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策略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从骨干到名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4日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占兰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78期

 

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的关键。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前教育国十条”,到2012年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对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配置、资质与专业素质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普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今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师这个职业生涯不断的专业化,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教育。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教育。为此,许多地区已经启动了名师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并将培养幼儿园名教师和名园长纳入工程之中。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在培养方式和途径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工作室、导师制、培训式等。本文以下所阐释的想法和做法就是我2008年作为北京市首批名师工作室导师之一对名师培养和促进的思路及具体做法。

 

名师的含义

 

名师首先是一个好老师。习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4条标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是每位名师应该做到的起码标准。从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来看,名师是职业生涯的最高阶段,是专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一般可分为:适应期/磨合期(13年)、胜任期/称职期(36年)、成熟期(610年)、优秀期/卓越期(10年以上)。名师应该从成熟期启程,逐渐达成优秀和卓越的水平。

名师不是一般的教师,不仅仅是知名的教师,更是优秀、杰出、卓越的教师。名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的践行者和典型代表。名师是教育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特色。

幼教名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名师应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思想、优秀的实践,名师所实施的教育是富有内涵和智慧的教育,能让孩子们既有快乐的童年生活又有良好的发展,为后继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并获得幸福生活做好了准备。

 

名师的突出特点

 

首先,名师是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教师。名师特别尊重职业的特点,能保持纯洁美好的心灵;对工作保有不竭的热情和不断创造的激情。名师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最好践行者。名师应该成为对稚嫩的幼儿和处于弱势的幼教事业富有极大热情和高度责任心的人。不仅如此,当说到工作时特别是说到孩子时,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体验。名师从一开始就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能在不断的创造中体会到职业的快乐。那些还没工作或工作没几年就倦怠了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名师。

第二,名师是有较高教育智慧的教师。他们对学科、儿童、教育有着通透的理解和把握,能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整合与融通。作为名师,不仅要做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的把握学科领域特点和教育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的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能创造性地将三者运用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为幼儿提供适切的教育。而且,名师还高度关注和重视每一个个体儿童的独特性、身心需要和发展水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切的教育,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第三,名师是以研究为工作方式的教师。名师必须是研究型的教师,乐于反思并善于思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将“反思与发展”作为重要的专业能力。“具有反思与发展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天然特征和本体特点。出色的教师是那些能够潜心工作、深入思考的教师;是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追问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价值与作用的教师。学会研究并能体会到教育科学的严谨和求实是名师应有的工作方式与学风,也是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条件。通过不断的基于实践的研究,教师各种实践中的问题得以解决,各个方面的专业不断提升。研究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能让教师体验到工作的可创造性,在不断的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中,体验到教师工作的乐趣。

作为“名师”的研究应该基于实践并符合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1】,是一种严谨、严肃、尊重事实证据、鼓励公开和批评的研究。这些研究,应该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应该是以儿童的行为与发展、以教师的行为与发展为判断依据的实证性研究。应该避免“写作性研究”和“文章性研究”等脱离事实与实践的研究。让严谨求实成为名师的学风和品质。

第四,名师是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教师。能够合作而不自私自傲是时代对名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的名师不应该是那些过于注重宣扬自己的观点、彰显自己的个性、悄然筑起自己坚固防线的教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想法,怕别人指出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发现,怕别人学到自己的好做法和新经验,以及那些不符合当今学习型社会中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做法,都不应该在名师的行为中出现。名师应有大家风范,有着开放的心态,善于倾听意见,愿意分享经验,封闭的、利己的、自私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名师。

 

名师的培养与促进

 

我们的工作室共有10位教师,我作为主持人与老师们经历了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充满艰辛与快乐的过程。工作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

 

阶段一:帮助教师重新认识专业自我,勾画出自己成为名师的基本路线图

进入工作室的第一步就是让老师们“悟名师之道,明自身方向”。明确名师是什么样的,并客观判断自己当前在哪里,离名师有多远。

为了让老师们从专业的角度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在第一年,我们选择了丽莲·凯茨的《迈向专业化之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等经典教育著作让老师们研读,请身边的名师为老师们现身说法,讲述成长历程与“修炼”的过程,通过读书和写作辅导、现场研究等活动加强老师们的基础能力。工作室还让每位教师提交代表作、典型案例,通过个人介绍、集体分析讨论等方式,对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与诊断;找准问题,找到生长点……这些有针对性的重要活动,使每位教师懂得了名师是什么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专业智慧和师德修养;自己当前的水平如何,在专业智慧和师德修养两个方面距离名师有多远,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从哪里突破;在此基础上名师组帮助每位教师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勾画出每个成员成为名师的基本路线图,明确了具体研究与工作任务。

 

阶段二:沿着成为名师的路线图,以研究作为提升能力的手段

第二年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是引领老师们沿着成为名师的路线图、朝着自己的方向不断地提升自己。工作室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研究能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加速”。为此,每位教师都在充分考虑个人特长和已有经验、发展方向、所带年龄班幼儿特点或工作性质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重点,并将其作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工作室安排了3项重点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

首先,学习和丰富相关知识。根据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与范畴,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经验,了解当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学习重要的著作和理论观点;就自己要研究的问题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同行们已经进行了哪些实践研究,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案例等。从而使自己的研究能够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和相关经验的基础之上,克服没有理论依据和不了解现实的盲目做法,培养老师们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意识。

第二项是教师个人进行实践研究。围绕确定的研究重点,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开展研究。工作室定期交流教师各自的研究工作,并重点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新进展,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第三项是工作室集体进行现场研究。教师呈现他们研究的思路和做法,工作室的全体成员进入教育现场,进行集体观摩、分析研讨。通过关键性提问引导思考,达成基本的共识,提高教师对学科领域关键经验与特点、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特点、以及教师的关键教育方式与策略的把握能力。

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老师们“开展专题研究,培植自己的优势领域”的阶段。老师们都经历了“选题——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设计方案——小组论证——修改完善——实施(个人研究、小组现场观摩研讨)——总结提炼(形成专题研究成果)”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学习了如何做研究,体会到了研究的真谛。通过专题研究,让自己的强项更强或生成与培植了自身的强项,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做了准备。同时,也增进了教师对儿童发展、学科领域、教育教学三者的把握。

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但最难的是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幼儿发展水平与需求的观察、判断与识别,这也成为制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进入学习做专题研究和观察儿童的新阶段。

 

阶段三:带领教师学习客观观察幼儿,做全面而真实的判断

善于观察儿童是名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然而,观察儿童是教师们普遍的短板。为了让短板加长,我们专门学习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研究和了解儿童。作品取样系统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幼儿观察和学习评价方法,我们选择了中译本的代表作:《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评价》【2】和《作品取样系统——36岁儿童发展指引》【3】,带领老师们学习,指导老师们运用作品取样的方法开展专题研究。

我们进行了确定研究领域——确定儿童发展目标和可观测的表现指标——确定收集儿童学习与发展资料的观察与记录方法——建立儿童学习与发展资料系统——选择和实施教育促进活动——回顾与评价6个步骤的研究工作。

当然,研究是艰难的,起初老师们很难客观地描述事实,总是把主观想象当成幼儿发展的现实。我们还结合具体的案例专门学习和讨论过如何将主观解释、主观印象和客观事实描述区分开,着实地费了一番功夫。逐渐地,绝大部分老师学会了:如何进行真实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如何将具有连续性的、展现过程的充分事实证据作为评价儿童发展的依据。学习到怎样看见每一个儿童、看见他们的发展变化和进步。

 

阶段四:引导教师形成个体化的研究优势与成果

艰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工作室从第二年开始特别将年终成果设计成具有个体化、个性化的“个人年度成果集”。目的是让每一个老师系统地梳理和深刻地反思自己本年度的收获与进步,并在与本工作室同伴的比较和对照中发现自己进步的幅度大小,自己的进展与优势、问题与不足,以便加快自己前进的步伐。

经过了4个阶段的学习与研究,许多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领域。原来就有的提升了,原来没有的找到了,每个人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由于工作室成员在起点上存在差异,后天又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最后的结果仍然会有不同。但可以确定地说,几年的学习和研究让老师们已经真正迈上了名师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数量不等、长短不一的脚步,他们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实。

 

深切的感悟和体会

 

经验积累与写作,是教师反思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老师们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必经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深切体会是:勤于写作能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我要求老师们进行三类写作:1.日常观察记录和案例,2.个案研究记录与报告,3.经验感悟和体会。

工作室要求教师每人每周至少写1篇观察记录或案例,每月提交1次,登记记录,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和深入的讨论。以2009年为例,去掉假期共计7个月的时间每人提交案例的数量都在2030篇之间,全室共计二三百篇。实际上,有的老师案例写作的数量远比提交的要多很多。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但年终回过头来,面对自己厚厚的成果,每位教师都感到欣喜和欣慰,有成就感。写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用心的教师提高更大。

为了学习如何观察孩子,工作室要求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专题研究任务,重点观察35名幼儿,“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判断和识别孩子的兴趣需求、经验水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的策略”,这3项主要内容构成了教师一个完整的“个案观察记录”。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几乎每位老师都学习观察并撰写了数十个连续性的“个案观察记录”,初步学会了客观观察与描述、行为识别与判断、以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自工作室建立以来就要求每位老师在听完报告、看完一本书后都撰写感想、体会和收获。从第二年起还提高了要求:从以往随意、自由的写法,转变成将自己的体会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用精炼、贴切的语句或关键词进行概括和呈现。尽管这种做法老师们普遍感到困难,但这是学习对他人的教育经验和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与提炼,是在具体的做法和经验中寻求教育学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在阅读老师们后来撰写的经验体会时,我欣喜地发现,老师们开始尝试着使用深刻、准确而富有教育智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发自内心的感悟。我相信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将伴随老师们整个职业生涯。

几年的路是艰苦的,但收获是巨大的,智慧的互补与促进,师德的提升与修炼,真情和友谊的沉积与凝结,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难得而又难忘的经历与财富。

参考文献:

[1](美)教育研究的科学原则委员会.教育的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2](美)马戈·迪希特米勒.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美)马戈·迪希特米勒.作品取样系统——36岁儿童发展指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