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课程研究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玩具“中看又中用”的策略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25日
作者:蒋小利     来源:《幼教博览》2017年第1期
    自从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以来,广大教学一线的幼儿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实践着课改倡导的理念,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特别在创设课程游戏化的环境中,由于环境材料需求的增加,使得幼儿园迫切需要开发大量符合本园课程的教育资源,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的玩具数量也大大增加。但受种种因素影响,自制玩具常常容易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怎样让玩具“中看不中用”向“中看又中用”转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制作玩具

 

    当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文件下达以后,幼儿园便召开全园会议,要求每个班级制作区域材料,并规定要完成的数量。于是,老师们开始上网搜寻、翻查以往外出学习的图片资料,“照葫芦画瓢”地批量生产,至于是否适合本班的孩子、玩具的实用性如何,根本无暇顾及。在园内相互观摩学习的时候,孩子们热火朝天地玩起了老师们加班加点制作的“精美”玩具。待观摩人员离去时,班级区域一片狼藉,“精美的玩具”此时已经是面目全非。

    教师自制玩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幼儿个体化的操作来获得所预设的发展目标。但现实情况有时是不尽如人意的,很多教师精心制作的玩具使用率并不高,使用期限也不长,有的甚至只是一种摆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有的教师制作玩具的目的是迎合上级检查和验收,而不是为了幼儿的发展需要。

        玩具制作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不单体现了教师的巧手,更凝结了教师的心血与教育的智慧。因此,必须彻底端正玩具制作的目的,牢固树立玩具制作是“为了幼儿”、“基于幼儿”的指导思想。要从“装扮幼儿园”的制作,转向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制作,玩具制作要考虑幼儿的特点、兴趣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要允许幼儿将其当成玩具,按照自己的方法来玩,或者在某个时段按照学具来操作,某个时段按照玩具来游戏,只有这样,自制玩具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用。

 

                       以幼儿的使用率为依据不断改进玩具制作

 

    在数学区里,教师提供了涂满红、黄、蓝、绿不同颜色的小竹片,鼓励孩子们按照模版:红—黄—蓝—绿……依样排序。排序是一种数学智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观察中判断、推理,促进可逆性、传递性、双重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排序也是幼儿学习计算的必要操作活动,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刚开始能够按照规律排,渐渐就失去了兴趣,他们对玩法进行了改编,将直线排序变成了曲线,比如:变成了弯弯曲曲的一条彩色长龙。再后来,有的孩子直接将平躺的竹片立起来,玩起了多米诺骨牌……。可见,这个小竹片由最初数学排序的单一功能,拓展出感受色彩对比和图案规律变化等多种功能。

    教师常常为某个教学目标而制作玩教具,以为只要对幼儿提出操作要求就可以实现目标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在制作的时候赋予这个玩具的发展目标只是一种假设,这个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验证。所以,当教师投放自制玩具后,应该进行自然观察。看在短时间内有多少幼儿选择这个玩具,有多少幼儿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有多少幼儿不按规定的要求操作,分析教师的预设与幼儿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找出幼儿对这个自制玩具的使用率高或低的原因,然后决定是指导幼儿按照预设的方法活动,还是改变操作方法,或者放弃预设方法由幼儿自由操作。这样,才能使自制玩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玩具。

    从幼儿使用率来考虑自制玩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制作时要考虑自制玩具操作方法的适宜性、材料的多功能性、发展目标的挑战性、材料操作的游戏性和材料的牢固性。一般来说,好的自制玩具具有以下特点:操作方法适宜,对幼儿来说不是过难也不过于简单;有多种操作方法;操作结果有输赢或对错的结果,而不是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即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玩具操作有一定的自由度;玩具的牢固性好。这样的自制玩具使用率高,效用大,更能体现教师制作的价值。

 

                   要把幼儿暂时失去兴趣的玩具重新搭配、投放

 

    数学区的小竹片、美工区的毛根投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一天,美工区里出现了几只漂亮的蝴蝶,蝴蝶的身体是小竹片,触角是毛根。还有可以活动的小人,也是由毛根和竹片拼装而成。原本冷清的区角,由于将材料进行了重新搭配和投放,现在又开始热闹起来。此后,孩子们创造出许多好玩的东西,比如机器人、小花……他们还将这些东西用彩笔进行添画,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应运而生。

   当幼儿对所提供的玩具都熟悉了,能够玩的方法也都已玩过了以后,兴趣就开始减退。这时候将两种都已经“玩腻”的玩具搭配起来提供,可能会重新唤起幼儿游戏的兴趣,让他们在原有玩具的基础上玩出新的方法,不仅延长已有材料的使用期限、提高了使用率,而且会实现新的发展价值,这样即降低了玩具的成本,还提高了玩具的效用。

    因此,当发现幼儿对某些玩具已经失去兴趣而要更换的时候,可以考虑对各个活动区玩具进行跨区域重新搭配。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重新搭配的原则,那么幼儿园的玩具就既能够物尽所用,充分利用每一种材料的潜在价值,又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发展,还能够大大减轻教师更换玩学具的工作负担。

 

                       从提高教师素质角度提高玩具制作的实效性

 

    某幼儿园的观摩现场,教师们拿着照相机、摄像机到园里每个角落啪啪啪地不停拍照。有的班级幼儿正在进行个别化活动,教师正在介入指导。而观摩的教师只是走马观花地拍完照片就万事大吉,根本不去思考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是什么,回来后上交照片就算完成任务了。这与最初外派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提高得也较慢。

    目前,幼儿教师自制的玩具实效性不高,特别是某些非常复杂的自制玩具质量较差,还没有完全产生效用时就已经被损坏,而越是复杂的自制品越是很难再次制作补充。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我们的幼儿教育过于追求形式不无关系。制作什么,为什么制作,怎样制作能实现教学目标,制作成什么样的能吸引幼儿长久的兴趣,以及解释环境和观察幼儿与玩具互动的效应等关于玩学具制作的理性思考,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实际上,教师自制玩具,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手工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领域目标,如果只考虑手工技能,而缺乏对课程目标和幼儿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的把握,那么就会造成大量自制玩具追求美观而忽略教育的价值,很多制作并不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形成极大的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