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6日
作者: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赖薇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维护和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积极方式与重要方面,也是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内容及涉及经验应回归到幼儿真实生活中,二是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应注重维护幼儿对动手操作的积极态度。当操作技能的锻炼自然地融入愉悦的体验活动中时,幼儿将获得动手操作的乐趣,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

 

午餐工作坊

 

服务意识与动手操作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当幼儿的日常生活充斥着来自他人的服务时,自己动手的意愿和机会便相应减少或减弱。例如,保育员如果包办了倒水给幼儿喝,久而久之,幼儿便可能不会有口渴了自己倒水或为他人倒水的意识,而倒水的过程对幼儿左右手协调能力的发展价值也无法实现。

结合幼儿园的真实生活,教师引导幼儿开展了为幼儿园厨房做准备工作的“午餐工作坊”活动,与幼儿共同创设了安全、卫生、适宜的活动区域,进行了包括清洗、择切、摆盘、取放、整理等一系列与准备食材相关的动手操作服务活动。

教师在引导幼儿关注幼儿园每周食谱的基础上,与幼儿共同讨论在工作坊中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并预设和预告生活服务的内容。如清理葱蒜、剪香菇蒂、剥蛋壳、择豆角、洗青菜、切豆芽、刨胡萝卜丝等,为幼儿园午餐做准备。教师将食材和加工工具开放式摆放,指导幼儿在晨间活动时间轮流进入工作坊,按意愿选取数量和种类不同的服务内容,根据已有经验自选加工工具,自主探索不同食材的加工方法等。同时,通过讲解示范、图示表征、家长和厨师助教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安全并正确地使用刀具、石磨、捣盅、刨丝器等基本生活工具加工食材。如教师在幼儿使用刀具前,引导幼儿先在刀背上做标记,让幼儿明确操作时需将有标记的一面朝上;捣花生时,应避免边捣边将手放入捣盅搅拌花生等。幼儿在尝试和实际操作中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工具材料的具体使用方法,进一步满足了幼儿动手操作和生活服务的需求。

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着为厨房工作服务的愉悦,并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获得了相关的生活经验。例如,教师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充裕的时间进行操作、探索;及时观察、分析幼儿的操作情况;根据幼儿操作中存在的个体差异,适时适宜地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幼儿在反复操作中调整自身的操作方式方法,逐步明确相同的食物在不同食谱中的用处和加工要求。如香菇用于煮面时要切得细小些,如果用于炒肉,则可切得大块些。又如,幼儿在使用榨汁机榨果汁时,一开始仅发现榨汁机能将水果榨成汁,渐渐地获得了榨汁机不堵塞、顺畅地流出果汁与放入适宜的水果有关等经验。

伴随着“午餐工作坊”活动的推进,教师不断丰富工作坊活动的形式,增设了需要幼儿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服务操作内容。如鼓励幼儿以流水线的合作方式,完成剪葱头、择拣葱、清洗葱等操作过程,体验分工合作服务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及时将与幼儿一起梳理和总结出的各种最佳加工工具、方法和程序等经验,以图示、照片和视频等方式进行分享、推广,促使幼儿在借鉴和吸纳同伴经验的基础上,调适、优化自身的加工方法,不断提高幼儿合作服务的能力。

“想让孩子今后怎样生活,现在就要生活给孩子看”。“午餐工作坊”为幼儿呈现的是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游戏化情境,给予幼儿的是获取动手操作直接经验的权利和机会,活动中的幼儿自由、主动、投入,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到为自己、他人和集体服务的快乐。

 

筹备自助餐

 

是在动机明确的情况下自主地动手操作,还是在他人的要求下被动地动手操作,这两者带给幼儿的操作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教育游戏化对幼儿活动的基本要求,可为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提供可持续性的保障。为此,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应善于在幼儿的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相比日常的餐点活动,幼儿对幼儿园自助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每周一次的自助餐充满期待。基于幼儿的需求,我们开展了让幼儿自主参与、规划并动手实施的系列活动。

首先是自助餐厅的区域规划。教师请幼儿讨论希望自助餐厅有哪些食物区,并对区域设置与餐柜摆放提出建议。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兴趣偏好,提出了一系列餐厅布置的想法。如盘菜区的餐柜要连续摆放,能让小朋友们有序选择食物;甜品区的餐柜要放置在离盥洗室水源较近的地方,这样方便餐后清洁;食物餐柜排列应该在活动室中央,可以使活动空间更宽敞,不用排长队等待等。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动手创设与改进。这不仅只是有关搬运和摆放的操作,更是一次回归幼儿生活的建构游戏。

其次是自助餐厅环境氛围的营造。讨论中,一位幼儿提出美化进餐环境的提议,得到小朋友们的一致响应。于是,蕴含着美工、建构、欣赏等环境美化行动开始了。值日生在自助进餐前自行讨论、商定自己喜爱的桌椅排列方式,马蹄形、长条形、阶梯形、包厢形等均被幼儿尝试。幼儿的自主动手创意遍及自助餐厅的每个角落,自制的美丽花束绽放在餐桌中央,桌布呈现出童趣盎然的图案,各种美食的图画作品装点着墙面。而花样摆盘成了幼儿乐此不疲的游戏,有的将玉米段摆成花朵状,有的将糕点叠成宝塔形,有的将多种水果巧妙地组合成可爱的小动物……幼儿在此游戏过程中小心翼翼地端盘,认真仔细地裁剪和摆放,在自主愉悦的游戏动机下,其动手操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较大提高。

 

我的美食我做主

 

动手操作行为既以生活为内容,也以生活为目标。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帮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在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中获得动手操作的乐趣。鉴于前期“筹备自助餐”活动引起了幼儿对美食的关注,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对创意料理的兴趣蕴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既唤起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成了活动组织的关键。

在“我的美食我做主”活动中,教师首先鼓励幼儿将习得的基本生活操作技能运用于制作日常美食中,蛋挞、芋泥、肉燕、水果沙拉等成了幼儿动手制作的热门美食。在这一过程中,打蛋、搅拌、切块等操作虽然机械繁复,却在幼儿高涨的热情下变得有趣。班级里,幼儿不仅在餐点时间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还将美食融入角色游戏中。于是,“小吃街”里多了水果沙拉店、甜点店、营养粥店等各种小吃店。美味的美食让小食客们流连忘返、评头论足。怎样让生意更红火,“小老板们”纷纷动起了脑筋:为了更好地宣传产品,有的精心制作宣传海报,设计店牌和妙招,推销店中美食;为了提高买卖效率,有的琢磨清洗和加工水果的便捷技巧,时不时练习切菜等基本功;为了创新食材,有的用薄荷叶、饼干碎和芋泥制成美丽的“芋泥盆栽”;为了美化“产品”,有的用奶油和水果点缀松软的华夫饼、香脆的饼干,在蛋糕胚上进行创意制作…… 

制作美食的热情可以藉由各个传统节日得以延续。端午节到了,教师引导幼儿整理粽叶和粽绳,准备食材,尝试包粽子。当幼儿端详着自己包好的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豆沙粽、花生粽、咸肉粽时,满足感、愉悦感和成功感油然而生。中秋节来临,幼儿成了小小糕点师,他们将月饼馅放进月饼皮中包好、搓圆,再用模具进行造型。看着一块块香甜的月饼在自己手中慢慢诞生,如同珍宝一样捧着、欣赏着,开心地分享和品味着浓郁的节日味道。过新年了,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制作了肉燕、春卷、马蹄糕等传统小吃,以游戏形式自主购买、品尝。之后幼儿还不忘给自己喜欢的小吃投票,推荐前几名的美味小吃进入幼儿园的食谱,幼儿在做小吃、品小吃中度过了一个独特与快乐的新年。热闹的元宵节里,幼儿亲手揉出的一颗颗圆溜溜、热腾腾的元宵出锅了,他们品尝到的不仅是蜜枣、冬瓜糖的甜蜜,酥油、芝麻的清香,更感受到了团圆的幸福与温暖……

一系列美食制作活动,促使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已有经验与现时经验碰撞,满足了幼儿亲身体验真实生活的需求,在制作和享用美食中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亲子社团

 

动手操作能力是自理自助的前提条件,而自理自助又是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推助力。在自理自助的意志品质下,动手操作既体现了幼儿发展对幼儿生活的回归,又反映着幼儿健康领域发展与社会领域发展的渗透相联。实现幼儿动手操作与自理自助的相互促进,内容上应密切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方式上需注重培养幼儿对待自理自助的情感态度。同时,在幼儿的生活世界里,家庭生活是很重要的主题之一。对幼儿来说,家长是幼儿自理自助的重要他人,家长对待幼儿自理自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让家长和幼儿共同体验自理自助的必要性和在自理自助中动手操作的乐趣,是组织活动要思考的问题。

“亲子社团”是需要家长与幼儿协作的一种活动,也是家长参与幼儿幼儿园生活的一个名义。“社团”因由家长和幼儿的兴趣而产生,包括了一系列幼儿能够且想做的事情,如戏剧表演社团、自制美食社团、环境美化社团、科学小制作社团等。家长与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所喜欢的社团,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预设活动内容,拟订活动计划,鼓励家长组织幼儿开展各项活动。

在亲子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强调家长在互动过程中应注重幼儿自理自助的品格培养,要求家长在活动过程中不包办代替,客观认识孩子的能力与潜力,协助孩子完成确实暂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在戏剧表演社团用表演道具装扮自己的环节中,教师在游戏前与家长交流了练习幼儿穿脱技能和穿脱自理的意图,提醒家长既不盲目帮助幼儿穿戴,又要鼓励幼儿用多种道具装扮自己,从戴头饰开始,逐步进阶到穿马甲、穿裙子、披纱巾等。由此,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戏剧情节与表演兴致的带动下,在家长的支持鼓励下,自然地进行并提升着。又如,家长与幼儿在科学小制作社团结对进行科学小制作游戏,家长仅作为小制作助手的角色参与游戏,幼儿自主、自助完成小制作的成分越大,“星级”指数就越高。如在“滚动的海绵宝宝”科学小制作活动中,首先,家长与幼儿共同观赏在斜坡上滚来滚去的“海绵宝宝”,玩“猜猜海绵宝宝的秘密”游戏,激发幼儿制作“海绵宝宝”的兴趣;接着,玩“拆一拆”游戏,家长引导幼儿观察“海绵宝宝”的主要结构与局部特征;玩“找一找”游戏,家长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制作材料,寻找未成功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幼儿在“比比谁的海绵宝宝滚得快”的游戏中,充分体验了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小制作的成功感与自豪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动手操作能力随之提高。

亲子社团活动开展后,教师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活动中的小故事,捕捉幼儿自理自助活动中动手操作的细节,提出下阶段活动设想,支持和促进幼儿获得贴近自身生活的动手操作经验。同时,教师鼓励家长将在亲子社团活动中支持幼儿自理自助的有效方式方法延伸至家庭生活中,让幼儿的动手操作在自理自助的品质推动下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总之,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中,形式并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对幼儿动手操作情感体验的思考,以及对幼儿真实生活的关注更应该贯穿于教育行为的始终。如此,生发出来的活动联系着幼儿的经验,又回归于幼儿的生活,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助其获得了成长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便无疑是一段自主且快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