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体育锻炼

让你的孩子动起来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作者:吕传彬     来源:《幼教博物》2016年第1期
      最近,孩子要上幼儿园,很多朋友很好奇我选幼儿园的标准。其实,我是个不太注重观察硬件设施及教材的爸爸,但我非常重视园方所提供的“生活作息表”里,每天有多少让孩子动一动的时间,如律动、体操、感统、户外游戏等。因为足够的运动量能帮助孩子获得专注力及情绪发展,跟孩子能不能快快乐乐地学习有很大关系!
      智能的发展,跟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需要有助大脑发展的中高强度运动。许多欧美国家的相关研究认为,六岁前的孩子,每天应该要累积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运动强度的标准为孩子从事活动时会喘、会流汗、心跳加快,但不至于激烈到无法与人对话)。儿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累积3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而一周至少应累积150分钟。
      对于孩子整周的活动量稍加分析就能发现,现在的幼儿参与很多学龄前的课程,却忽略了同伴间的嬉戏、户外运动、亲子打闹游戏、球类游戏等活动,所以我认为在设计幼儿的“生活作息表”时,不管是大脑学习或身体活动,都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


运动量够,就不爱发脾气
      说到运动对幼儿的益处,大家就会想到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促进体能发展。但其实运动的益处不只这些,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运动对幼儿有相当多的益处。生理方面,运动可以增进孩子的体适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危险、避免肥胖、增强抵抗力,让孩子有足够的能力从事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维持健康。
      心理方面,运动会增进孩子的EQ,这是因为运动能抑制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负向情绪出现,且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多巴胺能促进正向情绪,令人快乐;血清素能对抗忧郁,因此爱运动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易发脾气。
能力发展方面,运动能增进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专注力以及知觉动作发展,这是因为运动促进脑的血液循环,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运动促使大脑分泌血清素、正肾上腺素以及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我们的记忆力、注意力有关。不少研究发现,较常从事运动的学前儿童,其学习动机、阅读表现、学业成就、知觉发展等方面,相较不常运动的儿童表现会更好。
      另外孩子也会在各项运动中学习到动作技巧以及知觉能力(例如视知觉、听知觉及身体知觉),提升动作发展,让孩子能更愉悦地与同伴游戏,促进其人际互动以及自信心发展。


我的孩子该挑哪一类的运动?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发展问题,不外乎是动作不协调、情绪调节差、人际互动差、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好动或发展迟缓等。其实由上述运动的好处中,我们就能知道运动对这些“问题儿童”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此多种类的运动,到底哪种运动最适合自家孩子呢?在此我提供一些简单的原则,给您参考:
      情绪调节差的孩子:要改善孩子情绪行为的问题,最适当的运动就是有氧运动,例如追逐跑跳,但不致于让体力耗竭。在从事静态学习或上课前运动15分钟,能有效提升接下来的学习效率。
      运动项目:如律动、游泳、骑单车、跳绳、球类等。
      注意力不集中及好动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是由于大脑抑制冲动的能力不佳,因此除了有氧运动提升注意力外,运动的内容也应包括有冲动抑制的游戏,动静态活动交替,且男女生所需要的运动强度是不同的。
      运动项目:如感觉统合游戏、桌球、羽毛球、边唱边跳等。
      姿势协调问题的孩子:低张力、扁平足、姿势不良、脊椎侧弯或关节韧带较松的孩子,则需要以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活动为主。而动作障碍或姿势不协调的孩子,则需要在运动中加入协调平衡等动作技巧的训练。
      运动项目:如体操、体适能、武术、幼儿舞蹈等。
      人际社交能力差的孩子:像团体游戏、球类运动等,需要让孩子与人合作,轮流、等待、观察后再做的身体活动,非常适合人际社交能力差的孩子,让孩子适度活动又能刺激心智发展,是学前很重要的安排。
       运动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棒球等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