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如何将愉悦策略巧妙的运用在幼儿自主性绘画中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16日
作者:周倩倩     来源:南京市73681部队幼儿园

情感愉悦策略就是将绘画视为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在自主性绘画过程中幼儿可以用一种参与游戏的心态,无拘无束的将自己的想法、体验和情感大胆的融入绘画中。

一、 创设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

    ㈠主动

教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主动的亲近他们,接纳他们,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并保持真诚的关心和爱护的态度,用自己的爱让孩子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是愉快的,将师生之间“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

在自主性绘画教学中,我经常与幼儿用商量的语气说话,例如:“你看这样行吗?”“你能告诉我你现在的想法吗?”“这个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这个方法行吗?如果幼儿在活动中回答或表现得不好,我会主动做过去,弯下腰拍拍他的肩说:“没关系,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可以说,主动的利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去接近幼儿,给幼儿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不但使他们在绘画中思维更加活跃,而且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心情更加愉快。

       ㈡ 互动

互动就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对幼儿实施影响,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理解,对教师的这种影响作出反应。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的互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一次绘画《海底世界》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表象更为生动形象的热带鱼,了解海底里各种鱼的身体形态。在画鱼之前首先对孩子已有的画鱼水平进行摸底,结果他们画的鱼都大同小异,都是有几何图形拼起来的。当即选取其中一种,让他们观察、讲述。孩子们千篇一律的描述使我认识到他们已经形成了关于画鱼的呆板模式,孩子们模式化的图画和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法,令我们反思。这种现象的出现,问题不在于孩子,而是教师曾经如此这般的教法和要求造成的。通过孩子们的反馈,我认识到,必须扭转这种现状,要让孩子们了解到鱼的生动活泼的真是形态。于是我利用各种形式,利用图片、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形态习性,讲述鱼的故事等,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再组织画鱼,画出的鱼可以说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与孩子们的互动使我和孩子都有了新的收获,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在活动中幼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㈢幽默

幽默是教师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绝没有人会拒绝笑声。在教育幼儿时,如果教师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有转变。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着,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如:班上有一个很腼腆的孩子,平时集体活动中发言极不自然,摸耳朵、揉鼻子,腼腆得实在好笑。我笑道:“看,你上台表演是先进行热身运动,精彩的故事在后面呢,请大家竖起耳朵听。”孩子们大笑,这孩子被笑得不好意思,我上前用温柔的口气说:“小朋友用笑声欢迎你呢。老师和小朋友都认为你一定会讲得更好。”站在台上的他也笑了,并轻松地讲起故事来了。

当然想更好地发挥幽默的作用,使教育更富成效,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热爱孩子,一切教育一定是从爱开始。幽默教育一定是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下进行,那种冷冰冰的讽刺是无法实施好教育的。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境适当使用,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反而会弄巧成拙。再次,要加强幽默语言的修养,学习幽默技巧,掌握幽默的基本要领,多看、多听幽默语言,多在实践中练习和运用。只要充分意识到幽默语言的奇妙作用,就一定能把握幽默这种威力无比的武器,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教学方面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㈣情境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活动中的最佳问题情境,设置系列问题,帮助幼儿回忆相关经验,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如在画树这一活动中,在幼儿画好了树干后,我就问:“你想画一棵什么树?树上有些什么?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有谁会到大树这儿玩?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幼儿情绪高涨,大胆发挥想象,积极创作。最后展评作品时,有个幼儿说:“我画的是一棵奇妙的水果树,树上有香蕉、苹果、西瓜、菠萝许多许多的水果,小兔、小猴还有小熊都来摘水果吃。”又有一个说:“我画的是礼物树,我过生日想要什么礼物,树上都有。”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象,不禁让人惊叹。

       二、其乐无穷的绘画过程

        ㈠趣味横生的导入设计

美术活动的带入设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激趣环节,是进行好一个美术活动的灵魂所在,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表现。教师创设一个情景,将导入部分与游戏、童话,或是音乐相结合,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温馨、自然和快乐。这让我想起那个绘画人物动态的美术活动,在导入的时候我们播放了一段平时做早操的音乐,与幼儿一起随音乐做早操,帮助幼儿回忆并加深对人物动态的认识;还有那个“开心泡泡”的活动,在导入的时候我先带着孩子在户外玩他们非常喜欢的吹泡泡活动,幼儿在体验到愉悦的同时将吹泡泡的技能掌握。在展开讨论快乐的事情时,幼儿带着愉悦的情绪自然想法多起来,语言丰富了许多。

        ㈡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愉悦

有了好的“开场白”,接下来就是要考虑,运用怎样的形式和过程,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愉悦了。还是“开心泡泡”的活动,绘画时沾上有颜色的泡泡水,让吹出的彩色泡泡在纸上炸开,产生水样机理的图案,幼儿觉得神奇无比。在泡泡上画出自己觉得快乐的事,幼儿的表现多种多样,成就感十足。小班美术活动,主要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主,操作性强,让幼儿觉得好玩、有趣。在对直线、斜线、曲线的认知方面,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握笔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较弱,我用了棉签画的形式,将棉签沾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教师引导幼儿自己选择,装饰了蝴蝶的半边,然后在颜色没干时将其进行对折印色,使得打开后是件左右对称的蝴蝶,虽然是美术活动,但孩子们却没有感到一丝的压力,反而觉得十分有意思,还想下次再玩。在愉悦的体验过程中,不仅使幼儿对对称有了初步的认识,还对颜色有了一定的感知。

    ㈢利用生动的游戏形式,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运用一些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游戏,让孩子学中玩,玩中学,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绘画的兴趣。如在“神奇的手影”这一活动中,我以手影游戏贯穿其中,让幼儿边在投影仪上玩手影游戏边绘画。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感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对活动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把自己的幻想尽情地发挥。有时我还采用故事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兴趣,使教育语言成为生动的游戏化语言,让幼儿怀着愉悦的心情去绘画。

         ㈣意犹未尽的自我表现: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富有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成分,因此我还启发幼儿互相评价作品,鼓励他们赞美同伴的表现,并为同伴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同时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有创意的表现,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评价能力提高了,绘画经验和技能也有了很大发展。自我表现是指美术活动的评价,如果将一个美术活动看成是有生命力的活动的话,那么这最后的评价将是其生命的延续,有了最后的评价环节,美术活动才是完整的。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最好让幼儿自己讲述。

在幼儿自己讲述的基础上教师要从内容、结构和方式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要将幼儿作品纳入主题墙,将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陈列,让他们与同伴一同分享、欣赏。当幼儿看到自己的美术作品被摆放出来,好像赢得了肯定,获得了成功,愉悦的心情不由自主地由内而发,这样就帮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再度认识和回忆,增强了幼儿表现自我的意愿。

总之:希望能继续在今后的自主性绘画活动进行中,发挥愉悦式策略的优势,为教育开拓一个新的天地,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真正的愉快,表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新颖的图画。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应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利用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去观察、思考、发现,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