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基会在中国 > 儿基会项目 > ECCD

不是故事的“故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亲历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1日
作者:冯晓霞     来源:联合国儿基会供稿

按惯常理解,故事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但也可以理解为“旧事”,即已经发生过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国教育部合作研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事,也可以说是一个“故事”了,因为作为故事结果的《指南》都已经发布(2012年)近10年了。作为《指南》研制工作的参与者,回忆一些往事,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我是20062月开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华办事处共同组织的《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制工作的。在项目启动会上了解到,研制《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是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最初始于德、英、美、法等西方发达国家。UNICEFOECD等国际组织对这些国家研制和实施《标准》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肯定了它在提高公众对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科学认识、监控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改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之后,UNICEF从保护儿童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的目的出发,于2002年开始,启动了一个名为“遍及全球”的项目,希望将这一经验推广至发展中国家,帮助40个国家制定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

2005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上海召开了环太平洋地区20多个国家参加的研讨会(由华东师承办),旨在推动该地区的《标准》制定工作。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专家代表辛涛、周欣等参加了这次会议。

其后,教育部决定与联合国儿基金会合作,研究制定中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姜瑾处长与儿童基金会多次商议,成立了由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北京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心理所的2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制组。研制组相对分为起草组和技术组。起草组主要负责文本起草工作,技术组主要负责《指南》中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指标的效度检验工作。

在启动会上,儿基会驻华办事处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凯根(Sharon Lynn Kagan)和耶鲁大学教授卜瑞图( Pia Britto)博士对项目的目的、意义、工作方式与程序、基本要求等理论和技术问题作了详尽的说明,并介绍了第一批参与该项目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约旦等)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提供借鉴。而研制组围绕研制中国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结构框架、撰写原则、工作进程、任务分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初步的研制方案。

当时的研制方案将《标准》的结构框架分为身体健康与动作、社会性与情绪、认知、语言与交流、艺术与创造、学习品质6个领域,以体现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研制组也相应分为6个小组。我和北师大的刘馨、首师大的严冷老师负责“健康与动作”领域。社会性与情绪组有陈会昌、王争艳和王莉,认知组有周欣和郭力平、张俊,语言与交流由朱莉琪带领管益杰等,艺术组有肖湘宁、杨梅、孔起英,学习品质由李季带领鄢超云等。之后,各小组按照统一要求,开始了各领域的文本起草工作。各组分别查阅梳理了本领域其他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和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所负责领域的子领域、标准和年龄指标初稿,并针对标准和指标撰写出支持性策略与活动建议。提交全体会议审核、修改、汇总。经过大组审议、研讨和调整,反反复复的坦诚讨论和争论,形成了文本初稿。

在此期间,研制组就文本的名称、定位的文化适宜性问题进行了多次认真讨论。大家认为,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心理的背景下,“标准”非常容易被理解为儿童必须达到的发展水平“标尺”,出现不顾个体差异而驱赶儿童“达标”给幼儿带来更大压力的情况,因此决定将文件称为《3-6岁早期学习与发展指南》,突出它“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的“指导”功能。

为了保证《指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制组在2007-2008年间,由辛涛、周欣老师多次制定效度检验的方案,儿童基金会方的协调人陈学锋与周欣、辛涛、李季还有我等人赴曼谷参加亚太地区几个国家的指南编制培训交流会。在会上,六个参与国在各专家主持下,制定并交流各国的“标准”初稿和效度检验的计划,再回国通过大家讨论细致确定落实计划。

我国团队先后对《指南》初稿的“标准和指标”部分进行了严格的效度检验。较大规模的检验有三次, 一次内容效度检验,两次年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检验的目的是确定所制定指南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反我们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在实施中邀请了60位幼教专家,编制了标准化的问题,分别解决题目全面准确反映儿童发展各维度、代表真正的“发展”的实质,又要分出年龄层次的问题。比如“标准和指标是否反映了我们对于儿童的期望与价值价值取向?您觉得这份指南是否已经包含了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所有领域?(宽度如果有遗漏的话,您觉得应该补充哪些内容呢?宽度您觉得各个领域之间是否相对均衡?(平衡是不是有的领域过多侧重,有的领域强调不够?平衡本领域标准的内容是否有重复?平衡您觉得本领域中是否已经包含了充分的标准来反映该领域?深度您觉得需要补充哪些标准?深度在各个标准中是否有充分的指标来反映该标准?深度您是否认为在有些标准中还有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指标?深度您觉得各领域的子领域的划分是否合适?准确度有关子领域的划分有没有什么建议?准确度您觉得各个标准与其所在的子领域之间的一致性如何?准确度标准是否反映了该领域中对于儿童发展的期望?准确度您觉得指标能够准确地反映其所对应的标准吗?也就是说是否能够使用这些指标准确地判断它们对应的标准是否达到?准确度指标是否能够反映各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层次性同一指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是否有一定区分?层次性指标对于特定年龄段而言是否难度太大或者过于容易?层次性”等。

为了确保对地大物博多元地域文化特色的适应性,问题包括“各个领域的指标和标准是否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多元性?是否适用于各个地区(东西部、南北方、沿海与内地),各个不同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城市农村是否都适用?文化融合这个指南与其他正在使用的标准/工具的关系如何?例如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省市幼儿园评价体系指标等之间的关系。联系 ”我们收到了来自60位教育、心理儿童保健等领域的专家对以上问题的认真回答,为第一轮成文稿修改的依据。

2007年的春节前后,研制小组还分赴江苏、吉林、甘肃、云南对教研员、教师和家长进行了访谈。以家长访谈为例,我们的问题有:“您在阅读这份指南的时候觉得好理解吗?有没有觉得不清晰的地方?是哪些?文本易读性您希望儿童在各个领域中应该知道和应该会做的事情在相应领域的标准中都已经包含了吗?有没有要补充的内容?深度您觉得用来判断儿童是否达到特定标准的各组指标是否充分?在您和孩子的相处中是否发现有更好的指标可以进一步补充?深度您觉得各个指标能够反映它所对应的标准吗?您觉得哪些指标不能用于判断孩子是否已经达到相应的标准?为什么?准确性您觉得这些指标对您的孩子以及您附近的小孩是不是适用呢?为什么?文化融合您觉得这些指标和标准在总体上是否能够体现您对孩子的期望?是否有的方面是您特别重视但在我们的指标和标准中却没有表现的或表现的不够的?有没有指标和标准是无关的甚至是与您的期望相违背的?价值取向

在内容效度检验后,进行分组和大组的修改讨论,然后进入了年龄效度检验阶段。年龄效度检验则是通过实际测查来确定《指南》中各年龄指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以此来确定对儿童的期望是否有据可依。判断指标恰当性的做法是将指标转换为实际的测查题目,然后进行广泛的抽样调查,实地面对儿童了解指标的通过情况。判断指标恰当性的标准是看各个指标在相应年龄段儿童中的通过率。据儿基会专家介绍,其他国家基本以40-60%的通过率作为判断标准,但研制组考虑到我国大众的文化心理和现实情况,决定将通过率提高到50%-80%,以降低指标的难度,避免给幼儿带来过多压力。

第一次检验(20078~9月)在甘肃、广西、湖北、江苏、福建、辽宁6个省(自治区)共30个区(县)进行,抽取456足岁儿童(距其生日上下浮动2个月)各1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统计结果发现有部分指标的年龄效度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在将指标转换为测试题时表述不够明确,导致不同的理解;二是家长的自我报告不准确高估了儿童的表现;三是缺乏有关研究基础,因而对年龄特点把握不准。

之后,研制组对指标和测试题进行了有针对性修改,如,“健康与动作”领域的某些指标改为不预先设定标准(如身体悬垂多少秒、单脚连续向前跳多远等),而采用记录实际结果,再根据实测结果来确定指标的方式。

第二次检验(20089~11月)在内蒙、四川、黑龙江、河北、江苏、福建 6个省的12个地区进行,对象为5足岁幼儿1440人 。我、刘馨及内蒙师大的邢丽娅、蔡淑兰老师带领研究生一起进行了“健康与动作”领域的实测,证实了按新方式研制的指标体系更加恰当。

为了保证《指南》的易理解性和易落实性,教育部先后采用多种方式听取对《指南》文本的意见。在《指南》修改润色后于20097月,分别在全国5个地区召开有幼教教科研人员、园长和教师、家长参加的座谈会对《指南》全文进行意见征求。参会者对《指南》的内容和意义给予充分肯定,但也对其中 “标准”“指标”的提法以及指标过于具体、过于 “可观测”的表述方式提出质疑。针对这些意见,研制组讨论后决定改“标准”“指标”为“目标”,并将原来过于量化的指标按照 “目标”的方式表述,增加其弹性,以避免将《指南》误读误解为儿童发展评价标准。

2011年底,基教二司正式发函,向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师范大学征求意见。这次的反馈再一次肯定了《指南》对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认为它也为幼小有效衔接和入学准备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依据。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意见:应将《指南》的结构框架改为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保持一致,以减少幼儿园教师在贯彻落实两个文件时转换的困扰。

这个意见在研制组内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一种意见担心按《纲要》的5个学习内容领域表述儿童学习发展目标和规律容易导致分科教学,不宜体现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另一种意见认为按身心发展还是按学习内容范畴表述目标与如何组织教育活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按学习内容划分领域与分科教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后,为减少幼儿园教师转换时的困扰,从有利于幼儿园实施的角度,研制组决定接受大家的意见,将领域的划分改为与《纲要》一致,将原来学习品质领域的内容融入各个领域。同时,为了保证按学习内容划分领域后仍能体现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研制组决定在每个领域之前增加几段文字,强调该领域对儿童发展的核心价值、教育要点和注意事项。

2012523-612日,教育部网站就《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百度搜索引擎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词条的查询量在上网一周内达到4010万个;各大主流媒体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易、腾讯、凤凰、搜狐、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等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有网友留言:“教育部的规定很得人心,看着现在的孩子失去童真,一味地加大难度学习,真要好好整顿一下,真正减负,让孩子和家长都快乐起来。”一位署名为湖南岳阳市政府退休老同志的网友称赞:“指南犹如及时雨、雪中炭,必将有效地扭转目前的混乱状况。”北京大学法学专家王世洲给教育部幼教处的信中写道:“你们的工作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可能要在20年之后才能为人们所真正认识与赞美,但是,你们的工作是伟大的,是应当受到民族的尊敬的。希望你们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着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继续认真地办好这件事情。”我想,以负责的态度,科学的过程来编制的文件,应该会对实际工作起到效果。

同年109日,教育部正式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随后,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和贯彻落实《指南》的热潮。

在《指南》发布前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指南》参与式培训资源包的编写,儿童基金会邀请了新西兰专家Doreen Launder进行技术支持,在天津进行了试培训,然后又进行了分片区的各省的骨干人员培训。

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这个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工作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与经验,也收获了友谊。遗憾的是,艺术组的杨立梅老师不幸于2020年逝世,无法在《指南》发布十周年时与我们一起畅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状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