长记录的孩子的旅行见闻布置在“家长园地”里。
 
    2.围绕墙饰主题师生共同开设了新的区域,如“观赏区”“素材角”。观赏区的内容是由幼儿及家长来充实的。如中班围绕“旅行”的主题开设了“这是我带来的纪念品”区,小班围绕“我不哭”的主题开设了“我喜欢的玩具”区。
 
    3.由孩子的兴趣点生成各领域活动。如中班围绕“旅行”主题展开了谈话“我的旅行”、绘画“快乐的旅行”、科学活动“认识寄居蟹、鲸鱼”等。这样,老师将刻意要教的知识变成了孩子生活之所需,使乏味的知识变得更有趣。
 
    4.通过对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对孩子作品的分析,诊断孩子的当前水平及需求,并给予适宜的指导,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如,大班幼儿在绘画“我的小班朋友”时,老师发现多数孩子不善于画正面人、背面人,老师便为孩子们建立了“素材角”,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