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游戏与课程融合策略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16日
作者:杨丹砂     来源:福建省南安市实验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中的“游戏”主要指的是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课程”指的是主题活动和教师专门设计的集中教育教学活动。为了阐述上的方便,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课程”有的直接使用“教学”这一术语来表述。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面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纲要》的这一精神要在实践中得以落实,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在观念层面上我们就应该形成和树立起幼儿教育整体观的这一认识。但长期以来,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创造性游戏与教学一直是以两条平行线运行轨迹在发展着。实践证明,这种并行发展轨迹是不利于幼儿经验的有效整合与提升的。同时,《纲要》还提出: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形式。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特别是在当前园本课程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的背景下,关于幼儿园游戏的研究已显些许冷清与淡化的趋向。现在有些幼儿园也正在尝试着将教学与游戏因素相结合,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园来说最多只是一种简单的文本形式,课程建构的很多方面是无法在文本中呈现的,只有让我们的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掌握融合的技巧,在幼儿园课程中实现真正融合。

二、研究思路

1.开展本课题研究注重强化几个意识:①提高教师较强的课程意识,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所出现的“事件”能较好地作课程层面的价值判断;②课程模式在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同时,突出生成成分,强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可变性等生成意识;③对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要有新的认识,游戏过程是幼儿不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游戏—探究—再游戏—再探究”;④加强游戏环境创设的质量,克服区域单调、材料少、挑战性弱,不重视研究玩具或游戏材料的价值等情况;⑤增强教师活动观察意识和能力。

2.积极地将目前游戏与课程有机结合的两种基本形式,即“课程生成游戏、游戏生成课程”运用于实践之中,注意收集典型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有效的融合策略,或着是说将这两种基本形式进一步具体化。

3.子课题的选择方式:①可以以年段方式选择本年段的教研子课题,比如某年段主要“开展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与课程融合策略的研究”;或以三大游戏为单位,打破年段界限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②至于每位教师具体研究的课题,则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确定具体研究的切入口。

4.每周组织次活动现场观摩与评议,并请吴振东老师和市进修学校幼教教研员给予现场指导。定期组织课题阶段教研交流,针对现阶段研究情况,课题组成员介绍研究心得,并提出意见和困惑,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把讨论结果带到研究实践中进行尝试,再反思、再尝试……做到:研究遇到的问题(困惑)——研讨——结论——实践尝试——反思——研讨——实践……直到把问题圆满解决。

三、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形成游戏与课程有效融合的三大原则

1.共生性原则

游戏与课程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越性,在幼儿园整个课程体系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生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有序的统一,促进幼儿园课程设置与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发挥高效的课程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适宜性原则

游戏与课程融合必须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幼儿的兴趣相适应;融合必须围绕某一脉络自然有机地融合,而不是为融合而融合,牵强附会。

3.整体性原则

将游戏与课程以一定的形式加以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内容所涉及的各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之间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幼儿所应该学习的“有益经验”以整体的方式提供给他们;将知识、情感和态度、技能和能力三者视为目标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构成的三部分,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在实施过程层面上,将各种手段、方法、方式及资源等灵活而有机地加以综合运用起来,为内容的落实、目标的实现而服务。

(二)探索游戏与课程有效融合的四大基本策略 

1.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自然的融合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融合的契机和线索,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是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自然融合。游戏中的问题是生成课程、推进课程发展的重要资源。游戏中幼儿会出现缺乏与游戏主题相关的经验,这些经验不应只看作是教师的事情,而应该看作是生成课程、丰富课程与推进课程发展的重要资源。比如老师发现幼儿对游戏“垃圾回收站”的经验不足,就设计一些相关的参观活动、常识等活动,在课程中进一步丰富;孩子对银行的一知半解,游戏中随意取款(没钱便到银行取,凭嘴巴要钱,想要多少“给”多少);烧烤店收银处收了消费卡不用刷还给钱(找钱)……老师通过一番计划,生成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游戏中幼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小班角色游戏,老师发现娃娃家里幼儿对娃娃没有爱心的问题,就设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相应的游戏活动来改变这一情况,达到游戏与教学真正的融合。

二是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游戏的开展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包含一些问题,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教师对其认真分析,努力挖掘其包涵的可操作因素,为生成游戏活动提供可能。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问题教育价值,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作用,探索教学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游戏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如,数学活动中老师发现幼儿对数字不理解、对钱的使用不清楚、常用的统计表格不会使用等,老师就通过开展角色游戏中的买卖活动和小吃店的点菜单、超市货柜物品统计归类等游戏,让幼儿亲身操作、体验,从而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在阅读活动《奇怪的雨伞》活动中,幼儿对妈妈为了宝宝而自己却被淋湿了这件事情,理解为是因为妈妈不怕淋湿、孩子小淋湿了会感冒等,把妈妈的爱视为理所当然,老师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娃娃家”、“医院(一妈妈因淋湿而感冒到医院就医等)”、讲妈妈爱孩子的故事及《奇怪的雨伞》表演游戏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这些活动让人分不清哪些属于游戏,哪些属于教学活动。

三是由区域活动中生发的问题展开相关的融合。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活动,因自己喜欢的活动,很容易自发地玩一些本真的小游戏,把他们生活中最有兴趣的、印象最深的一些事情和相关经验带到区域活动中来,但往往因为玩具材料的不具备或经验的不足而玩得不顺畅,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或者,在观察幼儿这样自我的活动中,我们最容易发现幼儿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最有此价值和针对性的,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一些相关的教学和游戏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在区域活动的表演区,有几个孩子借助现成材料、分配角色、设计台词在表演《动物职业介绍所》。他们只是在早谈时听到一男孩讲过这个故事。他们从角色区拿来了游戏标示牌放在桌子上当成职业介绍所的标示,拿积木当话筒,争着表演大猩猩的角色,“你想找工作吗?你想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吗,请来猩猩职业介绍所吧!” ……除讲故事的男孩外,其他孩子对故事内容还不是很熟悉,游戏停留在单一的情节表演,不能完整地表演整个故事,游戏玩起来不顺畅,有些零乱。于是,老师就把这个游戏纳入到平时的表演游戏中,组织了故事教学、科学活动、结构游戏(建构动物职业介绍所以及动物的家)、制作各种道具、服装等等活动,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后来幼儿把这个表演游戏玩得非常好,还对故事进行创编,进行创新表演。

2.立足于“幼儿的图式”展开有效的融合

所谓图式,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1]当我们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就会发现,某个幼儿对某件事或某个动作很着迷,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地做,这是幼儿思维图式的表现,是他们利用环境的自我学习方式。每个幼儿都有一定的思维图式,是以自发兴趣为基础的内在动机,于是,我们根据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图式,设计开展了游戏和其他课程活动,拓展幼儿的图式,这些课程活动不是根据学科类型而设的,而是真正地根据幼儿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来开展的,以此为融合的契机和线索,促进幼儿最有效的学习。首先,我们认真观察幼儿,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图式进行分析,给予分类,然后设计相应的活动。如,根据幼儿喜欢的“覆盖—容纳”的图式,我们开展了生活活动包饺子、粽子等;创设私密空间让幼儿到里面藏起来;娃娃家里各种收纳盒让幼儿放物品;结构游戏中建构和玩沙等;科学活动提供各种材料和瓶罐让幼儿去装;语言活动《爷爷有办法》,说的是一块布料从毯子用破了爷爷把它变成衣服、马甲、领带、手帕等的一物包含一物的关系……所有的课程活动都是围绕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开展的,自然地把游戏和教学活动融在一起。

3.顺着主题脉络拓展游戏经验

主题活动中一般有我们预设的主题脉络,围绕一定的线索开展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关键经验,而游戏活动,总是反映了幼儿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将在主题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让游戏与主题互相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预设中,我们努力思考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可收集哪些游戏材料以备孩子之需,使教学活动与游戏自然融合;另外,主题的开展并不完全按照预设的脉络进行,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幼儿的活动,由幼儿活动而展开的脉络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和幼儿一起为即将的游戏做准备,这些都可以使游戏与教学活动融合于无形中。如,《我爱我家》的主题开展了关于家的各种活动,包括结构游戏《家》、绘本活动《我家是动物园》,然后幼儿对绘本自发地玩起表演游戏,幼儿对故事中家庭成员的表演惟妙惟肖,后来把自家的家庭成员也仿编进去,进行创新表演;当主题扩展到“家与家附近的设施”中,孩子们关注起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新华都超市,于是组织幼儿讨论,开展了参观(让家长带幼儿参观新华都)、调查、记录等系列活动。然后将超市引入角色游戏中,所有的买卖活动都归入了新华都。由于幼儿已有相关的知识经验,而且游戏是以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为切入点,幼儿都能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其中,不断生出新的游戏主题。在主题活动中,我们注意随时倾听孩子,关注他们的活动脉络,自然地将游戏与教学活动融合其中,使游戏的开展更加丰富和深入,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活动。

4.迁移游戏经验丰实课程内容

幼儿在游戏的状态下是最自我、最放松的,他们往往会自然地把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或是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带到游戏中,而且经过游戏中同伴的互相影响,老师的引导,以及幼儿进一步亲身的体验和探索,其原本的经验得到大大的提升和拓展,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会在游戏中生发、得出新的经验,这些游戏中的经验隐含着有效的教育价值,正是不可多得的可生成的课程内容。于是,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尽可能地捕捉幼儿信息,拓展和丰富课程内容。如,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有个玩具馆,进去玩的幼儿要“买”票进入,一个人限玩10分钟,这给管理员出了个难题,客人进进出出的,而且人一多就不知道谁到时间,谁还没到,引起顾客的抗议。后来来了一个新的管理员,他却把玩具馆管理得井井有条。老师看在眼里,游戏结束后,老师就组织了一个活动,先让这个管理员说说他是用什么办法来管理玩具馆的,然后大家讨论,对他这个办法怎么改进会更好,还有请其他当过管理员的幼儿也讨论出其他不同的办法,这些办法是否可行下次再到游戏中去检验……这就牵涉到记录、设计记录表、设计进入玩具馆标志、认识时钟的事情,后来,老师和幼儿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仅认识时钟一项就可开展许多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卡西·纳特布朗(英)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刘焱 刘丽湘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