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2025年幼儿园游戏研讨会”在沪开幕,华爱华/黄进/梁慧娟做主旨报告
作者:研究会管理员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5-06-20

作为东道主,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局长程卫国向远道而来的幼教同行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向长期奋战在学前教育一线的园长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搭建平台,让全国幼教同仁能齐聚青浦,共话游戏育人之道,为青浦学前教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他指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是城市温度的生动体现,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工程。秉承“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的初心,上海市青浦区着力加强资源供给,聚力内涵建设,全力落实“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构建起"政府统筹、教研引领、园所创新、家庭协同"的区域游戏课程新生态,让每一所幼儿园都成为儿童自由成长的童年院子,推动区域“幼有所育”真正走向“幼有善育”。青浦紧扣"幼儿发展优先"理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支点,秉承“玩学合一”的核心理念,坚持“共同玩,玩中学,玩中长”——让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深化“玩学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探索“教研修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坚持家园社协同育人,联动家庭挖掘园外游戏资源,形成家园共育的游戏支持网络,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幼儿玩学路上的有力伙伴。

开幕式后,三位专家围绕“小游戏·大支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保教质量整体提升”这个核心主题做主旨报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秘书长、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敏担任主旨报告主持人。

 

 

主旨报告1

确立高质量幼儿园创建中的保教质量观——从游戏的视角

现场,华爱华教授重点讲解了“高质量幼儿园创建中保教质量观”的四个观点。

一、高质量幼儿园保教质量观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时期,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提出2035年内基本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前教育也开启高质量幼儿园建设行动。教育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为高质量保教实践指明方向,其权威地位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部署,针对传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办园方向,这一理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2025年6月1日实施的《学前教育法》中均有体现,从政策到法律为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提供保障。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新时代教育公平从“人人有园上”转向“人人上好园”,政府强调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在师幼互动等方面对教师实践提出“关注每一个”的要求。游戏是每个幼儿在自身能力水平按成长节奏实现自我发展的活动,有的幼儿园采用低结构材料,不同年龄段幼儿玩相同材料时水平逐步提升,体现游戏的个性化发展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师需重视对幼儿游戏的日常观察。如为每个幼儿建立文件夹,分类记录观察到的游戏行为,包括冲突事件等,这种日常观察和解读游戏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三、游戏对未来育人的价值

未来社会具有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具备灵活变通、反思创造能力的人。游戏课程的不确定性特征,能让幼儿在应对游戏中的各种不确定时,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品质。教育中“教”是传递知识技能,“育”是浸润智慧、能力、品质等,游戏体现育人特点,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自然习得知识经验,能力在游戏重复中强化,学习品质在解决问题中形成。

四、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要点

1. 相信儿童是游戏高手:如上海静安区提出“游戏玩+”理念,教师应成为研究游戏、懂孩子游戏的专家,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会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哇时刻”。

2. 看懂游戏中的主动学习:教师要关注寻常时刻中的学习发生,从关注结果转向注重过程观察,这是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关键。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是幼儿研究与幼儿知识,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学习类型有效支持幼儿学习。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在各地实践中因管理者和教师对儿童的认识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实践证明其能有效提升保教质量。教师应相信儿童的游戏能力,看懂游戏中的学习,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基于幼儿生活和游戏生成教学,助力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知识、发展能力,为高质量幼儿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主旨报告2

穿越心灵与文化的界面:

走向对儿童游戏的跨学科理解

黄进教授以案例为引呈现幼儿园“琐碎日常”里的普遍存在的老师的“良好意图”与儿童的“不领情”的现象,引出了对于“理解(儿童)之难”的深度思辨。

一、超越“因果解释”:拥抱“意义诠释”的复杂性

黄进以一则案例切入,引出对“因果解释”和“意义诠释”两种模式的思考。强调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更多追问:儿童为何如此行动?他们自己如何理解其行为?其意图、信念、体验是什么?

黄教授强调:理解,是意义诠释而非因果解释。我们要看到儿童作为主动‘行事者’的内在动力——他们的欲望、信仰、意图如何驱动其行为,以及他们如何积极参与文化与社会的意义建构。

二、游戏:意义编织的特殊场域与文化之网

将游戏视为儿童意义诠释的典型场域,其特殊性在于遵循“叙事逻辑”而非现实逻辑。黄进指出,“在游戏中,‘叙事真理’依据其逼真性而非可证性评判。”理解儿童游戏,就是理解他们正在构建的独特叙事。

然而,这种理解绝非孤立发生。意义深深植根于文化框架之中。黄进教授引用观点指出:“人类并不是孤立地建构意义的。意义总是在文化的框架内生成,因为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解释世界的工具、符号、故事、范式和共享的意义系统。”儿童通过参与文化提供的符号系统(如语言、玩具象征、游戏规则)来理解世界、诠释经历并赋予行为意义。理解儿童的游戏,必然要求我们理解其所处的文化语境及其提供的意义工具。

三、理解之难:跨越遗忘鸿沟与重构教育话语

黄进认为,应坦诚理解儿童存在巨大挑战,尤其是其内在体验与意义世界。这样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理念摒弃了“必须达到的目标”,转而倡导“值得追求的目标”。这种框架为儿童指明认知、社交、个人技能等发展的方向,提供探索和发展的机会与支持,但不要求评估儿童是否“习得”了纲要所述内容。这体现了对儿童个体发展节奏、内在动机及意义生成过程的尊重,与“意义诠释”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主旨报告3

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引幼儿园保教实践改革

梁慧娟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梁慧娟教授从政策背景、评估定位、实践路径等维度系统阐释学前教育改革方向,为幼教工作者提供理论与实践双重指引。

一、政策护航:学前教育迈向公平优质发展新征程

近十年间,中央以系列重磅文件锚定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其纳入教育强国战略,强调通过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学前教育法》第七十四条明确,以《评估指南》为评价指挥棒,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推动“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升级。国家将公平与优质一体化考量,通过“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幼儿园”提升家庭获得感,而《评估指南》的出台正是破解科学保教理念与实践脱节问题的关键抓手,旨在让每个幼儿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人生开端。

二、聚焦核心:以过程质量评估撬动保教实践升级

一是评估定位从“选优”到“促建”的范式转型。《评估指南》颠覆传统选拔性评估模式,确立“以评促建”“减负提质”双导向。国家设立24个保教质量提升试验区,通过聚焦师幼互动、游戏活动等过程质量,带动幼儿园整体质量可持续提升。评估不再关注硬件设施或奖牌数量,而是以“教师与幼儿高质量互动时间”等核心指标,推动评估与保教过程深度融合,减少迎检形式主义。

二是重构评估逻辑与实践重心的双重转变。评估重点从“结构质量”转向“过程质量”,即幼儿在园体验的关系与互动质量;评估视角从“找不足”转向“找进步”,通过增值评价关注幼儿园改进过程。梁慧娟强调,行政部门需以发展眼光激发园所内生动力,营造“赏识—成长”评估文化,让幼儿园工作回归“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本质。

三、实践落地:构建“儿童为本”的保教行动框架

(一)游戏为基:重塑幼儿园课程生态

《评估指南》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纳入评估核心,要求确保幼儿每日充分自主游戏时间,教师通过观察不同游戏时长对幼儿高阶思维的影响开展实践研究。环境创设需因地制宜,材料投放兼顾“丰富性”(覆盖多领域发展)与“适宜性”(尊重年龄与个体差异),落实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同伴、玩法的“三自主”原则,并将游戏精神渗透至一日生活决策中。

(二)协同赋能:教师与园长的角色重构

教师作为改革核心主体,需聚焦师幼互动“观察—解读—支持”能力:通过幼儿自信状态判断情感互动质量,以“一对一倾听”理解幼儿行为逻辑,在游戏后引导表征表达,促进其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园长则需从“资源争取者”转向“保教领导者”,既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又要推动家园社协同共育,以幼儿发展数据为沟通纽带,建立信任型家园关系。

四、展望未来:以“过程做实”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改革的关键在于将‘过程’落到实处。”梁慧娟呼吁,幼教同仁需以《学前教育法》与《评估指南》为遵循,将“儿童为本”理念转化为每日保教实践。从国家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到全国园所的协同推进,学前教育正以评估改革为支点,撬动从“经验保教”向“科学保教”的深刻转型,为万千幼儿铺就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