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环境创设

幼儿园墙饰设计的探索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12日
作者:张蓓红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崇安中心幼儿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墙饰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充分利用幼儿园墙饰,是当前幼儿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的创设思路是:树立整合理念,凸现主题背景,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增强环境的流动性。我们的操作要求是:墙饰主题和内容与幼儿活动相一致,每一墙饰某个主题下的每一个栏目的内容要相互联系、不断发展,能记录幼儿的发展过程与结果。要总结、强化、概括与提炼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经验,让幼儿在感知事物与动态环境的互动中,提升审美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一、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
 
    幼儿园墙饰创设的首要工作是教师要关注幼儿需要,准确把握主题进程,及时捕捉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墙饰创设及环境构建提供有效的素材。幼儿园的墙饰创设既不能脱离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不能超越他们所能接受的界限。为此,教师要尊重幼儿、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相信幼儿,要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让预想内容与生成内容有机整合。同时,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创设活动,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出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只有在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才会愉快地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相互交流,感到自由快乐。
 
    例如,小班教师设想的“春天”整合活动,原想让幼儿在感知春天的花、草、树、木的变化中,感受春天、寻找春天、表现春天,拟想创设《春天里》的墙饰。但在具体实施时,却遇到各班孩子兴趣不同和兴趣点的转移。教师只好调整预想计划,分别生成小一班的《小鸟俱乐部》主题墙和小二班的《春天的花》主题墙。
 
    当小一班的何老师领着孩子们来到室外,想让幼儿在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中寻找春天时,孩子们却对园门口王阿姨养的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围着鸽子问老师:“这只鸽子与那只鸽子怎么不一样呢?”“鸟是谁生的?”“鸟会说话吗?”等问题。幼儿对小鸟产生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对春天的花、草、树、木的兴趣。于是,何老师就把原来预想实施的整合活动《春天》改为《我和小鸟在一起》。把原来预想创设的《春天里》的主题调整为《小鸟俱乐部》主题墙,并设立了“我喜欢的小鸟”、“我和小鸟做朋友”、“我和小鸟一起成长”三个栏目。墙饰网络图如下:
 
    在《小鸟俱乐部》“我喜欢的小鸟”栏目中,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小鸟的资料与图片。有的家长还在网上帮助查询,用不同方式记录下孩子对小鸟说的话,并张贴在栏目里。每个孩子都能充满自信地对小鸟说出心里的话,尽情抒发自己对小鸟的情感。
 
    接着,孩子们还开展了“如果我是一只小鸟”的活动。吴晰说:“我想变成南极的企鹅,这样,我就能天天堆雪人啦!”蒙蒙说:“我想变成一只大鸵鸟,让小朋友骑在我的身上,多好玩啊。”……教师把幼儿充满情趣的想法记录下来,生成了“我和小鸟做朋友”栏目的内容,使《小鸟俱乐部》的墙饰增添了许多情趣,也使孩子更加喜欢和爱护小鸟。当提出小鸟是怎么来的问题时,通过与父母共同查询资料,幼儿渐渐认识了小鸟的成长过程。知道刚孵出的小鸟什么都要依靠父母,是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一天天长大的。由小鸟的出壳,孩子们想到了自己的成长。他们带来了小时候的照片,和父母一起诉说小时候的自己。
 
    每当孩子们站在《小鸟俱乐部》的墙饰前时,都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大胆地向教师、同伴、家长诉说。墙饰成了幼儿、家长、教师沟通的窗口,成了孩子们自由活动、自由探索的天地。教师从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家长也可从中寻找到一份新的喜悦。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奏响了一曲家园互动之歌。
 
    小(二)班的幼儿,对春天的花特别感兴趣,包老师就围绕《春天》整合活动,创设墙饰《春天的花》。墙饰网络图如下:
 
    在墙饰《春天的花》“找花(说花)”栏目中,教师通过创设幼儿与父母的互动环境,让每个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都能说一句:“我找的花是××花”,并把幼儿所说的话记录下来,张贴在信息树上。
 
    在“看花”栏目中,老师留下家长与幼儿寻找春天的花时的照片和许多网上资料,以拓展幼儿的思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
 
    在“做花”栏目中,让每个幼儿画花、撕花、贴花、拼花,做出他们喜欢的花。孩子们的这些“花”作品,也就成了《春天的花》墙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墙饰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构思美和创造美,还表现出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和对其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以幼儿的主动探索为核心
 
    幼儿园墙饰创设要以幼儿的主动探索为核心,在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环境的互动中,推动和激励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幼儿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为此,启发和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时,要鼓励和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大胆地去想一想,勇敢地去试一试。引导幼儿能随着主题的发展变化,积极主动地探究,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寻找新的布置环境的方式。
 
    例如,当大班教师带领幼儿去散步时,孩子们看到推土机正在拆除原来的崇安寺菜场。于是,对崇安寺的改造发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提出问题。文文仰着红红的小脸着急地说:“老师,老师,崇安寺菜场不见了!推土机把菜场压平了!”西西等几个女孩却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啊?!这是为什么呀?”文文迫不及待地问着。老师认为让孩子了解崇安寺的变化,有助于孩子对家乡的认识,培养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于是,老师再一次带领孩子走进崇安寺,观察崇安寺环境的变化,聆听大寺鸣钟发出的声音,探访城中公园的名胜古迹,品尝崇安寺的风味小吃。孩子们都在憧憬着未来的崇安寺将会是什么样?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像而生成“崇安风情”整合活动,随之也生成了《我心中的崇安寺》墙饰。
 
    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与父母的交谈讨论,家长用文字“形式说明”或“提示语”,把孩子说的话记录下来,创设了“我知道”的墙面。孩子们自己设计小记者牌,准备提问内容,商量记录方法,还邀请家长一起走访规划局。崇安区规划局的王书记主动安排了孩子们的参观与采访活动,为孩子们介绍了崇安寺的规划蓝图,不厌其烦地回答小记者提出的问题。于是就生成了《我是小记者》、《走进规划局》的墙面。
 
    接着,孩子们对面貌一新的规划蓝图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起主动创造的欲望。大家跃跃欲试,都想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来设计未来的崇安寺。于是,很快就完成了《未来的崇安寺》的墙面,随即呈现出《我心中的崇安寺》主题墙饰。墙饰创设促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探究着未知的世界,留下了幼儿探究的脚印,从而也使墙饰成了教师、幼儿、家长沟通的窗口,真正体现出墙饰的教育价值。
 
    三、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
 
    幼儿园墙饰创设,要以幼儿为发展的主体,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生活、表达感受。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在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与幼儿共同产生主题,并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自由的、可选择的材料和环境。鼓励幼儿借助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表现自己的所想、所思、所知,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应该看到,每一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一幅幅墙饰创设的成功,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群体间、个体间的心灵撞击,都闪耀着幼儿创造的火花。例如,小班创设的《独特的我》的墙饰,其中精心设计的“小小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三个内容,是小班幼儿逐步克服“以我为中心”,初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
 
    在《小小的我》的墙饰中,教师精心创设了一棵“娃娃树”,用废旧的席子做成树的树干,树叶是小朋友自己折出来的“小小的我”。“我”的姓名——幼儿的名字,是每位家长书写出来的,并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在“树叶”旁边。如有的家长用画笔画出孩子的属相,写上简洁语言,说出给孩子取名的趣事;有的家长用蔬菜雕刻出孩子喜爱吃的水果,挂在“树上”……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创造力。
 
    在“现在的我”的墙饰中,通过对自己脸型特征的仔细观察,孩子们画出了一幅幅各有特色的作品。如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脸是胖胖的,就把纸横过来画;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脸较长,就把纸竖起来画。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老师还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画、或与同伴一起画、或与父母共同画,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形象。
 
    在幼儿园墙饰创设中,教师、幼儿和家长都能运用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表达、表现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展示各自的才能,凝聚了群体间、个体间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有力地促进了幼儿经验和社会认知、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敢于探究、勇于表现的精神和创造力,让幼儿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实践、学会了创造。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新的时期用新的理念,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自由宽广的学习空间。要让幼儿园的每个墙面都成为孩子自主学习和充分发展的坚实阶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充满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当今幼儿教育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探索、不断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