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专委会工作

“2023年幼儿园游戏研讨会”在蓉开幕,虞永平华爱华侯莉敏丁海东做主旨报告丨游戏研讨会①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2日

图片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通过探讨游戏价值、探索游戏多样性、分享各地幼儿园经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10月19日,2023年幼儿园游戏研讨会在成都开幕。此次会议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主办,成都市教育学会、成都市金牛区人文学前教育研究会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儿童游戏与教育质量”。

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在线下和线上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片


开幕式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主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鄢超云主持。


图片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侯莉敏发表讲话。

她首先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肯定了研讨会聚焦于儿童游戏与教育质量主题的价值。她指出,当前学前教育事业正经历从“有质量”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作为教育体系的起始环节,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目前学前教育如何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找准路径方向、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确保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信通过研讨会提供的碰撞与交流平台,能引发、拓展和深化大家对游戏的认识,也通过各地各园所丰富多样的游戏实践样态的分享,大家能积极思考游戏质量的关系,探讨如何以高质量的游戏促进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传递理念。以理论的力量引领实践,一直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秉承的价值追求,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总会也会一如既往支持各个专委会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


图片

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发表讲话。

成都自古就是教育名城,她非常欢迎全国教育同仁前来交流学习!她介绍道,成都市教育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成都市会员最多、影响面最广的教育学术团体,下设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此次成都市教育学会第三次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协办单位深感荣幸,向多年来一直关注与支持成都教育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谋划,再次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之一。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着生长的需要和生长的内动力。儿童的游戏水平,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发展水平。教育部文件多次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幼儿园教育应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幼儿园游戏研讨会,探索如何通过游戏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发展,就是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做教育。


开幕式后,四位专家围绕“儿童游戏与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主题做主旨报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秘书长、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敏担任主旨报告主持人。

图片



主旨报告1

幼儿园游戏三题
图片
虞永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虞永平教授谈到,这些年来,老师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游戏,并且清晰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权利,是儿童获得经验、感受快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大家意识到,游戏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自我修正,促进儿童的思维与环境进行主动交流;游戏能提升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出的能力可以迁移,用于其他活动或生活中,帮助他们学会更灵活地解决问题。

现场,虞永平教授重点讲解了游戏三题。一题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政府文件都强调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儿童学习与发展、呵护儿童天性和精神世界等诸多方面而言,游戏是必要的、重要的、主要的,且是不可替代的活动。很多研究表明,游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缺乏游戏就缺乏健全的童年,有游戏的参与才有真正有效的儿童学习。

需要强调的是,组织游戏需要系统思维。游戏涉及到儿童年龄及发展水平、空间、材料、教师等,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应变,针对特定的情境,采取适宜的回应和支持策略,尤其要避免“模式化”“一刀切”的现象。

二题是游戏环境与儿童发展。大部分儿童游戏是需要空间、材料等环境支撑的,空间的适宜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能够保证儿童更多地投入游戏之中。游戏中,我们要关注儿童对归属、掌控、独立和慷慨的需求,那些有归属感的儿童知道“我被爱”,有掌控感的儿童知道“我能成功”,有独立感的儿童知道“我有能力做决定”,有慷慨感的儿童知道“我有一个生活目标”。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与儿童互动的指导框架,通过创设环境,计划课程,从而避免儿童受挫。
三题是在民间游戏中传递文化精神。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感知和理解文化,主要不是依靠文字阅读,而是通过操作、尝试、欣赏、制作、表演、交往等活动,通过直接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比如绘本、童谣、民间游戏、儿歌、动画等形式。文化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我们在为幼儿选择民间文化内容应抓住这几个主要原则:可理解,能感受;可实操,有经验;可把控,正能量;有条件,有资源。
其中,民间游戏生动有趣,如老鹰抓小鸡、滚铁环、丢手绢等,关注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有的还侧重规则意识、坚持性、耐力等,具有很强的独特价值。
总之,游戏是儿童发展所必需的活动,要确保儿童的自由游戏时间,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游戏;要在游戏环境创设上下功夫,更多体现儿童的意愿和参与,更多体现儿童的主动、投入和创造;要注重民间游戏的文化传递作用,在体验游戏和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创造民间游戏。

主旨报告2


游戏与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


——谈“放手游戏”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幼儿园,游戏与保教质量的提升相关吗?华爱华教授说,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来,华爱华教授亲眼见证了幼儿园游戏与保教质量提升的紧密关系。她发现,凡是那些真正践行放手游戏的幼儿园,都能让人体会到游戏带给幼儿的发展是多么的震撼、直接可见!同时,她也发现游戏带给了教师专业成长,让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专业自信和职业幸福感,从而理解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甚至游戏也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观念。

或许,有人会问,放手游戏是外来的思想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思想,主张解放儿童就是给儿童自由、让儿童自主;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原则”,鼓励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实际上,这些就是放手游戏的思想基础。

有的老师会疑惑,放手游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适宜吗?放手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吗?华爱华教授溯源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作为”的观点,她表示,儒家提出“无所为而为”,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佛家提出“无心而为”,这些思想都主张不要过于追求结果或形式主义,要非功利化地做事,顺势而为。那么,我们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其中,教育是人为的、有目标的,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的,需要“人为”与“天然”二者合一,顺着儿童的天性与发展规律去做事。

所以,游戏中的教师到底该如何作为?华爱华教授坦言在观察游戏过程中,自己常常会关注两点:一是放手的还是高控的?二是放手的还是放任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放手而不放任的做事境界。

她强调,游戏对保教质量的提升体现在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师是通过看懂游戏中的幼儿自发学习、自我发展,从而实现了专业的自我成长。教师通过观察解读游戏可以读懂大量程序性知识是儿童主动建构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性,能够帮助他们做入学准备。可以说,教师的专业自信就源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大量真实案例积累。

通过游戏,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提升教师岗位的核心素养,教师岗位的关键任务的完成才能体现高质量;游戏才是关于儿童发展的活教材,否则,我们会发现教科书中学到的儿童发展知识常常解释不了游戏中的儿童行为;要尊重儿童必先理解儿童,通过游戏这部活教材,我们会发现自己常常误解儿童,从而总是自以为支持了儿童的需要。

华爱华教授提醒,当前幼儿园游戏实施中的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游戏案例的撰写成为教师的负担;第二个问题是基于表征的一对一倾听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被动性行为。她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解读,鼓励我们要摒弃对待游戏的教育功利主义,不要将游戏行为的分析过于复杂化等等。

主旨报告3

幼儿园游戏环境对儿童发展的支持


图片

侯莉敏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幼儿与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侯莉敏教授从幼儿园游戏环境方面为大家进行了交流。研究表明幼儿通过积极探索由环境所提供的行动的可能性来发现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不仅能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而且还能提高他们适应环境采取行动的能力。
许多幼儿园设置了各种区域(有形、无形的),不同的环境会引起幼儿游戏的不同水平。一个有着良好计划的环境会吸引幼儿,而一个杂乱无章的或过于开放的环境会增加幼儿的混乱、失控行为。因此,为 3-6 岁幼儿计划和安排游戏环境时,要设置一些能成功吸引幼儿投入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而空间的合理规划和游戏材料的投放就是其中重要的基础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游戏和混乱失控的游戏不同,简单游戏中很少存在安全和噪声问题,因此这种游戏很容易被教师忽略。这种游戏经常包含重复行为,并且幼儿参与度不高。对于学步儿来说,这种游戏是有益和适宜的,但对3-6岁幼儿来说这种游戏则过于简单、缺乏想象。
在富有成效的高水平游戏中,幼儿表现得高度参与和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复杂的游戏体验中。
什么样的环境能引起幼儿的高水平的游戏呢?


游戏环境应当以儿童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并在环境中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学习者,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

游戏环境建立的基础是学习的社交性本质,并积极促进组织良好的合作学习。

游戏环境中的教师充分理解儿童的动机及关注他们的情绪发展

游戏环境的创设对个体差异(包括每个儿童的先前知识)高度敏感



游戏环境如何契合于幼儿的需要呢?侯莉敏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幼儿的想法。比如:是自然的、可以满足丰富的感官发、有范围感与拥有感、是独占的、是无拘无束的等。
孩子还说了,他们与成人在一起相处的地方应具有这些特点:平等、独立于规则与俗规之外、信任、亲密联以及有特殊的感觉。
故而,幼儿园良好环境的表现形态应该是安全的,没有显性和隐形的安全隐患;它充满童趣,幼儿非常喜欢这儿;它充满了学习机会,幼儿在其中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经验。

莉敏教授说,幼儿园有没有区域不是根本问题所在。根本所在是你的环境是否表现了上面所说的良好形态,幼儿可以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积累经验,可以促进他的思维力由简单向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向抽象发展。当幼儿的思维力获得了发展,当他对世界的认知,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当他走向未来世界的中央,当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会是多么自豪、多么自信。幼儿园应该通过这样的环境创设,培养这样一批孩子,这才是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有助益的。

主旨报告4

幼儿园游戏的课程生态

——两种组织.三个类别.观察指导


图片

丁海东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游戏与玩具专委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海东教授说,贯彻游戏精神非常重要。他认为,游戏精神代表着孩子,是童年的一种状态。幼儿园保教实践的所有环节,既然都是以服务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为宗旨,那么游戏精神就应该贯穿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


丁海东教授表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强调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地位,其实就是追求幼儿园课程教学实施的最大限度专业化。


通过分享案例,丁海东教授让大家看到其中“非游戏”的体现,进而思考游戏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我们立足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所在的位置在哪里?


丁海东教授提出,游戏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在集中教学中的教学游戏,二是在自主活动中的自选游戏。


在教学游戏中,游戏是作为支持预设教学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也是对于教学的形式支持或包装,即因教学而游戏。在自选游戏中,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而主动选择的游戏,即因游戏而教学,是广义的游戏。


那么,在自主活动背景下,游戏到底可以有哪些类别呢?三种,分别是自发性游戏、探索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丁海东教授一边展示案例,一边为大家进行了讲解。


自发性游戏主要表现在象征和角色。这种游戏侧重于幼儿主观的情趣、愿望、想象的满足与表达。很多老师会对它产生质疑,觉得没有价值。但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释放了他的个性,他的热情是高涨的、心态是乐观的、人格是健康的——这些难道不是价值吗?


探索性游戏则相对理性,侧重问题与情景。丁海东教授强调,对于游戏的价值,别以找到答案作为质量标准,其实找答案的过程更重要。


最后,规则性游戏注重规则与竞争,它是能广泛传播的。但在”自主游戏”的背景下,它相对被忽略了。实际上,它如果设计得好是能成为文化的符号,比如常见的民间相传的经典游戏。



丁海东教授反复强调了三种游戏的价值各有侧重。那么,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也应存在重心差异,这是教师专业创造性的体现。比如自发性游戏重在幼儿自主,需要教师“闭嘴与放手”;探索性游戏重在问题解决,需要重视“材料与介入”;规则性游戏重在人际规则,教师要把握由“控”到“放”的契机。


图片



让我们牢记“玩中学、玩中教”“做中学,做中教”。把游戏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强调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对孩子游戏需求的满足,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于游戏精神的追求。于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幼儿园游戏它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课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