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架起通往幼儿学习品质的内在桥梁——基于对一堂音乐学习超市活动《春天在哪里》的反思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7日
作者:孙云霞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一、引言

       随着《指南》的颁布,一些幼儿园开始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笔者在某幼儿园看到一堂幼儿音乐集体活动,主要是以学习超市的方式开展的。学习超市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关注学习者主动、意义的自我建构,教师通过建构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协助幼儿在特定的、活动化的学习背景中通过特定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较为注重学习者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学习品质形式达成和内容达成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在活动中让学习品质深入血液就需要通过教师的支架来达成,这里主要谈活动设计和反馈引导两方面。

   二、活动呈现

       活动主题是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活动目标是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小组的方式学会歌曲;能够通过寻找帮助解决歌曲中困难的部分;能够顺利进行分组与换组,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体验歌曲中寻找春天的快乐。具体活动环节如下:

1、随乐动作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学习歌曲

3、检验学习成果,讨论困难和解决办法

4、借助图谱辨析歌词

5、针对困难,再次自由小组学习

6、评价学习成果,集体表演

——活动唤起阶段(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集中学习阶段(主动性、专注、坚持性、合作性)

 

——反思问题阶段(反思与解释)

——解决问题阶段(解决问题能力)

——享受歌曲阶段(反思能力、积极参与)

   三、初看学习品质,各处彰显得当

       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倾向性。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两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包括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等方面。学习态度包括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想象与创造三方面;学习行为习惯包括做事专注、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责任感、有一定的计划性、能思考自己做过的事并从经验中学习。当然这些都是指个人自主学习品质,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很多学习是通过集体学习的,这是也需要个体处理好与群体的关系,这时合作性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初看这个活动,从活动的类型、设计、教师提问等几个方面都非常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注重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两方面的培养。这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活动设计:小组学习、反思学习成果、讨论困难和解决办法、使用图谱辨析歌词等方式在学习态度方面注重幼儿好奇心、学习兴趣、主动性;学习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幼儿坚持性、专注、合作性、反思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提问方面:1、在导入环节注重幼儿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培养;2、自由选组阶段注重幼儿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3、检验学习成果和图谱辨析歌词阶段,注重幼儿反思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评价学习成果阶段,注重幼儿反思能力、积极参与态度的培养。

   四、再看学习品质,支架策略有待提高

       这个着重学习品质培养的学习超市是否名副其实呢?笔者带着疑惑,将从活动设计、教师提供支架两方面来思考幼儿学习品质诸要素在该活动中的落实程度。

  (一)导入环节:学习欲望有待进一步激发

       思考导入环节教师的问题是“歌曲好玩吗”、“心情感觉怎么样”、“想不想学这首歌”。幼儿的回答是“好听”、“很高兴”、“想”。从问题的类型来看,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都是封闭性问题,教师只求肯定或否定答案。第二个开放性问题,幼儿初步表达自己笼统的感受之后,教师的反馈是“哦,很高兴。”重复幼儿回答进行反馈,没有延伸问题,幼儿得到较为浅显的反馈后教师马上过渡到下一环节。

       可以看出,好奇心、兴趣激发的不够。引入歌曲时,教师问“想不想学这首歌”,幼儿回答“想”。好奇心品质包括寻求新知的兴趣、渴望学习,教师的支架搭得不够高,没有激发幼儿渴望学习的态度。教师如果变成“虽然我知道你们对这首歌有点熟悉,但是我们今天的目的是一字不差地唱会,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自己?”这样的导入方式,联系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不自满,挑战幼儿,从大班幼儿的认知程度出发,定一个高目标,可能会比幼儿非常熟悉的开场“想不想学这首歌”更能激发幼儿。

   (二)小组自由学习阶段,规则有待细化,问题有待及时解决

       该阶段幼儿四人为一组,教师为不同小组提供有图谱、听音乐等五种学习方式,考虑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性和学习风格差异性。但是,幼儿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问题:一是每组音乐不断重复,尤其是单纯听音乐,不断重复,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二是组间交换:出现了争执、等待的问题,有的幼儿没有全部体验五个小组。两个幼儿因为座位交换问题发生争执后,两个幼儿因为谁先来的争执不下时,教师说“嘘,仔细听。”幼儿学习主动性、坚持性、合作性等没有很好地实现,这和教师活动设计与组织调控有关联。

       对于问题一,教师可以在每组中选取一个小组长,用来监督和评估小组内幼儿的学习,以有意注意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幼儿需要有组织、有任务才能使用自己的自我监控来管理学习活动。对于问题二,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指定一些规则,例如,每个小组每次学习时间是三分钟,然后两组、三组之间相互交换。

在组织调控上,教师应及时协调问题,而不能将问题压制下去,让幼儿转而关注活动,长久下去对于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检验学习成果和图谱辨析歌词阶段,反馈有待明确、深入、有效

       该阶段主要是幼儿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不仅需要幼儿有自省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习惯,还需要教师提供一个幼儿反思的空间,在幼儿反思之后深化问题,提升并帮助幼儿积累智慧技能。教师支架环节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激发反思问题时教师对幼儿问题描述不准确;追问总结解决办法时教师反馈不深入,没有聚焦问题;在歌曲辨析和澄清环节,教师的辨析不够清晰、深入、有效。

       首先,在激发反思问题时,反馈有待精确。例如,幼儿说“我发现在‘青翠的山林’里面,我唱不好。”教师:“哦,她在这觉得有点唱不好,好,还有呢?”教师的反馈主要是重复、描述或总结幼儿的回答,并转而寻找其他答案,即使教师后面会统一解决问题,这里也应该用一句过渡语,评价幼儿的回答,而不仅仅粗略描述幼儿的回答。可改为:哦,她唱不好“青翠的山林里”,我们等一下集中解决,除了刚才两个地方,还有谁哪里有问题?

       其次,寻找解决办法环节,教师反馈不够深入,没有聚焦问题。教师分别问了:遇到困难怎么办?还有没有?还可以找谁?对于小朋友想的办法,没有深入下去变成可以操作的行为。例如,当幼儿说出还可以找“同学”帮忙时,教师应该在追加一句,你想找谁帮忙?你要怎么问别人才肯帮你?并让幼儿马上去找到一个同伴请教。教师还需要在一旁帮助幼儿,如用好听的话询问同伴,例如“xx,你能告诉我“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这句怎么唱吗?”。通过“做中学”,幼儿的才能够将这种陈述性知识变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并通过练习习得这种方法,以后在遇到困难时才能迁移这种解决办法,及时得到解决。

       最后,教师在引导幼儿辨析歌词时不够有效。幼儿对两段歌词的第二句“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分辨不清,教师的引导过程为:“第一段,春天在哪里找到的”、“那第二段春天呢”。在加涅的学习理论中,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教师带幼儿呈现两句歌词,只是言语信息,还没有将这种认知变为一种智慧技能,这里需要幼儿掌握的智慧技能主要是“辨别”。教师没有认识到深入辨析的重要性。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请幼儿说出这两句有什么差别,首先集体进行辨别,然后个别辨别,说出不同之处是“在山林里”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如果需要幼儿在唱歌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正确无误,教师还需要手指图谱,将歌词不同地方明显标志出来;带领幼儿进行2-3次练习;用“排除法”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四)评估学习成果阶段,问题有待逐层推进

       该阶段活动设计较好,教师请幼儿再次反思,并进行查漏补缺,最后完整演唱。教师提问没有根据目标逐层推进。教师问:通过第二次的学习,小朋友学会了吗?这句问话没有提升,提问相对笼统。在第一次学习之后,教师问了同样的话,第二次学习是带着问题有重点解决的,教师的问题不能简单至此。应该再加一句“是不是每一句歌词都会了?”如果教师在活动前让每个幼儿明确困难,此时的问题就应该是“你们刚才的困难都解决了吗?”接着追问个别幼儿,自己的困难是什么,是否解决了?教师需要对每个活动环节有明确的目的,不仅自己明确,幼儿也需明确。这个活动是以幼儿有意注意为主的自主性认知活动,在自由学习之后必须给幼儿一个明确的要求:歌曲要唱会。这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是必要的,所以,当幼儿说“我不会”,教师就不可以简单地说“没关系”。

   五、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有效支架策略

       学习品质在一个活动中渗透不仅仅体现在活动设计、组织安排等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中,教师是否把学习品质内化并外显为行动、言语中间。这里教师的支架主要是通过提问、解决问题、辨析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参与性,促进幼儿学习坚持性提高幼儿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根据目标提升问题层次,注重问题的延伸和聚焦

       活动中教师再次组织幼儿学习没有更多从教学目标出发,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逐层推进问题的层次。从活动的推进来看,第一次自主学习教师要求幼儿大致会唱歌曲旋律识记歌词内容,第二次自主学习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师没有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提问和反馈,两次问了同样的问题“你学会了吗?”一般在歌曲学习中,这个问题是笼统的,幼儿早已熟知这些提问方式,所以即使不会的幼儿也会顺从大众的观点说自己会了,这就养成了部分幼儿“蒙混”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培养幼儿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需要给对幼儿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问题的延伸和聚焦,让幼儿自主说出自己是歌词不会,还是旋律不会,是哪部分不会,并且尽可能地提供图谱或者通过范唱缩小问题范围引导幼儿说出,只有明确聚焦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幼儿困难的症结。

   (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行为化

       不管是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组织问题还是针对活动内容的困难,只要是关键问题,教师都需要关注,并且及时处理。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在第一次出现问题时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处理,幼儿之间的模仿和含糊将导致问题扩大化,相继出现类似问题。因此,首先,教师要及时处理重要问题,不要拖延和转移。可以主要依靠幼儿自己解决,教师只需要客观描述问题即可。如两个幼儿因为谁先来的争执不休,教师可以说“你说是你先来的,你说是你先来的,你们认为可以采取什么办法?”、“xx,他说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你同意吗?”等这种办法来激发幼儿一步一步推进问题的解决。

  (三)通过辨析和练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从歌词辨析环节可以看出,教师的一个教学难点在于辨析歌词:“春天青翠的山林里”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以及“这里有红花呀”和“看见红的花呀”等,首先教师需要将辨析的点明确,让幼儿通过视觉图谱和动作辅助来辨析歌词。当辨析清楚之后,幼儿需要正确唱出来,并达到熟练地表演唱。这个过程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教师需要知道幼儿说过的不等于幼儿会做,幼儿会做的不等于表演时不会出错。因此幼儿要进行多次的练习,将这种概念辨析能力深入理解为一种规则,并熟练化才能真正习得。教师在教授歌曲时需要将说出的辨别转变为做出的辨别。只有这样,才能将重难点有效解决,达到教师支架的有效发挥,从而将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明晰化,真正架起通往幼儿解决问题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