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浅谈大班坚持品质的养成策略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4日
作者:佟爽     来源: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幼儿园
 

《道德经》上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说的就是关于坚持的品质能够影响成败,对成人如此,对正在发展的幼儿而言,培养其坚持性无疑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学习品质提出了十分明确地方向,而“坚持”作为学习品质中的重要部分,也引发了我们教师的关注!

    36岁的学前阶段,幼儿的坚持性表现也是不同的,发展的过程也是由低到高逐渐形成的,而56岁幼儿,正处于坚持性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的幼儿已经能够预见到坚持可以带给自己的成果,并能够克服一些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完,逐步成熟的自控能力使得幼儿能够拒绝或排除一些干扰,使自己坚持下来!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坚持品质呢?

    一、了解幼儿坚持的本质

    ㈠幼儿坚持性表现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的幼儿坚持性往往是一直在做一件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在做这件事,想办法解决困难并继续完成这件事!但归根结底,幼儿为什么会坚持,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直坚持下来?

     1、幼儿的坚持源于兴趣。

    兴趣是幼儿一切活动进行最好的基础,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坚持下来似乎非常正常,因为兴趣是幼儿自身选择的结果,虽然也会受外界的影响,但兴趣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由个体自身决定的。而自身兴趣所导致的坚持性表现是最为坚定的。这样的坚持幼儿遵循的是自己的意愿,而坚持时间的长短也是由兴趣强度和新兴趣产生的时间所决定的!

    2、幼儿的坚持源于评价。

    幼儿所参与的各项活动与外界的关系都是十分紧密的,而幼儿对自身的评价依赖于成人或其他同伴,所以,幼儿是否坚持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幼儿会因为他人的期望而坚持,也会因为希望像同伴一样赢得成功而模仿的坚持。

    源于兴趣和源于评价的坚持性表现往往不是独立出现的,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相互作用的坚持性表现经常会出现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分析出幼儿坚持的原因,从而寻找相应的策略进行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两种源头的优势,促进幼儿坚持性的继续发展!

    ㈡影响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因素

    坚持性看似独立,实际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坚持的品质之下,也有很多基础的能力来支持幼儿坚持!

    1、自制力,幼儿对自身的控制能力是坚持性行为得以继续的重要支持,当幼儿有较好的自制力的时候,他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会正确的面对选择。

    2、专注力,这是坚持性的主体,幼儿认清目标,全身心的投入,排除其他干扰,能够较长时间的做事。

    3、耐受力,这是坚持性最具挑战的部分,幼儿是否能够面对困难并挑战,对大部分幼儿而言是个比较难的能力,但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了解了幼儿坚持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因素,对于教师指导和促进幼儿坚持性发展便有了基础,教师以此为抓手,寻找相应的指导策略,推动幼儿进一步发展!

    二、教师促进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策略

    ㈠观察幼儿行为,及时发现幼儿的坚持性表现。

    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应当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而教师的观察便是了解的开始,教师通过观察及时的看到幼儿的坚持,这是教师支持和培养幼儿的第一步!当幼儿长时间的保持同样的行为,他们就有可能是在坚持;遇到困难之后他们想办法解决,一定是坚持;幼儿虽然有间隔的做同样的事,但一次比一次深入,这便是高层次的坚持了!

    ㈡学会保持沉默。不要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当幼儿的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应当尽量不随意影响幼儿,有时参与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这也是幼儿专注力最需要的支持,当幼儿在认真专注的做事情的时候,除非他邀请或是求助,一般不建议成人直接参与进去。  例如,当幼儿正在专注的进行拼插游戏,教师看到了希望了解幼儿的想法,就悄悄的坐在幼儿的身边,也拿起相同的玩具,仿照幼儿的样子插起来,这时幼儿发现了老师,便主动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教师要关注自己的嘴,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在这样的实例里,教师能够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主动的表达,当然,有可能老师坐在身边以后,幼儿仍然专注的拼插,这也是幼儿坚持性的良好表现!

    ㈢了解幼儿的目标或支持幼儿明确自己的目标。幼儿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太明确自己的目标,因而会影响幼儿继续活动,教师应当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支持幼儿明确目标,可以以对话的形式梳理出目标,也可以教师以伙伴的身份与幼儿做同样的事情,和幼儿讨论出共同的目标,但设立目标时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㈣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设想和计划,只有当计划的操作性高,符合幼儿的能力,满足幼儿的需要的时候,才能进行下去。所以制定和实施计划是保证幼儿坚持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每种活动或每次活动都会产生正式的书面计划,有时只是几句设想,或是对即将完成的作品的描述就足以成为计划。

    ㈤及时鼓励幼儿的坚持性行为。精神的作用是幼儿坚持性养成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幼儿刚刚表现出来的好行为,好习惯的正面鼓励是最直接的促进方式,在坚持性这里也不例外,教师发现幼儿的坚持性表现后,要及时明确的提出表扬与鼓励。

    ㈥发挥榜样的作用。

    1、发挥身边人的榜样作用。幼儿的家长、同伴、以及教师自身都是幼儿学习坚持的可利用资源,幼儿在模仿身边人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坚持的作用。建立幼儿与身边人的连接,让更多的人卷入幼儿的教育里面来,让坚持的品质能够从他人向自我转化!

    2、发挥文学作品中的榜样作用。通过故事、通话、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怎样坚持的,特别是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促进孩子坚持性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可以使孩子履行好角色的职责,提高他们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坚持性。

    ㈦任务意识的培养。对大班幼儿而言,已经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但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够顺利的完成,幼儿对任务能够刻意坚持,一次次完成任务的成功感从正面激励幼儿,使幼儿形成对坚持的正面渴望,促进幼儿内心的动力产生。

    ㈧多种挑战游戏的开展。利用不同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对大班幼儿来说安排孩子感兴趣的各项活动是非常适宜的一种策略,他们具有较强的挑战欲望,而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也为幼儿完成挑战做好了准备。例如,在大班体育活动中可以安排有挑战的攀爬游戏——翻越梯子,幼儿通过攀爬高梯,在四肢配合的翻越过去,完成挑战,幼儿体验到高处的感受,并逐渐熟练的进行翻越,最初幼儿会因为高度害怕,再因为翻越不知如何配合,最后为下梯子而摸索方法,但在完成后幼儿都会特别自豪!每一次这样的坚持都会让幼儿体会到成功,也会促进下一次坚持的信心!

    ㈨合理安排时间。长时间做一件事会导致效率变低,影响坚持的动力,如果给每项任务完成的时间,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为下次坚持完成任务做良好的铺垫。

 

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支持和引导,幼儿的坚持性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当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教师在使用策略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选择和相互转换,帮助幼儿看清坚持的作用,体会坚持给自己带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