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家园共建

以玩具为载体实施家园共教研的策略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2日
作者:浙江大学幼儿园玉泉分园 孙为为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3月刊

托班幼儿刚入园,情绪不稳定,易哭闹并焦虑。为了稳定幼儿入园情绪,创设同伴游戏时的趣味性,各班开展了“玩具分享日”活动。即每周有一天固定为玩具分享日,每个幼儿从家中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这一天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带来的玩具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多数安全系数不高、许多玩具不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么简单,要么很难,不利于发挥玩具对幼儿情绪、智力等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调查中也发现,虽然家长们对玩具的科学认识在建立、育儿观念在提升,然而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如不断添置玩具,但又缺乏相应的玩具运用指导策略。我园家长们大多是大学教师,学历较高.对玩具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玩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期望得到老师的指导,能够理解此教研活动的意义,这为家长参与此次教研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了保障。

  教研安排

  1.时间:9月每周三下午离园前15小时(便于家长安排时间,开展完教研活动后直接带孩子回家),共计5次系列教研活动。

  2.参与人员:各班家长志愿者、教师、园业务负责人。

  3.教研形式:以情境表演、玩具体验、研讨、头脑风暴、微视频等形式为支撑,以“研”为主的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家长与教师的比例各一半)

  实施过程

  共研一从玩具分享日的现场录像中发现问题及根源

  看:现象背后反映的理念

  通常家长们都喜欢看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视频,但很少梳理这些视频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于是我们从家长们的兴趣入手,先播放幼儿在园参与的玩具分享的视频,然后请家长们说说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开始家长们都把焦点聚集在孩子在视频中的趣味表现,老师请家长们重点观察游戏中孩子们对玩具的兴趣、玩法,以及分享、冲突等行为。接着,老师们一一梳理视频中反映的教育问题:幼儿对所带玩具的玩法、是否爱护玩具、整理玩具的习惯、玩玩具的坚持性等,所表现出的家长在幼儿在家里玩玩具时的角色和职责、选择玩具时的儿童观等。家长们开始感叹:原来这个玩具分享日的小活动还隐含了这么多的教育内容!最初以为班级里开展玩具分享活动,在稳定幼儿情绪的同时,能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其他也没多想。但这样的教研开场,让家长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激发了家长持续参与教研的兴趣。

  听:家长对玩具的认识

  在参与教研活动前,家长们对玩具是一个模糊的物体印象,没有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其专业性。所以当主持人请家长们先以沙龙的形式聊,教师进行归类记录,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介绍时,家长们大多认为:玩具是幼儿喜欢的玩伴,是幼儿成长中会需要的东西;从玩具的获取方式上看更多是购买的,自制玩具非常少。从家长们的讲述中,能发现我园家长在运用玩具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老师逐条梳理,帮助家长们发现问题,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老师将家长们的问题梳理如下。

  (1)缺乏认识。我园家长尽管整体素质较高,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玩具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对玩具缺乏深入的认识。如在选择玩具时更多的从成人的角度考虑,究竟如何选择符合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的玩具还不清楚。

  (2)缺乏安全意识。安全因素在家长选购玩具或者幼儿在家中操作玩具的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然而如果玩具的质量不过关或者提供难度过大、危险系数高的玩具,会给幼儿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甚至是心理伤害,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发展。

  (3)不明职责。家长对自己在幼儿操作玩具时的角色定位及职责认识不清。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买了玩具就完事了,具体怎么玩、什么时候玩那是孩子的事情。

  (4)缺乏策略。家长们不清楚如何真正发挥玩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缺乏可操作的策略。如不知道在幼儿选择玩具和玩玩具的时间上要有一定的要求,不知道玩玩具的过程可以锻炼幼儿的多种能力,如整理能力、观察能力等,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成为孩子的好玩伴等等。

  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当听完家长们的讲述、看完孩子们的视频后,我们不难发现,家长们之所以选择玩具不恰当、不陪伴或不知如何陪伴孩子一起玩玩具等,主要是家长们的理念水平还需提升、缺乏育儿策略。教师需要正确把握家长的需求和现实中的问题,和家长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源,采用恰当的策略解决实际中的育儿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共研二在情境案例中研读23岁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特点

  1.教师情境再现幼儿的典型游戏现场

  五位老师用情境再现的形式再现玩具分享中的游戏场景:女孩A紧紧抱着自己带来的娃娃看着同伴玩;男孩B玩同伴带来的翻斗车,自得其乐;男孩C和女孩D一起玩建构玩具,时不时会有争抢;女孩E独自玩给娃娃穿衣服的玩具。在玩中,有幼儿会不与同伴商量直接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大约1O分钟后,部分幼儿放下手中的玩具,选择其他玩具;有些玩具被冷落在一旁,无人问津;有些玩具玩两次就坏了,此时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赔我玩具”……原本有序的场面,开始出现混乱。

  老师们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不仅梳理了自己在日常中观察到的现象,也呈现了23岁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特点:以自我为中心;情感依赖较大;缺乏交往的技能,更多的是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较少出现合作,但争抢会时有发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经过这次共研,家长能够和老师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看到孩子们的争抢、交往等问题,更有利于家园工作的开展。最大的收获是,家长们用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在游戏中的各种表现,为后续的策略产生奠定了基础。

  2.家长再现孩子在家玩玩具时的典型案例

  家长们出示携带的玩具,分享孩子在家中玩玩具的典型情景。在这些情景中,有专注玩、有发泄、有玩一会儿就丢弃等现象。如有家长模仿孩子在专注搭建火车轨道,然后遥控小火车的情境;有家长模仿孩子玩一会儿烧菜游戏后,转身跑去玩橡皮泥,揉两下后又跑去搭积木;还有的家长展现了孩子在家玩积木搭建时砸积木块的情景。家长们表现出诸多困惑:不知道什么样的玩具适合孩子,不知道如何发挥玩具的相应作用。这种方式,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家长和孩子的共同问题,为后面的深入研讨确定了方向。

  3.结合常玩玩具进行玩具特征分析

  面对家长们的困惑,教师和家长们进一步互动,从家长们带来的玩具、家长与老师们共同描述的现象入手,讨论形成了23岁幼儿喜欢的玩具类型、为幼儿选择玩具时的原则或要点:如有声玩具通常能够吸引托班幼儿的注意力;安全系数高的玩具降低了玩具对幼儿伤害的几率;有多种玩法、可变性强的玩具,如积木和拼插玩具更能让幼儿持久、专注地玩;形象可爱、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玩具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如时下播放的动画形象玩具,这些玩具一般会尽可能通过有声、可变或对话的特性吸引小玩家们。最令大部分家长感叹的是,有家长展示了家庭中陪孩子自制的玩具小轮船,这位家长现场介绍了自己的思路和与孩子互动中的收获,激发了家长们自制玩具的兴趣。

  在此环节老师与家长们的互动,凸显了玩具的情感、安全和教育性等多重价值,对今后的家庭教育有指导意义。

  共研三展现家长和幼儿的良好互动,丰富互动策略

  在研讨中,老师们发现了家长们最大的难题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玩具与孩子互动。在此次教研前,我们选择了一名能与孩子在玩玩具时进行良好互动的家庭,请他们进行了微信群展播,这样的形式自然且生动,既给其他家长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的这次教研做了前期铺垫。

  在教研现场,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用网络图(家长表达,老师画网络图)呈现自己与孩子在玩具互动中成功的策略:选择安全且孩子喜欢的玩具、融入孩子的游戏情景中陪伴游戏、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如这个玩具让我玩一下好吗,它还可以怎么玩呀)、与孩子共情等等。当孩子不专注时,先从玩具合适与否反思,再从孩子的具体需求等分析。这样的研讨内容为家长们的育儿增加了可操作的技能,积累了处理突发问题的经验,而不是一哭闹就满足或呵斥。

  共研四探寻玩玩具背后的教育价值

  经过前三次的教研活动,家长们对玩具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有了前期的系列经验,再次带领家长们梳理玩具背后的教育价值,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在教研中,每位参与教研的家长带一个自认为最有价值的玩具,与大家分享;请家长介绍此玩具的教育价值,教师梳理。

  此次分享,和最开始相比,家长们对玩具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家长们已经能够较好地说出自家玩具的价值和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及进步。最有价值的是,这些玩具是建立在孩子们喜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评价,这为幼儿园采购玩具积累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2.教师结合日常中的案例,梳理玩具分享日、家长陪伴游戏的价值。

  在幼儿眼中,只要能玩耍的物品都是玩具。玩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就好比中小学的教科书一样不可缺少。玩具并非仅仅使儿童快乐,更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讨论中大家发现,家长和老师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往往重视玩具的益智作用,轻情感功能。益智功能容易挖掘,但情感功能需要教育的基本素养和对儿童的正确认识。比如,当孩子一直抱着自己的玩具,没有用大人认为的那些方法去玩时,家长应该怎么处理,是给予理解并陪伴支持,还是不断强化玩具原有的玩法?当孩子破坏玩具时,家长如何从情感的角度给予引导?这些都需要成人从儿童情感的角度出发,处理问题。

  共研三以区域自制玩具为例,梳理科学的儿童观

  我园的家长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喜欢给孩子教知识,即使玩玩具,也不自觉地进行知识灌输。对此现象,我们以区域自制玩具的原则和策略为出发点,开展了第5次家长与教师共参与的教研活动。

  我园以科学教育为特色,教研中我们向家长们展现了幼儿园自制的科学玩具,帮助家长了解,自制玩具重在通过幼儿不断与玩具发生互动,在自己的游戏中自主发现其中的奥秘。其中,材质的选择、规则玩法等都是经过设计的。例如,针对1”和“许多”的数学内容,教师通过制作“摸口袋”“分礼物”等玩具,让孩子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内容。这样的自制玩具尽管没有买的玩具漂亮,但它较好地传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幼儿的心理与发展需求。

  在此次教研后,我们号召家长们根据自家孩子的喜好,做一个小玩具,说说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想。家长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得到了更新,对孩子的引导有了更多的策略,尤其是能从孩子的角度去选择玩具,考虑如何玩玩具。

  教育是相通的,我们相信,在系列教研后,教师和家长们都能够融会贯通地将研讨中的发现和策略运用到其他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相信,这些参与教研的家长是积极的带动者,会将我们在教研中的收获传递给更多的家长们。尽管我们不成熟,但我们相信以“研”为主的家园共研的教研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