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体育锻炼

开发与使用幼儿体育器材的有效策略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1日
作者:黄晨敏     来源:本站

 

器材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幼儿身体锻炼的质量与效果。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对体育器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进行探索与研究,总结归纳出如下策略。

一关注情境创设,彰显体育器材趣味性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运动器械的情境性和趣味性。为此,我们自制了许多有趣的情境性体育器械,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提高锻炼的质量。如在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跳”活动中,我们使用纸筒芯和毛线等材料自制成运动器材小马,让幼儿骑上小马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跳。幼儿在使用这一器材时,仿佛置身于骑马的情境之中,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轻松自然地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跳。又如幼儿在一条皮筋下练习钻十分枯燥乏味,持久性较低。所以,在幼儿练习“钻过一定高度”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果园之旅”的情境。请幼儿钻过一条用皮筋制作的离地70厘米的篱笆,到果园摘水果,再沿着规定路线把水果送进篮子里。这一组情境性较强的器材受到了幼儿的欢迎,练习钻的持久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再如在小班上学期练习“双手滚接球”活动中,教师将小球制作成小刺猬。活动中,幼儿两两一组,面对面蹲着练习滚接小刺猬,接到刺猬的这组幼儿到苹果树上摘一个苹果贴在刺猬的背上,没接到的则不能。最后看看哪组小刺猬身上的苹果多。为了获得更多的苹果,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滚、接球的正确方法,发展了滚、接球的动作技能。

二添加辅助材料,提高体育器材利用率

我们对中小型运动器械进行了再开发,通过添加辅助材料扩大或创新其利用价值,为幼儿开辟更大的运动空间。如我们将投篮架上的篮球板装饰成怪兽形象,利用打怪兽这一情境激发幼儿投篮的兴趣。改装后的篮球架受到了幼儿的青睐,大大提高了篮球架的利用率。再如爬行垫的功能往往只局限于让幼儿练习双膝着地爬,我们利用多种辅助材料对爬行垫进行了改变,使其具有“一物多用”的功能。如在爬行垫上方添加横杆,设置成障碍物,幼儿必须匍匐爬行才能顺利通过,发展幼儿匍匐爬行的能力。

三融入民族文化,体现体育器材本土化

 

罗源县是畲汉混居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如跳火盆、舞龙伞、跳竹竿等。我们借鉴传统文化,开发出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体育器材。如我们制作了几个直径50厘米的火盆,让大班幼儿玩跳火盆,练习立定跳远的动作。再如我们根据畲族“打恶龙”的民间传说,设计了投掷器材“打龙尾”。活动时有的幼儿手持龙头、龙尾站在场地中间,其他幼儿分站两侧,投掷纸球打龙,而手持龙头、龙尾的幼儿则要迅速躲闪,避开球。这一器材既可以发展幼儿准确投掷的动作技能,又可以发展幼儿躲闪跑的动作技能。

四物化教学目标,强化体育器材针对性

物化教学目标,是指将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物质化,具体而言就是将目标要求蕴含于体育器材中,活动中幼儿通过与体育器材的互动,借助器材调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完成锻炼任务,达成活动目标。如大班体育活动“纤夫拉纤”的教学目标是:幼儿学习低重心跨步走的动作,教师制作了纤夫拉纤的器材:渔船(由鞋盒、硬纸皮、沙袋等制作而成)和纤绳(麻绳)。活动中,幼儿把纤绳挂在肩膀上,两只手抓住绳条靠近胸口的部位,向前跨步走,把渔船拉上岸。由于渔船里装了沙袋,幼儿要拉动渔船必须压低重心跨大步走。这一设计巧妙地将教育目标“低重心跨步走”物化于器材之中,利用器材隐性地指导幼儿的学习,顺利达到目标。

有时,器材的设计若稍有偏差,活动就无法达成预定目标。如围绕中班体育活动“幼儿原地自转五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快乐的小魔仙”器材。最初,教师设计了一个魔法棒,幼儿手持魔法棒往前走,看到一个脚印时就站住,然后边念咒语边转圈,念完咒语后停止转圈用魔法棒对着小动物点一下(施魔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站在脚印处时常常忘记转圈,分析后发现原因是魔法棒不具备提示幼儿开始转圈的功能。为此,我们增加了“仙裙”这一材料,并规定只有仙裙飘起来,咒语才有效。为了使裙子飘起来,幼儿就必须完成自转动作。这样,“仙裙”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