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教育特色

九把钥匙⑨|嵌入式评价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2日

编者按

“九把钥匙”是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推进农村园课改的创新举措,包含理论口袋书、在地资源图、家园合作站、班本化小审议、KWL记录表、有故事的环境、野趣游戏空间、发现式观察和嵌入式评价九项内容,指向课程的支撑、课程的内容、形式载体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每一把钥匙都有具体的操作要点,其操作要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够指导每一位农村教师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最终改变课程观、教育观和儿童观。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特别推出系列文章,讲述“九把钥匙”背后的故事。今天介绍第九把钥匙——嵌入式评价。

 九把钥匙

嵌入式评价

奏响成长新乐章

 

第九把钥匙:嵌入式评价

目标:支持幼儿评价,以评价推进活动实施。

操作要点: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等环节中,通过选择评价内容—提供评价工具(投票、统计、画图等)—分享评价结果三个步骤,支持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评价自己、他人、活动和课程,教师运用评价结果继续调整、优化和推进课程的实施。

 

“九把钥匙”解锁教育中一个又一个难题时,我们溪口幼儿园也乘此快车踏上了课改新路。随着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发生改变,“评价该如何跟进?”这成为了课改的焦点。过去以教师主观感受来评价幼儿的观念与方法显然无法适用,如何让幼儿更好地参与评价,并将评价嵌入一日生活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溪口幼儿园是一所位于温州北部的农村幼儿园,幼儿基本都来自农村家庭。由于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幼儿普遍存在生活与学习习惯欠佳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顽疾”,我们立足“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激活“九把钥匙”中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儿童,将评价嵌入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借助“嵌入式评价”这把钥匙,选择评价内容—提供评价工具—分享评价结果,三段式推进评价活动。

一、选择评价内容

一日生活中有哪些环节可以进行评价?围绕这一困惑我们与幼儿开展了集体谈话,一起讨论“在幼儿园里,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呢?”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比一比谁吃饭吃得好”;有的说“可以看看谁睡觉睡得棒”;有的说“要上幼儿园要不迟到”;还有的说“在幼儿园里不能乱扔垃圾”……

幼儿投票选出评价内容

孩子们思绪万千,答案也尽不相同,经过激烈的讨论与评选,幼儿通过投票筛选出评价内容——“养成好习惯”。经过师幼共同梳理,评价的具体内容为:入园、进餐、午睡、同伴交往、卫生习惯和运动,共六部分。

二、提供评价工具

(一)细化评价标准

明确评价内容后,评价主旋律正式奏响。对幼儿进行有效评价是“养成好习惯”活动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需提供有效的评价工具,支持幼儿自主评价。

由于36岁幼儿的依从性评价占主导地位,自主性评价相对欠佳,他们需要借助明确的评价细则进行对标自评。师幼通过集体讨论、分组讨论的形式将存在分歧的内容进行分析、细化,再鼓励幼儿通过多形式记录、对内容进行回顾等途径,帮助其理解和完善评价细则。

幼儿分组讨论,把自己心中的标准记录下来

 

在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时,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面对评价细则,幼儿各抒己见。

    例如,在进餐环节中,有的幼儿提倡进餐应该自己打饭菜、餐后要自己整理餐盘;有的幼儿认为,吃饭时尽量不把饭粒掉到桌子上、地上,不要剩菜,才是良好的进餐习惯……教师将这些建议一一罗列,与幼儿共同梳理,最终形成专属于本班的“养成好习惯”评价体系。

制定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思考—调整—改变这样闭环式路径形成一个弹性标准,有利于更好操作。

(二)量化评价工具

    随着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他们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及统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对于数的概念也进一步完善。我们通过提供简单工具,对幼儿评价进行“量”的留痕,助力“好习惯”评价最终产生“质”的呈现。

 

“好习惯”评价工具

利用笑脸贴纸和评价表格,幼儿每日对在园的六项好习惯内容进行自评。在评价过程中,幼儿会不断萌生新想法,为此,我们在原有的表格上增加便利贴,幼儿可将自己一日生活中的感想记录下来,附在表格后面。这样评价过程并非只为追求评价结果,而是通过评价结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助推保教质量提升。

三、分享评价结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评价部分提到,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有效地分析评价、运用评价才能不断优化和推进活动的实施。

(一)看见“哇”惊喜

评价的每一次分享都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方可帮助幼儿完善自我认知。在“养成好习惯”评价活动中,我们每周五下午都会例行开展“好习惯”评价分享会。根据幼儿获得的贴纸数,选出5位“好习惯之星”和1位“进步之星”,通过分享好习惯小故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幼儿不断完善自我行为。而后,其他幼儿将对“两星”幼儿进行口头评价,在这样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幼儿共同提高生活与自理能力。

幼儿好习惯分享

(二)发现“啊”困惑

在评价过程中,当出现困惑或其它特殊情况时,该如何解决呢?我们通过开展“小老师辩论会”活动,把问题还给幼儿,帮助其发展辩证思维、学会解决问题。

“小老师”辩论会

幼儿遇到的问题及讨论出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幼儿独立记录、自我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前书写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不仅关注自己,也更加关注他人想法、接纳他人意见。通过评价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在逐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习惯。

(三)遇见“耶”成长

教师也是评价的一员,在“养成好习惯”评价中,遇到幼儿未达成的部分时,教师要探本溯源,帮助幼儿找到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师幼共同成长。

1.个性化问题

对于个别幼儿的个性化问题,我们首先要通过谈心活动了解其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其次要借助家园联系,让家长对话幼儿,进行家园配合的调整帮助;最后要借力榜样激励,及时对进步幼儿予以肯定,增强其自豪感。与此同时,还要开展个性化教育,帮助幼儿完善自身行为,达成评价目标。

2.班级共性问题

    对于评价活动中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整理习惯欠佳等,可以通过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日常活动、调整班级环境等方式解决。



集体教学活动


个别指导

环境调整

分享评价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过程,其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不断发展。教师也在支持幼儿评价的过程中,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小小的评价,实现了师幼共同成长。

 

在嵌入式评价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思考、认真审视和处理课程评价中幼儿学习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引发更多形式的自评和互评,使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幼儿开始思考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对内在自我的省思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各种实践操作中不断建构元认知,进而使评价能力在质与量的积累中逐步提高。

 

通过观察和评价每一位幼儿的行为,教师更能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辨别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和教育契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分析幼儿评价时,教师会反思如何提供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支持,进而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断设计更多适合幼儿的评价工具,并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努力做到将评价真正嵌入到活动中,和幼儿共同奏响了一曲关于成长的新乐章。

 

 

鸣谢 | 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来源 | 永嘉县岩坦镇溪口幼儿园

作者 | 瞿双双

责编 | 田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