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用欣赏萌发幼儿的音乐天赋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2日
作者:申娜     来源:天津市东丽区第二幼儿园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不但可以陶冶孩子们的内心情感,也能塑造孩子们的性格。而音乐欣赏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来说又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在于“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乐趣”。我认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为了使音乐欣赏活动成为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教师应选择适宜的音乐欣赏素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创设适宜的情境、放松的气氛,给幼儿充分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来感受音乐中的乐趣,并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作为一名在职的幼儿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知道“音乐欣赏”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益处: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可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使他们初步发展起感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一、从寻找声音的活动中培养对声音的敏锐性

    大自然有各种美妙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在孩子们的耳里是神奇又美妙的。刚进幼儿园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当孩子在哭闹时,有什么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呢。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水龙头没关紧,有“滴答滴答”水声;钢琴上的台钟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音乐区的小铃,会发出“叮-叮-”的声音;刮风了,会发出“呼-呼-”的声音……这些奇妙的声音在幼儿的耳中都是那么美妙。通过寻找声音,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兴趣浓了,时不时听见幼儿轻轻的说:“我听见**声音喽!”。经常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了强烈的敏感。

二、不同的音乐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音乐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活常规培养中,幼儿对老师的指令有时不能很好的接受,当我发现幼儿对音乐感兴趣时,听到摇篮曲他们就会不有自主的做出哄宝宝睡觉的动作,同时自己也安静下来。受此启发,我在让幼儿排队时,用《火车快飞》的音乐,让后幼儿迅速变成“小火车:我说:”快,我们的火车要开了“幼儿立刻就排好了队伍,在以后的排队活动中,我只要一弹这首音乐,幼儿就主动上来排好了队伍。我又用”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让幼儿听到这个音乐就朝前坐好,跟着音乐拍手,就象老师在敲小铃一样。通过训练以后,在以后的活动中,幼儿旧能根据音乐的要求来做,不在需要老师大声说了。同时,在幼儿休息和进餐时,我都给幼儿放优美的轻音乐,既能稳定幼儿情绪,又能促进幼儿的食欲。


    三、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好动,所以欣赏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幼儿比较熟悉的音乐形象,以便提高他们的欣赏兴趣。同时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章婧尧、刘超等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听到《共产儿童团》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解放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其次,音乐欣赏的作品不能太长,其结构也不能过于复杂。表现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生活实践和认识,在欣赏活动之前可以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前可让幼儿参观动物园;在欣赏《水族馆》时可让幼儿观察鱼在水中是怎样游动的;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可让幼儿参观钟表店等等。这样幼儿容易进入角色,愉快的参与活动。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总之选择一个好的教材是成功上好音乐欣赏活动的首要条件!
   

 四、合理的指导

欣赏活动是一种安静的聆听活动,音乐欣赏活动一般是让幼儿听听、讲讲、动动,由浅入深,从感官欣赏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它是在内心进行的,从外面很难观察到的活动,但事实上是幼儿感知、思维、想象的发展,从外部可见的活动开始,然后逐渐内化的。以前,我在上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时,是让孩子单纯的听或机械地模仿,不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孩子学得很被动,效果也不佳,通过实践我发觉,应该是主动的动与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音乐,主动参与活动,所以,在欣赏音乐时不仅仅让幼儿使用听觉,而是要同时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形象。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首先是听音乐,既在多次听赏后,才能加深理解。如音乐作品《狮王进行曲》,一开始我就让幼儿欣赏两遍,让幼儿听一听、讲一讲,有个感官欣赏,使他们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但音乐作品欣赏光靠幼儿的听觉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运动觉,让幼儿动起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是在“动”中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同时活跃思维,产生想象,因而音乐欣赏除借助教具、语言外,还要依赖动作的帮助,来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如在作品《狮王进行曲》的活动中,幼儿欣赏几遍后,教师就必须让孩子动起来,让他们自由地做一些符合音乐性质,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动作,孩子们就会听的更仔细认真,并会跟着音乐的变化模仿狮子走路、发怒吼叫等动作。幼儿在音乐中借助动作自由想象、创造,加深了理解。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当一个音乐作品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动作,如拍手、点头,摇身体等,那如何再提高幼儿的欣赏层次呢?那就需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思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欣赏完《狮王进行曲》后,可以让幼儿听着音乐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又会提高一个层次。

老师在指导孩子欣赏时,除了要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还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孩子的兴趣,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熟悉理解作品,获得欣赏的乐趣!

五、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由于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内容,制作相应的图片,使幼儿在欣赏中既有听觉感官的参与,又有视觉器官的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动画或选用现成的图片随音乐播放,让孩子在边看边听中感受音乐的美。

乐曲图谱作为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幼儿完整地欣赏或回顾乐曲时使用。此时,使用图谱的好处是能使幼儿获得较完整的印象,从而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图谱有多种形式,如图形谱、动作谱、节奏谱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交替运用。

  由于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还要注意让游戏贯穿其中。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最多的游戏类型是表演游戏与操作游戏。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配上玩具兵的帽子、枪、红旗等进行游戏,以更充分地感受乐曲的特点与结构。操作游戏指的是让幼儿操作道具随音乐进行游戏,可以用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如在欣赏乐曲《化蝶》时,乐句的理解是难点,教师可让幼儿操作纸偶花和纸蝴蝶随音乐舞动,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包含的4个乐句。

六、营造适宜的情境、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作品协调的情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音乐,充分感受音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给幼儿充分想像、主动创造的空间。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式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幼儿身心获得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既要考虑到游戏性、活动性,更应该注重活动的有效性。这需要老师在活动的指导策略上下功夫,多方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创作出作品,而是让幼儿通过音乐作品能把握形式所蕴含的意味,让幼儿能用整个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让幼儿在倾听音乐的同时有大胆想像、主动创造的自由,让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应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幼儿,更不应要求他们必须按教师的观点理解音乐。孩子对音乐作品往往有他们独特的理解。记得在小班时,笔者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惊愕交响曲》时,听到强音、弱音的对比,孩子们说这段音乐讲的是一只老鼠在偷东西,忽然来了一只花猫,老鼠吓了一大跳。笔者觉得孩子们的这种回答比引导他们说出强音与弱音这样的术语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当时没有刻意去教孩子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心理学家吉尔福在分析创新能力时,有一个维度是“独特性”,即个体产生新思想的能力。孩子们的想像正说明了他们在参与、在创新,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教师不应用标准的、僵化的术语去束缚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二是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动作和游戏。音乐欣赏活动通常会让幼儿反复倾听音乐,但是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实际上,音乐欣赏不单单是听觉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用口唱或用耳朵听,更是综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用动作、舞蹈或语言来表达是孩子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教师如能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表演自己创编的角色动作,并自主游戏,会更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充分发挥。例如让幼儿听《口哨与小狗》这一乐曲时,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表演男孩逛街的动作。孩子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各种动作。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由创编游戏情节,以激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与想像力。

三是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我们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只有把教师的指导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为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一般会有许多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把布置游戏场地与制作道具的机会提供给幼儿,让幼儿参与到设计者的行列中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例如在欣赏乐曲《大森林的故事》时,可以创设包括土堆、猎人的房子、草地等在内的游戏环境。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布置环境,然后再进行游戏。对自己布置的环境和制作的道具,幼儿不仅使用起来较为熟练,而且通常会十分感兴趣。又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制帽子、手枪、红旗等道具。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他们的想法被同伴采纳,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七、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孩子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还能向我征询意见如周林仪就会对我说:“老师我要听《春天在那里》我要跳舞的……”


    我问她:“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她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了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发现,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音乐的熏陶下,幼儿的自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不同音乐的熏陶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锻炼,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得到了巩固,幼儿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学会了从各个不同的方法去考虑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更融洽了。


    音乐欣赏能力的行动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尤其是音乐对幼儿的能力、情感、行动、习惯的熏陶更应从小开始。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善于为幼儿提供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

八、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幼儿对于某些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往往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渐掌握、不断深化。对于音乐作品的认识也不例外,只有在反复欣赏中才能认识得更为全面、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通过参与音乐欣赏,学习体验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在感受、体会、表现的过程中就会不断的积累音乐经验。经过不断的听、记忆、想象,幼儿的音乐经验慢慢丰富了,感受强了,对音乐的敏感性也不断增强,音乐的素质也就相应得到了体高。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接触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脑海里就留下了这些作品的初步印象和主旋律,也就为今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音乐和提高音乐素质打下了基础。

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我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在发展幼儿的音乐素质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积累经验,从而更好的使音乐欣赏活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交流》2008年第8期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欣赏和交往能力》 作者 乔玉坤

2.  青岛学前教育网 《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者》作者 胡洁

3. 《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浅谈》 作者 黄山花

4. 《浅谈幼儿欣赏能力的培养》,广州第二幼儿园保教天地

5. 《中国教育文摘》 《浅谈幼儿的音乐欣赏》