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总会工作 > 活动专题

第二届圆桌会议系列报道之十八丨幼儿园游戏质量管理的金牛区实践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3日
    来源:研究会

幼儿园游戏质量管理的金牛区实践


图片

余  琳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陈  丹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  洁  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

付国庆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邓  洁  成都市第四幼儿园

林  宏  成都市锦西幼儿园


核心观点:

幼儿园进行游戏质量管理,首先要求教师和管理者要达成“游戏质量”共识。即幼儿园游戏质量是指幼儿园游戏中的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程度。

其次,抓住影响游戏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抓住关键人物(园长、教师)、聚焦关键问题(时间、空间、材料、教师观察与分析、教师回应与支持),借力教研助推游戏质量,在“真问题”中,再次厘清认识,并基于游戏现场,推进系统持续的教育变革,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最后,评价游戏质量,最根本地要关注“人的发展”。即无论教师实施怎样的教育影响,最后都要回归幼儿,看到游戏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程度。



如何让游戏更有质量?这是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的幼教团队一直在研究的话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教研现场,看看教师应该怎么做,园长应该怎么管,教研活动应该怎么开展,才能让幼儿园的游戏更加有质量。

 


问题一:你是如何理解游戏质量的?


付国庆:从质量的概念出发,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游戏质量就是游戏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程度,因为提升游戏质量的核心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那些有目的、能让儿童聚精会神专注投入的游戏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学习,这样高质量的游戏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支持的。教师基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带着教育意图去创设游戏环境,即让游戏环境隐含教育意图;教师还需要去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去发现幼儿的新兴趣、新问题、新的教育契机并及时对环境做出调整,持续地去支持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总之,时间、空间、材料、师幼关系、教师观察指导等都是决定游戏质量的要素。


黄洁:谈到“游戏质量”时,会想到吸引人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热闹的游戏场面、专注于游戏的儿童,然而,这些都只是呈现“结果”的场景。我认为“游戏质量”不仅是一种结果,还应该是一种过程,因为游戏在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之前,首先是作为儿童的一种本能需要存在的,没有幼儿园、没有教师,儿童也会游戏。因此,聚焦“游戏质量”这个话题时,不可回避“游戏是否满足儿童的身心需要”这一点,游戏首先要满足儿童“玩”的身心需求,之后才可能通过环境、材料的隐性作用以及老师的适时介入引导他们探索和学习。因此,游戏质量应表现为一种过程性、发展性。


邓洁:过程质量非常重要。就游戏材料而言,要关注创设与整理环境时是否有儿童的参与,陈列摆放是否基于儿童的视角,是否便于取用等。材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是否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和活动。当教师为孩子们提供这些游戏的保障后,高质量的游戏才更有可能生发、发展。


陈丹:游戏质量由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三个维度构成。三维要素之间又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尽管条件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是构成游戏质量的紧密结合的整体,但过程质量是幼儿园游戏质量的核心。游戏质量三维构成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递进关系。比如只有当条件质量达到一定的质量基线,过程质量才能起作用,进而对游戏的过程与幼儿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还有游戏质量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发展性质量。



问题二:影响游戏质量提升的因素有哪些?


付国庆:我认为好的游戏环境是游戏有质量的重要前提。游戏环境既包括静态的物质环境,也包括隐性的心理环境。我们不仅要把环境看作是条件质量,更要把环境看成是过程质量。游戏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的质量。要提升环境与幼儿互动过程的质量环境就要实现“三动”,即环境随幼儿而动、与幼儿互动、让幼儿流动。随幼儿而动就是随幼儿的兴趣而动、随游戏中的问题而动、随游戏中的教育契机而动。与幼儿互动,就是环境要能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一是环境的创设和调整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二是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要注重丰富幼儿的新经验。让幼儿流动即指空间的流动,材料的流动,更指幼儿思维的流动,游戏中幼儿不仅仅是动手操作,更是要引发幼儿动脑思考,让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不断地在游戏中积累新经验,形成新认知。我想只有提升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质量才能实现游戏质量提升。


陈丹:确实,如果只是一堆材料在那儿放着,就单单是条件质量;评价环境和材料更重要的是基于物与物、物与人发生的互动进行的删减、补充、调整的过程。因此,环境材料需要从丰富走向适宜、从静态走向动态,思考在动态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做些什么?这就涉及影响游戏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游戏素养。在实践中金牛区围绕教师游戏素养中游戏信念、游戏知识与能力、游戏精神和游戏力四大核心内容构建了教师游戏素养模型,形成“六大领域、十三大模块”幼儿教师游戏素养培训课程的内容框架,研发出金牛区幼儿教师游戏素养提升培训课程菜单。教师游戏素养提升培训课程,实现了不同水平与需求的教师快速有效的成长。


黄洁:作为园长,过去我们在抓幼儿园的游戏质量时,主要关注教师,走进班级去评价游戏材料的丰富性、孩子们玩耍的状态等,这是一种经验管理。当我们学习幼儿园游戏质量三维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后,发现管理者对游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游戏质量的保障、管理、评价上,例如游戏的时间在一日生活中的占比、游戏空间与场所的规划、游戏的教科研深度、基于游戏对教师的评价、游戏材料的经费保障等。要想提升幼儿园的游戏质量,园长必须意识到要从对幼儿园当前游戏现状分析做起,从相关机制的建立、优化中做起。


林宏: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基础,但教师营造的包容性心理环境也必不可少,两者缺一不可,有效结合才能让孩子的游戏走向高质量。



问题三:如何借力教研助推游戏质量?


陈丹:教研首先要找准“真问题”。于是我们面向全区各级幼儿园各类人员,通过访谈、现场观察、问卷调研等方式收集整理出“教师的游戏困境”300余个。通过对大量实践困惑的分析,发现其本质来源于教师对幼儿园游戏中的教育性与自然性的关系、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游戏中的自主性与规则性的关系等5对核心关系的认识出现问题。如何回应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教研不仅是需要深入具体的游戏现场,有时候也是需要“坐而论道”。于是我们围绕“幼儿园游戏是否需要预设目标”等13道辩题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金牛区幼儿教师游戏辩论赛”。在活动驱动下,倒逼老师们学习钻研游戏理论、倒逼教师们去主动思考。比如老师们通过辩论活动理解了自主并非随心所欲、规则也并非他人强迫,也理解了游戏本身就具备规则性和自主性双重特性,规则与自主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则是规则中有自主,自主中有规则。辩论活动让我们学会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园游戏中的基本关系,逐渐清晰的“金牛游戏共识”已成为当下金牛学前教育的基本取向。


黄洁:教研是一个基于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聚焦提升游戏质量的教研,一定要回到游戏现场去开展,同时要明确“在游戏现场去看什么、分析什么以及改变什么。”例如,我们在游戏现场发现的“真问题”有:30分钟游戏不能满足儿童玩耍的需要;游戏主题太传统;游戏的空间布局缺乏新意;游戏区之间的人际互动少;等等。这些问题背后,有需要调整的管理制度、有需要更新的游戏认知、还有需要变革的游戏评价。要想实现这些调整和变化,持续的教研很重要,不是一蹴而就的。


付国庆:研究游戏的教研应该与传统的教研有一些不一样,要尽量体现游戏的特质。组织时教师不能完全站在隔岸观火的角度,而要把自己放入游戏中,唤醒自己对游戏的感知,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学习过程。

比如我园最近开展的一次系列教研活动,在不同范围内组织老师们调整视角,对幼儿的做法进行讨论和分析。起初,老师们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塞、扣、撕、粘、戳洞洞等行为的特点,创设了一面操作墙,而孩子们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游戏在玩,而是被墙上作为装饰的尾巴所吸引,认为有小动物藏在墙里面,孩子们开始拆墙。那孩子的拆墙行为教师要支持吗?通过年级组诊断式教研达成共识只要对儿童有益的事情都可以给予支持,于是我们接纳幼儿的好奇,支持幼儿拆墙探究。墙拆了,本以为游戏就结束了,结果孩子们拿起拆下来的泡沫玩起了送快递的游戏,几天后,老师发现孩子们不玩了。为什么孩子不玩快递游戏了呢?教师有必要重新唤起孩子对快递游戏的兴趣吗?如何再次唤起幼儿对快递游戏的兴趣并在游戏中整合儿童的学习呢?通过班级对话式教研、园级案例式大教研研讨出创设快递区、老师扮演快递员角色、走出班级送快递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提升了游戏的质量。


余琳:前面三位老师从“找准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谈了如何借力教研助推游戏质量。不难看到,教研首先要找到“真问题”,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关联着诸多因素,拨开层层迷雾,发现最本质核心的问题,是找准真问题是第一步。再通过教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路径中寻找破解之策,再针对性补齐“短板”,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当老师们清晰地看见新理念、新方法融入游戏后的真实“样子”,亲历到孩子们的发展变化,真正意识到旧观念、旧方法的不足时,便开始自觉地调适自己的行为,这是撬动园所游戏质量的整体提升有效且可行的教研方法。



问题四:如何评价游戏质量?


付国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游戏质量的高低就是看是否促进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游戏之于幼儿是玩玩,之于教师是教育,之于教育是发展。高质量的游戏一定是能够整合儿童的多元学习,促进儿童新经验的增长。


黄洁:当我们思考如何评价游戏质量时,应该再次回到“游戏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程度”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游戏质量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游戏”,而是游戏中的“人的发展变化”。由于“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科学的游戏质量评价观需要强调过程的“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有三层含义:其一,评价的重点在于关注游戏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看条件质量是否能根据儿童游戏发展的需要适时优化,是看师幼双方是否有深度互动;其二,评价的时机在于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对游戏的评价不是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一场回顾与总结,而是教师在真实、生动、鲜活的游戏现场为儿童提供支持;其三,评价的目标在于促进游戏的动态变化,评价不在于给教师、给游戏打一个分数,而在于发现游戏中的精彩、诊断游戏中的问题、提供教师和儿童需要的支持。


陈丹:真实有效的推进区域游戏质量提升离不开对游戏质量的评价。我们以编制《金牛区幼儿园游戏质量评价要点》为抓手,将编制的过程看作是教研的过程、共构的过程,行政人员、教研员、园长、老师们多方参与,围绕理论架构、现场剖析、实践应用、反馈修订等共同讨论、修订调整,在对话中关注不同视角的意义及不断修订过程带来的变化。《金牛区幼儿园游戏质量评估要点》成为评价游戏质量、促进游戏质量不断发展的支架。在评价游戏质量里最核心的关注点是“人的发展”,这里“人的发展”除了指向儿童的发展,还包括对教师发展的关注。


余琳:三位老师都谈到了如何评价游戏质量,最本质也是最核心的是关注“人的发展”,即无论教师实施怎样的教育影响,最后都要回归幼儿,看到“游戏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程度。”这意味着我们不应用成人的想法、成人的视角、成人的主张去代替儿童游戏,意味着我们需要真正解读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教研,绝不是纯粹地被动等待所谓的“哇时刻”。在几位老师的发言中,我们看到行政人员、教研员、园长、老师们做的一些大胆尝试,有效促进了游戏质量的提升,发挥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有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

编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主编:高丙成

编辑:王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