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专委会工作

协同跨越创新——2024年家园社共促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6日

图片




开幕式


为深入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推进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5月16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24年家园社共促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学术年会在重庆开幕。此次会议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师范大学承办,重庆市沙坪坝区妇女联合会协办。

大会开幕式由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朱桂琴教授主持。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姚伟教授分别致辞。


图片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朱桂琴教授主持

图片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教授致辞


图片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姚伟教授致辞


图片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共包括7场主旨报告,围绕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与支持、家园社协同育人、民族文化与立德树人三个议题的33场分论坛报告,4所幼儿园实践观摩。



专家主旨报告


5月16日上午的专家主旨报告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于冬青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一

《成长环境的稳定性与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图片
图片


刘精明教授做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精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成长环境的稳定性与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报告内容围绕成长环境生态及其稳定性、解释机制、研究设计及其结果讨论等展开。


核心观点: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系统性、全方位的,不仅塑造人类行为,也对人类发展基础物质的影响十分敏感。成长环境是一种生态,基于生物特性和环境力量的双重作用,生物生态学模型将人的发展视为有机体生物特性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人的生命全过程。生态稳定性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中断和非连续性影响着发展的后续过程。刘精明教授及其团队采用“2012年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项目数据展开实证剖析,呈现了儿童积极心境、问题行为、抗逆力、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变量及其流动、留守经历的关系特征。基于研究结果讨论并提出,对儿童的分析和理解,应该从儿童自身和环境作用两方面展开,还应注意生态变迁是一把双刃剑,面临向好与向坏的转变。



主旨报告二


《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成长适应》

图片
图片


寇彧教授做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寇彧教授以家庭互动的日常言语案例作为导入,进行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成长适应》的报告。


核心观点:

父母的心理控制指父母侵入到孩子心理世界、意识形态的过程,对儿童的行为、思想观念、人际适应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父母通过诱发内疚、爱的撤离、施加权威三种策略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使家庭气氛缺乏温暖、氛围严酷、冲突、不公正,导致孩子出现低自主性、少社会连接、低效能感等。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的自主需要、关系需要、能力需要得到满足时则心理充盈,若未满足或受挫,则会心理枯竭,出现补偿行为。寇彧教授及其团队对特定阶段的青少年群体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了早期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同伴受害等与父母心理控制之间的关系路径。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培育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打破父母心理控制的消极后果、恶性循环具有实践意义。



主旨报告三


《儿童社会情感能力观察测评系统:解构与重构》

图片
图片


陈世联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师范大学陈世联教授进行了《儿童社会情感能力观察测评系统:解构与重构》的报告。


核心观点:

陈世联教授及其团队自2019年至今,致力于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系统(SEC测评系统)的编制和修订,在报告中介绍了观察测评系统的解构、重构及建构路径。该系统将社会情感能力分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技能和决策评估五大维度,下设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观察要点多个,并说明了指标内涵、外延、操作性定义等。在实施和应用过程中,该系统遵循非参与式观察、轶事记录等六个程序,聚焦社会情感能力的总体水平、各维度与项目水平,关注儿童目前可能出现的社会情感能力样态和学习状况,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升构筑了多维多层的支持体系。



主旨报告四


《教育戏剧提升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实践研究》

图片
图片


李燕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李燕教授在《教育戏剧提升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实践研究》报告中,以社会-情绪学习框架为切入口,分析了教育戏剧提升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核心观点:

教育戏剧体现“做中学”的理念,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达到学科、活动育人的目的。教育戏剧与社会情绪学习密切关联,有助于帮助儿童增加自信、提高合作技能、改善情绪管理、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等。李燕教授及其团队以217名中班儿童为对象,分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从显性课程角度开展了教育戏剧的系列活动。研究发现,实验组的中班幼儿在人际互动、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维度的分值显著提高。教育戏剧课程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包括人际关系、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同理心、参与和互动性、注意力/活动水平和配合度。

 

图片


5月17日下午的专家报告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彭俊英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五


《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治理现代化下家庭教育知识体系逻辑起点》

图片
图片


于冬青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于冬青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治理现代化下家庭教育知识体系逻辑起点》,阐述了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建构面临的新挑战、历史逻辑、哲学逻辑、学理逻辑、实践进路。


核心观点:

当前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呈现出家庭教育公共政策知识形态零散、家庭教育知识抽象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化不足、家校社共育制度实践性知识较弱等问题。于冬青教授梳理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知识、西方家庭教育知识到现代社会知识整合的脉络,呈现出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继而从本体论知识、价值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切入,展现了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建构的哲学逻辑,彰显了学理层面的理论范式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建设应注意跨领域创新知识研究、理论建设与实践经验有机整合,与各级政府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密切配合形成良性互动等。


主旨报告六


《支持家长情绪劳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图片
图片


刘晶波教授做主旨报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委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在线进行了《支持家长情绪劳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报告。


核心观点:

刘晶波教授围绕“父母情绪劳动”“幼儿社会性发展”两个关键词进行立意解析,从情绪劳动的概念梳理逐步聚焦父母情绪劳动的定义,论证父母情绪劳动的概念依据和内涵特征。报告围绕了0-6岁父母的情绪劳动是怎样的、父母情绪劳动的功能与价值、如何支持父母的情绪劳动等三个问题展开阐述。刘晶波教授及其团队通过个体区域抽样和机构抽样收集数据,分析和发现了父母情绪劳动中情绪劳动与体力、脑力劳动并存,积极和消极情绪劳动并存等结果。当父母消极情绪劳动减少时,幼儿家庭生活氛围优化,幼儿社会行为养成与情感发展稳定性增强,幼儿的社会教育效率提升,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构建家长共同体、为父母情绪劳动提供行动研究支持等实践策略,能“释放”“盘活”了闭锁的父母或祖父母的生命能量,助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带动个体社会性的终身成长。


主旨报告七


《父母游戏性对幼儿游戏性的影响:亲子互动的中介作用》

图片
图片


魏勇刚教授做主旨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魏勇刚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父母游戏性对幼儿游戏性的影响:亲子互动的中介作用》。


核心观点:

报告以“游戏真的是一种天性吗?游戏活动中为什么有的孩子缺乏游戏动力?”等问题引入,围绕游戏性与幼儿、成人的关系基础提出研究假设。幼儿的游戏性对其创造力、社会性发展、心理调节等方面有积极影响。成人的游戏性有助于提高成人工作、生活质量等,父母的游戏性可能通过家庭教育的过程因素作用于儿童的游戏性。通过实证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父母游戏性、幼儿游戏性、亲子互动在独生情况和年龄上存在差异,父母的游戏性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的游戏性,亲子互动在父母游戏性与幼儿游戏性之间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基于直接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的结果,魏勇刚教授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幼儿游戏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游戏性对幼儿游戏性的影响等问题。


图片


本次会议于5月16日下午设置了三个分会场,分享了33个分论坛报告,围绕家园社共促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进行了精彩的交流探讨。参会专家和代表们前往了重庆市渝中区实验幼儿园、重庆市沙坪坝区新丝路幼儿园、重庆市沙坪坝区曙光幼儿园、重庆市合川区新华幼儿园4所幼儿园,观摩了社会情感学习支持和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学习与发展框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高丙成,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